河南省部分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语文答案

2023-11-20 · 8页 · 839.7 K

2022年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语文·全解全析12345710111214DDBDBBADBB1.D【解析】A.“断代纪传体史书”错误,由原文“除了《史记》之外,其他‘正史’都是断代史”可知,《史记》不是断代史。B.“逐渐消沉于秦汉时期”错误,由原文“但秦汉以后,编年体史书逐渐消沉”可知,原文所指秦汉以后,而非在秦汉。C.“‘编年体’和‘通史’双峰并峙”错误,由原文“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之所以能与纪传体并峙成为两座高峰”可知,应为“编年体”和“纪传体”双峰并峙。故选D。2.D【解析】D.“没有历史价值”说法过于绝对,依据原文中的“如果要想理解《资治通鉴》,理解中国的史学传统,那么这些知识不妨略知一二”可知,《资治通鉴》应是有历史价值的。故选D。3.B【解析】B.因果关系颠倒,原文中说的是“司马光也因此成为读书人眼里的‘帝王师’”。故选B。4.D【解析】D.“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分析错误。材料三最后一段的表述为“相比传统生物液体燃料,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文中是将传统生物液体燃料与先进生物液体燃料进行比较,而不是将生物液体燃料与其他燃料比较。故选D。5.B【解析】A.“生物质生长和生物质燃料生产的过程都没有碳排放”表述错误。材料一中表述为“作燃料时,由于它在生长时需要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并没有说生物质燃料生产的碳排放问题。C.“促进产业结构最优化”于文无据。材料三第二段只提到“并间接带动秸秆收储、运输、农机制造等协同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并没有说促进产业结构最优化。D.“生物质液态燃料的前景要好于生物质气体燃料”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相比传统生物液体燃料,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前景广阔。在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中,大部分生物燃料产量的增长来自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其在生物液体燃料中的占比将从2020年的不足1%跃升至2030年的近45%和2050年的90%”可知,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只是说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好于传统生物液体燃料。故选B。6.发展趋势: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2分)原因:①可以再生,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②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③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④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显著经济效益。(每点1分)【解析】关于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趋势,从材料一“生物质能是世界第四大能源,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质资源还将越来越多”,材料二最后一段“生物质气体燃料,可以填补我国石油、天然气的缺口,并且可以支撑今后的持续清洁能源体系建设”,材料三最后一段“在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中,大语文全解全析第1页(共8页)部分生物燃料产量的增长来自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其在生物液体燃料中的占比将从2020年的不足1%跃升至2030年的近45%和2050年的90%”等内容可知,生物质能源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对于形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从材料一“它们的特点是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生物质能属可再生资源,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再生,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可以总结出,生物质能源可以再生,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从材料一“由于它在生长时需要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可知,生物质能源燃烧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从材料一“生物质能源可以以沼气、压缩成型固体燃料、气化生产燃气、气化发电、生产燃料酒精、热裂解生产生物柴油等形式存在,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可知,生物质能源形态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从材料三第二段“发展生物液体燃料一方面可显著降低秸秆焚烧量,减少污染;另一方面可拉动就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并间接带动秸秆收储、运输、农机制造等协同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可知,生物质能源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显著经济效益。7.B【解析】B.“又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错,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表明了作者的叹惋之情,而非愤懑之情。故选B。8.①在叙写现实中灵活地使用史料,使内容更加真实、丰富,增强说服力和作品的厚重感,使作品更具历史的纵深感;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从历史与现实的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使大禹这一历史形象更加丰满、立体;③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突出了大禹恒久的寂寞,引发读者思考;④历史与现实交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禹的崇敬和叹惋之情。(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解析】本文在行文时将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其意在于表明,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把叙写大禹事迹的内容与叙写“我”的所见所感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不是单纯地讲述大禹的故事,也包含有关叙述人的所思所感的内容,所以在思考这一叙述方式的好处时,应基于对文章中“史料”和“现实”两个维度的叙述内容的分析,然后从文章内容、情感、主题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考虑其作用。比如本文大量叙述史料,首先考虑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内容更真实,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使文章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感。然后文章采用史料叙述和现实交织进行叙述,文章先叙述史料中的启母石内容,然后写作者所看到的启母石,也就是叙述现实中的启母石的荒凉,这是运用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显示了大禹亲人对大禹的不解,表达了大禹的寂寞是恒久的寂寞。还有文章运用史料和现实交织进行叙述,现实和史料具有较大的时间距离,让读者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大禹,更好地理解大禹的寂寞,能充分地表达作者对大禹公而忘私、治水不被世人以及家人所理解而忍受巨大寂寞的崇敬和叹惋之情。9.①他们一心为公,勇于奉献自我,公而忘私,他们的精神是可贵的;②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不在乎世语文全解全析第2页(共8页)人的看法,坚守初心,勤劳刻苦,他们的品质是崇高的;③他们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背负着世人的偏见与冷嘲热讽,他们于彼时是寂寞的;④他们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文字,却走不到人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没有被后世铭记,他们于后世是寂寞的。(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大禹”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而结合现实社会分析形象特点。根据“哪里有水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面对因洪水而生活困苦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可知,他一心为公,勇于奉献自我,公而忘私;根据“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大禹寂寞着”“领着一批人实干”可知,他能够耐得住寂寞,不在乎世人的看法,坚守初心,勤劳刻苦;根据“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却还要永担背后的冷嘲热讽、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可知,他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背负着世人的偏见与冷嘲热讽;根据“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会因随时随处而改变心境,也会遗忘”可知,他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文字,却走不到人们的内心深处。作者作此文的目的不仅在于表达对历史上的“大禹”勇于奉献自我、公而忘私、坚守初心、勤劳刻苦、背负着世人的偏见与冷嘲热讽却甘于寂寞的伟大精神和品格的高度赞扬,以及“大禹”似乎正在被人们忘记的一种遗憾,而且更是在呼唤当下的人们要努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大禹”式人物,铭记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不要让他们在我们的淡漠中被遗忘了。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大禹”式的人物,他们敢于牺牲、忘我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于寂寞、坚守自我,比如张富清,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勇于战斗、不怕牺牲,在和平年代深藏功名六十年,清于物质富于精神;比如袁隆平,在和平年代艰苦朴素、忘我工作、不计功名、淡泊名利,志在解决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粮食问题;还如南仁东,他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踏过平庸淡泊名利,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自己的生命。当然,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努力工作、无私奉献、默默无闻,他们可能建立过丰功伟绩,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但是他们身上的伟大精神和高贵品质,构筑成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不屈的脊梁,成为我们不计名利、奋勇前行、努力实现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力量源泉。10.A【解析】“且十年”陈述的是“治兵相攻”的时间,所以不能断开,“总督冯岳与邦宪讨平之”主谓宾齐全,故其前应断开,排除B、C;“策”是“估计”之意,“贼必夜袭”是其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句意:播州宣慰杨烈杀害长官王黼,王黼党羽李保等人领兵相攻近十年,总督冯岳和石邦宪讨伐平定了他们。真州苗人卢阿项作乱,估计敌贼必定来进行夜袭,预先防备。语文全解全析第3页(共8页)11.D【解析】D.“和朝廷给予死者谥号意思相同”错,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出的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谥号与追赠意思不同。故选D。12.B【解析】B.“他借水西兵攻乌江,分化、瓦解叛军”错误,由原文“吾调水西兵攻乌江,声杨烈纵鲲逆罪,烈奚暇救人乎”可知,石邦宪借水西兵攻乌江,是声讨杨烈放纵吴鲲助力叛逆之罪,不是“分化、瓦解叛军”。故选B。13.(1)没有来得及叙功,而龙许保等人迅速袭入思州,抓住知府后离去。石邦宪紧急半路拦击,将知府夺回来了。(2)播州韩甸与张问相互攻击,韩甸多次取得胜利,于是他纠集生苗在湖、贵境内抢劫,将近二十年。【解析】(1)“叙”,叙功;“执”,抓;“邀”,半路拦截。(每个关键字1分,句意通顺2分,共5分)(2)“屡”,多次;“剽”,抢劫;“垂”,将近。(每个关键字1分,句意通顺2分,共5分)【参考译文】石邦宪,字希尹,贵州清平卫人。嘉靖七年承袭世职为指挥使。多次立功,升官代理都指挥佥事,充任铜仁参将。苗人龙许保、吴黑苗反叛,总督张岳提议征讨他们,而敌贼攻陷印江、石阡,石邦宪被牵连遭到逮问。张岳上奏留用石邦宪。石邦宪于是与川、湖的兵共进贵州,攻破苗砦。躲藏在山中竹林子里的人,被搜杀殆尽。呈报功劳,石邦宪居第一。没有来得及叙功,而龙许保等人迅速袭入思州,抓住知府后离去。石邦宪紧急半路拦击,将知府夺回来了。石邦宪被罚停发俸禄,让他戴罪立功。石邦宪让使者重金收买老穀等人擒住龙许保送到军门,而吴黑苗如过去一样躲藏。又用计重金收买乌朗土官田兴邦等人斩吴黑苗,敌贼全部被平定。石邦宪于是升官代理都督佥事,充任总兵官。台黎砦苗人关保带头作乱,四川容山、广西洪江诸苗响应,远近动荡不安。石邦宪与湖广兵分路讨伐击败他们,传公文给十八砦,允许他们捉拿首恶赎罪。诸苗听从安抚,设盟受约而回去。播州宣慰杨烈杀害长官王黼,王黼党羽李保等人领兵相攻近十年,总督冯岳和石邦宪讨伐平定了他们。真州苗人卢阿项作乱,估计敌贼必定来进行夜袭,预先防备。敌贼到达后,被他们击败。敌贼向播州吴鲲求援。众位将领感到恐惧,石邦宪说:“我调水西兵攻乌江,声讨杨烈放纵吴鲲助力叛逆之罪,杨烈哪有空暇救人呢?”之后,水西兵到达。石邦宪进逼敌人的巢穴,乘风放火,斩关而登,敌贼大崩溃,擒住敌贼首领父子,歼俘四百七十多人。石邦宪升任都督同知。播州韩甸与张问相互攻击,韩甸多次取得胜利,于是他纠集生苗在湖、贵境内抢劫,将近二十年。张问也纠集党徒帮助自己。石邦宪讨伐张问,斩敌一百多人。张问潜逃,被擒获。官军乘胜攻入韩甸的巢穴。遇上天黑,下大雨,官军迷失路径。守备叶勋、百户魏国相等人陷入埋伏之中,战死。石邦宪突围而出,带军回到镇远。再次征讨韩甸,敌贼沿江防守。石邦宪假装与他抗争,而另外从上游三十里处编竹渡江。水陆并进,大破敌贼。斩杀韩甸,容山被平定。石邦宪升任右都督。石邦宪生长在黔土,熟悉苗人风土人情。语文全解全析第4页(共8页)先后四次增加俸禄,赏赐银币十三次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