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2025-01-14 · 7页 · 243.8 K

高三历史期末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墓地中,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部分大、中型墓袝葬有车马坑。墓葬间没有明确界标,分为6个组群,组群中以大墓为中心,布局有一定规则,很少相互打破。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伦理道德观念加强 B.宗法制度等级森严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D.神权与族权相契合2.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荚”等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铸造新的五铢钱,“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五铢钱的铸造()A.降低了铸造货币的成本 B.加强了君主的专制统治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抑制了民间贸易的发展3.《新唐书·杨炎传》记载规定“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宋政府将全国版图内的州县民籍划分为五等,规定“天下闰年造五等版籍,有五等丁口籍,此五等户皆为主户”,“或以税钱贯百,或以地之顷亩,或以家之积财,或以田之受种”。这体现了()A.土地兼并问题得以缓解 B.人口瞒报现象的改善C.征赋方式发生重大调整 D.户籍管理的日趋科学4.南浔镇是湖丝的主要集散地,兴起于南宋,到明代中后期日趋兴旺,成为“烟火万家”“舟航辐镂”的巨镇。每当新丝上市,“商贾骈集,贸丝者群趋”,既有“乡农卖丝争赴市”,也有“客商大贾来行商”,“一日贸易数万金……”。这可用于说明()A.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商帮的兴起和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经济型市镇的繁荣5.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西学中源”说( )A.反映了学术思想上的天朝上国观念B.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达和进步C.开启了古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潮流D.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6.1895年之前,自然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社会科学书籍占25-30%。到1895年以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且以政治法律书籍为主,自然科学书籍占25-30%。这一变化反映了A.近代知识分子真正觉醒B.国民民族意识显著提高C.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增强D.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7.下表为1912-1913年中国和英、美、德、法、日等国货船缴纳上海海关税额占比(%)。其中②代表的是年份①②③④美国中国其他191254.819.48.12.80.89.15.0191354.119.28.72.80.59.55.2A.英国B.日本C.德国D.法国8.下文出自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的报告:“我们过去的政府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那末,从现在起,应当改变为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这一“改变”是为了A.推动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B.顺应革命形势和任务的变化。C.建立联合政府实现国内和平D.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9.下图为中国1949-1955年间私营工业各产值所占比重变化情况统计(%)。据此得出的结论是A.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增强B.国民经济成分构成趋向合理C.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形成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10.在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中,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中国都能成为一个统一和集权的君主制国家,面积不大的古希腊地区却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城邦制道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导因素是A.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B.政治需要和主导力量C.外部环境和文明交流D.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11.从15世纪80年代起,西欧就渲染土耳其人的暴行,夸大土耳其人的野蛮,制造反抗土耳其的舆论。而事实上西欧人对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人民的生活了解很少。西欧人对土耳其的敌意是由于()A.社会制度对立 B.人文精神的发展C.海外扩张需要 D.宗教改革的推动12.新教创造了一种新的伦理,虽然不要求贫苦,却不容许为了追求财富而走向骄奢的歧途;虽然不要求独身,却把婚姻完全视为合理养育后代的制度。有人将这一精神概括为你认为你已经逃出了寺院,然而所有人都成了终身僧侣。这说明宗教改革()A.强化了信徒的顺从意识 B.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C.否定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D.蕴含着现实的功利追求13.19世纪前,英国几乎没有公办教育机构,富人们为孩子雇用私人教师,宗教、慈善机构会兴办私营的收费学校,向部分人口提供基础教育。1802年英国通过立法要求纺织厂厂主为学徒提供基础教育,1833年又要求对所有童工进行指导。这些变化是源于()A.工业发展的要求 B.民主制度的完善C.工人运动的推动 D.贫富差距的缩小14.英国自1601年颁布济贫法以来,长期坚持对贫困人口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健壮的流浪者和乞丐进行强制收容和强制劳动。20世纪初,济贫法的功能逐步被国家养老金、失业保险、健康保险等取代。这一变化体现了英国()A.自由主义的盛行 B.劳动力资源过剩C.治理理念的进步 D.阶级斗争的激化15.1964年中法建交被称为“外交核弹”。中法建交后,美国深感“愤怒”,中日设置永久性贸易代办处,英国考虑与中国建立完全外交关系,另有部分西方国家则产生了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的愿望。中法建交后各国的连锁反应说明了()A.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B.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出现C.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D.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形成二、材料题(共4个小题)16.汉代比较推崇“神童”,表为文献中关于神童的部分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神童故事神童记载内容出处杨乌雄子神童乌,七岁预雄《玄》文。《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论》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法言·问神》杨信字子乌,雄第二子,幼而明慧。《太平御览》卷三八五引《刘向别传》杜安(杜安在太学读书时)号曰“神童”。《艺文类聚》卷三一引《先贤行状》(杜安十三岁入太学)号“奇童”。李贤注引《华峤书》济北五龙胶东令卢氾昭字兴先,乐城令刚戴祈字子陵,颖阴令刚徐晏字孟平,泾令卢夏隐字叔世,州别驾蛇邱刘彬字文曜,一云世州。右济北五龙,少并有异才,皆称“神童”。当恒灵之世,时人号为“五龙”。《说郛》卷五七上陶潜《群辅录》结合时代背景,对汉代“神童”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01年,梁启超呼吁“过渡时代之英雄”,认为此种英雄应具备冲破旧势力的“冒险性”、过人的“忍耐性”、为国民择一“最良合宜”政体并倡率国民以此途得幸福的“别择性”。1903年,留日学生极力宣扬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渝的精神,认为他“为种魂,为国魂,为中国民族之天神”。——摘编自赖静萍《从揽驭到召唤: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与“英雄”概念变迁》材料二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者和传播者,对英雄观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并对崇拜伟人英雄的西方英雄史观予以批判。李大钊指出,“离于众庶则无英雄”,英雄也需要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发挥力量。陈独秀强调,英雄时代、圣人时代已经结束,国家“若不建立在广大群众的需要与同情的力量上面,不是难以持久,便是造成新的军阀”。——摘编自黄倩倩《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1)20世纪初,随着社会发展,“英雄”一词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对此予以说明。(2)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从正反两个角度为材料二的观点寻找依据。(要求:各举一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9.材料在清末预备立宪中,清政府以“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筹设咨议局。各省督抚对咨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对咨议局有监督、勒令停会和奏请解散之权,但本省督抚如有侵夺咨议局权限或违背法律等事,咨议局得呈请资政院核办。1909年,除新疆外,全国21省咨议局成立。咨议局议员全部由选民选举产生,这在中国尚属首次。绝大多数咨议局会前都制定了议事细则、旁听规则、办事处办事细则等。咨议局开议后,提出的议案主要包括保护咨议局职任权限、收回利权、纠举不法官吏、发展实业、发展新政宪政、减轻百姓负担、兴修农田水利等几个方面。议员们经常与督抚进行斗争,如云贵总督出告示要将盐价每百斤加价一两,云南咨议局认为增税累民,要求取消告示,进而决定停止开会,集体辞职,迫使其妥协。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政府的覆亡,咨议局得活动退出了历史舞台。——摘编自侯宜杰著《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潮》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清政府下令各地筹建咨议局得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咨议局在近代民主宪政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并指出清政府所谓“立宪”的实质目的。BCCDACBBADCDACB16.解释内容应包括:①“神童”现象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角度作答,如汉代选官制度、主流思想的演变逐渐形成普遍重视学校、重视学习的社会风气,学校教育发展等;②从“神童”现象体现了鲜明时代特点的角度作答,如“神童”大面积、经常性出现,反映了汉代国家一统促使人积极进取的时代气息,表现了汉代崇尚奋发进取的“少年”精神。③从“神童”现象对中华传统影响深远的角度作答,如启导人们要重视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要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心态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等。17.(1)从伟人英雄、民族英雄到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或西学东渐深入)。此时呼唤伟人英雄和民族英雄。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国人逐步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力量。“英雄”内涵的不断丰富,反映了先进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2)正:抗日战争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战胜利。(或者国民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或革命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争取到民众支持,取得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靠人民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反:戊戌变法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以失败而告终。(或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缺乏社会基础,最终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南京国民政府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丧失了统治权)18示例1:赞同材料中的观点:民族复兴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运动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思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戊戌变法后,慈禧尝试通过立亲王为储的方式试探外界对于光绪废立的态度,结果引起各界的不满,于是慈禧太后纵容义和团灭洋,使义和团力量壮大,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了《辛丑条约》,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清末“新政”部分地吸收西方工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