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答案

2025-01-21 · 4页 · 261.5 K

上饶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AACBDBDDCACDABDB1、【A】根据表格中的考古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区域(辽河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有重要的考古发现,包括女神庙、祭坛、金字塔、玉器等。这表明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不同地区的文明都有独特的发展轨迹,但同时又有某些共性,如对玉器的重视和对龙的崇拜。因此,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故选A;虽然中原地区有其文明的特色,但表格中的信息并不仅限于中原地区,不能说明中原是古代中国文明的核心,排除B;虽然多个遗址都出土了玉器,但根据表格中的信息无法推断出“以玉为贵”的思想观念开始出现,排除C;表格中的信息没有直接反映出贫富分化的情况,排除D。2、【A】材料中秦始皇因巴寡妇清守节进行表彰,体现了其对伦理的维护,秦简中对于违背伦理道德关系的处以重罚,也体现了对伦理关系的维护,因此A项正确;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基层教化的创新,排除C;材料涉及到一个法律规定,未体现法律体系是否严密,排除D。3、【C】《魏书》中多次出现“中国”一词和高闾屡次以“中国”自居,且提出相关观点,表明北魏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自身属于“中国”,体现了较强的华夏认同观念,所以选C;材料未提及北魏汉化改革的成效,与题意无关,排除A;仅从《魏书》中“中国”一词的使用情况不能得出北魏正统地位得到普遍承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对北魏和南方政权的文化建设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北魏文化建设领先南方政权的结论,排除D。4、【B】根据“在各地交通要道、关津渡口及城镇交易市场对民间私商经营贩运的货物征收商税,对于偷税、漏税的也要重罚”可得出宋代对商税的征收有固定的地点,并且打击偷税漏税,有利于规范商业税的征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宋代商业繁荣,并未出现萎缩现象,排除A;宋代“三冗”问题是冗官、冗兵、冗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材料并没有体现商人的税收是多少,不能得出负担加重,排除D。5、【D】题干材料显示康熙帝“居园理政”修改票拟流程,表面上是皇帝让权,怠政,实际上是发挥臣下处理日常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管理进行调整,有助于强化皇权的运使能力,把皇帝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故选D;批本处的设立,能够减少君主的工作量,让君主有更多时间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有利于提高君主工作效率,排除A项;内阁只是参与了决策,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中,内阁也不是决策机构,排除B;康熙皇帝此举有利于提高臣下的主动性,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错误,排除C项。6、【B】根据材料,咸丰帝1850年正月即位,欲革新朝政,停止捐输,但第二年咸丰元年(1851)年正月,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广西巡抚请求开办米捐是为了筹集物资以应对太平天国运动,这个选项与题目中的变化有直接关联,故选B;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在广东爆发,故排除A;清政府权威尽失,这个选项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因此排除C;内忧外患是清政府长期面临的问题,过于宽泛,故排除D。7、【D】前一首竹枝词描绘的是上海开埠后,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水陆交通的便捷,商品流通的加速,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繁荣昌盛的景象。而后一首竹枝词则展现了随着时代的变化,上海的商业力量参与到社会变革和政治活动中来,这体现了革命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竹枝词文学的变化,反映时代变迁下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变化,故选D;虽然第一段竹枝词确实体现了上海的开放,但A选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排除;材料体现上海开埠以来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变化,并不能反映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B项错误;C选项将商业进步与革命直接联系起来,但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表明商业进步是引爆革命的直接原因,因此C选项过于绝对,故排除。{#{QQABbYQEogCoABBAARhCEQVACgCQkBAAASgGwFAUoAAASQFABAA=}#}8、【D】材料明确提到,从北京到广州,从漳州到成都,各大都市都有新的出版物出现。这表明新文化运动对都市的出版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助推了都市出版新潮,故D项正确;虽然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有所影响,但“无处不在”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有新的出版物出现,并不能直接推断出文化已经普及到多数国民,故B项错误;虽然新文化运动确实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理念,但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这一点,故C项错误。9、【C】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处在抗日战争时期,淮北币的发行本身就是金融斗争智慧的体现。淮北币的设计采用了多种面额,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交易需求,淮北币还将毛主席头像、抗币字样等政治元素以及农田、锯木、耕牛等经济元素融合在一起。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淮北币在印制过程中印钞纸等原材料极度匮乏,但根据地人民却巧妙地利用道林纸、牛皮纸等替代品来印制货币,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保证了货币的供应。淮北币在使用过程中还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了及时调整,比如发行改值币等,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充分体现了金融斗争中的灵活性和应变性,故选C;民国30年是1941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淮北地方银号是淮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金融机构,是故排除AD;材料不能体现印钞工艺精湛制作技术水平超高,故排除B。10、【A】我们明确马克思的观点:他强调每个民族的社会发展道路都取决于其特定的历史环境,而不是简单地遵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三大改造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实施,标志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体现了马克思关于根据历史环境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观点,故选A;虽然工农武装割据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但它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而不是对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故B排除;八字方针是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政策的调整,而非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故C排除;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故D排除。11、【C】古希腊殖民地大都建立在沿海地区,大多数发展为独立的城邦,政治和经济制度大都照搬母邦,政治上是独立的,母邦无权干涉,C项正确;这些殖民地本身就是希腊人建立的,不存在希腊化的问题,希腊化时代是亚历山大东征以后才出现的,A项错误;希腊古典时代指的是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中叶,古典文化兴盛,B项错误;古希腊的城邦有民主制度,也有贵族寡头政治和专制制度,D项错误。12、【D】题干材料显示百年战争休战期间,雇佣军肆虐,挑战国王的权威,只有改革军队的招募方式,建立由国王控制的常备军,摆脱过度依赖雇佣兵的局面,才有可能解决该问题,选D;雇佣兵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君封臣制度的松动,A项表述过于绝对;B项是材料中已经提及的现象,不符合题干主旨;C项契约精神与材料无关。13、【A】材料表格显示16世纪后奥斯曼帝国国内白银暴跌,通货膨胀,这主要由于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在全世界的流通,带来价格革命,选A;B项不对,白银暴跌并不是奥斯曼自己的殖民扩展带来的;此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C项笼统的表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与史实不符。14、【B】题干显示魏特琳的思想对未来社会的构想过于理想化,对革命力量的认识存在偏差,虽然主张工人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但是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以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故选B;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1842年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诞生,A项错误;魏特琳强调工人暴力革命,但材料没有提及建立无产阶级政党,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工人阶级广泛支持,D项错误。15、【D】1914年8月,英国参加一战对德宣战,制定《王国防卫法》进行战时新闻审查,旨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军事行动,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设问;新闻审查是通过控制社会舆论导向来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B项错误;C项确保战争的胜利表述有误。16、【B】题干显示肯尼亚独立后,逐渐出现了政党族群化,政党往往代表族群的利益,这加深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裂痕,不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选B;政党族群化与民主化无直接关系,甚至政党族群化导致了政党分裂,政局动荡,不利于民主化进程;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政党族群化主要是由肯尼亚国情决定的,和西方殖民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QQABbYQEogCoABBAARhCEQVACgCQkBAAASgGwFAUoAAASQFABAA=}#}二、非选择题17、(14分)(1)(8分)特点:参与屯田的主要是军人;沿战略要地推行;政府主导;屯田与戍边相结合(4分,任答2点即可)影响: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4分,任答2点即可)(2)(6分)共同点:屯垦的兴起都与军事相关;屯垦的形式都有军屯、民屯;都设有专门的机构职官对屯田进行管理;成效都很显著(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18、(12分)(1)(6分)变化: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分)背景: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每点2分,任答2点4分)(2)(6分)应对挑战: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每点2分,任答3点6分)19、(14分)(1)(6分)新教和天主教诸侯主要争夺的是财富和土地,并非单纯的信仰的冲突;帝国皇帝和诸侯的矛盾在于集权与反集权的冲突;外国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参加战争;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罗马教廷和罗马帝国相结合的神权政治已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答到资本主义的发展既可以)。(每点2分共6分)(2)特点:不稳定;变化快。(2分,任答一点)影响: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的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国际法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20、(1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围绕材料中“国土不可乱,国家不可分,国家不可乱”理解中华民族的政治统一和稳定。从“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理解中华文明的多民族统一性和文明的连续和传承性。从而从政治、文化、民族以及经济等各方面理解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学生可以从上述多个方面综合展开论述,也可以任意从一个方面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评分标准:得分要求9~12考生紧扣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或选取任意一方面进行阐释,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述合理。6~9紧扣主题,逻辑基本清晰,论述合理,语言基本流畅。0~3观点不明确,论述简单,逻辑不清晰。示例1示例1论题: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体现在政治、文化、民族多方面。(2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强调大一统的政治观念。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国就逐渐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种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都主动认同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其次,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以儒家为主流的的思想文化。同时,中华文明也注重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儒家、法家、道家、佛教{#{QQABbYQEogCoABBAARhCEQVACgCQkBAAASgGwFAUoAAASQFABAA=}#}等不同思想文化在交融中共同发展。这种文化上的统一性,使得中华文明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最后,在民族关系上,中华民族具有统一性。各民族之相互融合,使得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8分)综上所述,这种统一性体现在政治上对中央集权的持续构建与维护,文化上儒家思想等主流文化的广泛传播与认同,以及民族关系上各民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