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2025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选D。【解析】原文“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认为,文学产生于人类伦理表达的需要”,张冠李戴,不是作者的观点。2.选D。【解析】选项A错误,“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去政治化”,这一时期作家们创作的重点不再是以往那种单一宏大的叙事,开始形成多元化取向。”强调的是“创作重点不再是”而不是“不再关注”;选项B错误,“历史是既定的不可随意更改的”,而不是不可更改;选项C错误,原文“新历史小说不再遵循以革命精神为内核的进步历史观”,曲解文意。3.选B。【解析】新历史小说却对表现轰轰烈烈的政治历史图景不感兴趣,也不再遵循以革命精神为内核的进步历史观,他们把目光转向了民间生活,以个人化的视角展开了对历史的多面向叙述。故选B。4.【解析】①首先从两个方面介绍莫言小说的历史叙述特点:其一,莫言小说的历史叙事不再关注对正统历史的书写,侧重“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特点;其二,莫言的历史叙事带有新历史主义的特征,以家族为基点展开叙事并带有文化意蕴;②接着分别以《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为例,向大家展示莫言作品中新历史主义叙事特征的具体体现。5.【解析】①创作的重点不是单一宏大的叙事,而是取向多元。②创作的内容不是对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以个人的视角对历史进行再现,在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叙述过程中挖掘历史的真实。③打破创作传统的审美价值,在伦理意义上昭示人的主体地位。(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6.选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D项,“显示出了社会中的冷漠与隔阂以及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倾轧”错误。虽然老惊洗完澡后,没有人理会他,即便是胖莲子也没有注意到他变干净了,体现出了人们之间的冷漠,但不能得出后面的结论。“互相倾轧”与事实不符,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互相倾轧、互相伤害。故选D。7.选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事件”错误。小说中老惊“想起他为数不多的给儿子洗澡的情景”,这属于插叙,选项表达错误,故选A。8.【解析】①串联故事情节,文章围绕“孤独“展开叙述,老惊年轻时性格上的孤僻,入住养老院后无人理会,最后努力摆脱孤独却又被困在孤独中。②突出人物形象,通过写老惊与胖莲子的对话,老惊让经常洗澡自己变干净这些事件,突出老惊消极、孤僻、固执,患有“孤独症”这一典型形象。③深化主题,“孤独症候”既写老惊的孤独,也影射社会上的老人群体患上了孤独,表现作者对老人群体的特殊关怀。(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如: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者将“孤独”这一心理状态当作一种病症,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9.【解析】①运用大量的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心理。文中老惊与胖莲子围绕养老院里人们对老惊的态度展开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不加主观评述,将老惊迫切地想要摆脱孤独的形象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②使用第三人称叙事。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叙述老惊的经历,开篇讲述其性格与住进养老院的缘由,之后客观冷静的叙述老惊想通过洗澡改变人们对他的印象,最终未能摆脱孤独。③叙事语言客观简洁,较少使用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汇,使读者能够专注于故事本身,而不是作者的个人倾向。④小说故事为虚构而又不失其真。作者不直接表达个人思想或情感,而是通过老惊故事来展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反映社会中老人们的心理需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孤独困境,引发人的深思。(任答一点2分,共6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以给分)10.选ADF。【解析】但重立六国之后,对汉王来说是所谓的分割自己拥有的东西去资助敌人,空设虚名却实受祸害。这便是所做的事情相同,但得与失的趋向已各异的例子。(3分,选对一项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11.选C。【解析】“屈平嫉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一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2.选D。【解析】D项曲解文意。原文“伐赵之役,韩信军于泜水之上,而赵不能败(之)”意思是韩信军队驻扎在泜水之上,赵国的军队不能打败他。可知是说韩信没有被赵国打败而不是“赵军没有失败”。13.【解析】(1)张良一一列举它的弊端,说:“(如果这样的话)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就完了!”汉王于是下令赶紧销毁那些王印。(赋分点:“数”,列举;“去”,远离、完了;“趣”:通“促”,赶紧、赶快。各点各1分,句意通顺1分)(2)况且陈胜那时并没能独占天下之地,这就是所说的拿不是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来送给别人,施行虚假的恩惠,但获得实际的福报。(“专”:独占;“其”,自己;“与”:送给。各点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解析】①得与失的趋势不同会影响策略的胜利。②灵活应付、随机应变的形势及时机不同会影响策略的胜利。③人的心志情绪不同会影响策略的胜利。15.选B。【解析】B.从“视觉角度状景”错,风掠过山林,惊坠下纷纷雪片,为视觉角度。雨中的深涧,只听得飞湍呜咽,为听觉角度。故选B。16.【解析】①“谪仙句”专指李白的诗句,诗人借对李白诗句的欣赏和崇拜,表达诗人对高雅的文学艺术美的追求,及自身对豪放洒脱生活的追求。②诗人前文说寺壁上诗篇千首,认为这些都昏暗不清,与和友人一起“洗眼”认真观看谪仙人李白的诗句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李白及其才华的仰慕和赞叹,对普通庸才诗人及其庸俗作品的鄙夷不屑。③“共君看”表现了诗人乐于与友人分享李白作品的心情,体现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不吝惜给满分){#{QQABaYQAogggAAJAABhCQQFwCAKQkBGAAQgOwBAUsAAAiRNABAA=}#}17.【解析】(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3)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评分要点:设问句,前后两句构成问答,符合句意即可给分。)18.【解析】A.以讹传讹;B.深信不疑/坚信不疑;C.妄自菲薄(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19.【解析】(1)“本身”前面加上“这种说法”或者在“所以鸟在上面站不住”后面加上“的说法”。(2)把“不考虑”的“不”去掉。20.【解析】这主要得益于长年的养护;钉子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是建筑的灵魂。21.【解析】①使用了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以反问形式加强了语气。(2分)②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网友的展示使“故宫屋顶无法落脚”的说法被攻破,开启下文解释人们想象故宫建筑处处充满智慧夸大了先人的智慧。(2分)22.选D。【解析】A.特定称谓;B.引用;C.强调;D.特殊含义。23.【审题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的语句体现了“止”与“进”的不同内涵。“知止而后有定”等表明“止”是一种自我克制、把握分寸与节奏,不盲目冒进,清楚认识到自身限度与边界的智慧。例如在追求财富时,若只知一味地追逐而不懂得适可而止,可能会陷入贪婪的陷阱,失去健康、亲情等更为宝贵的东西。我们可以侧重“止”的智慧。而“不进则退”等体现的“进”是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担当、不畏艰难险阻,向着目标奋勇前行的精神。像古代仁人志士为了理想中的太平盛世,不顾艰难,不断努力推进改革、改善民生等。我们也可以感悟“进”的哲学。然而,在生活中,“止”与“进”常常如影随形,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人生的走向。所以,最佳立意是两者兼而有之。人既要“进”,有积极进取的信念与勇气,向着远大目标努力拼搏。也要懂得“止”,如面对过度的欲望、危险的诱惑要及时停下,以免更严重的后果。“止”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为了更好地“进”。在忙碌的生活中,适时停下脚步审视自我、调整方向、积蓄力量,能够让后续的前进更有成效,避免盲目冲动带来的失误与挫折。无论是“进”还是“止”都要有度:过度的“进”可能导致身心疲惫、关系破裂等不良后果,过度的“止”则会使人消极懈怠、无所作为。因而只有平衡二者关系,才能成就美满人生。以最佳立意写作为例,学生应先明确观点,如善用“止”与“进”的智慧,书写精彩人生。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均可:一、以止为进,行稳致远。可以列举一些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适时停止盲目扩张,进行内部优化整合,从而提升竞争力实现进一步发展的事例;也可以讲述个人在学习新知识技能过程中,先停下急躁的心态,巩固基础,再稳步提升的经历;二、进止有度,平衡人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正面阐述一些成功人士在事业与家庭、拼搏与休闲之间找到平衡的做法,反面论述一些人因为只进不止或只止不进而导致人生失败的案例。三、怀进取之心,守止之智慧。可以谈谈历史上的人物,如诸葛亮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是“进”,但他始终坚守忠义道德底线,不越权篡位是“止”。参考立意:1.直面人生,勇往直前。2.适时止步,积蓄力量。3.进止有度,平衡人生。【附:文言文译文】楚汉之间相互争战,汉王与郦食其谋划削弱楚军的力量。郦食其说:“如今秦朝丧失道德背弃仁义,侵伐各诸侯,毁灭他们的国家,使各诸侯没有立锥之地。陛下您如果真能恢复六国后人的王位,那么他们的君臣、百姓都会感念陛下您的恩德。如果您的恩德道义已经施行,陛下即可以面向南而称霸天下,楚王也一定会整理衣襟来朝拜您。”汉王说:“好极了。赶快去刻制玺印,先生就可以带着它到六国去。”张良从外面回来拜见汉王,他便把郦食其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良,张良一一列举它的弊端,说:“(如果这样的话)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就完了!”汉王于是下令赶紧销毁那些王印。荀悦评论说:制定策略以确保战争胜利的方法,主要有三项要素:一为形,二为势,三为情。所说的形,就是大体得与失的趋势;所说的势,就是时机,是指随时把握进与退的形势;所说的情,是指人的心志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所以采用的策略相同,遇到的事情相同,而取得的功效却不同,就是因为这三个方法运用不同决定的。当初,张耳、陈馀劝说陈胜恢复六国,来为自己培植党羽盟友;郦食其也是这样劝说汉王刘邦的。之所以劝说的内容相同,得与失却各异,是因为陈胜起事时,天下的人都想要灭亡秦朝;而如今楚、汉的胜负之分还无定势,天下的人未必都想要项羽覆灭。所以重立六国的后裔,对陈胜来说,是为自己广植党羽而给秦朝增树强敌。况且陈胜那时并没能独占天下之地,即所谓把不是自己的东西取来送给别人,行施恩惠之虚名,获得福益之实惠。但重立六国之后,对汉王来说,却是所谓的分割自己拥有的东西去资助敌人,空设虚名而实受祸害。这便是所做的事情相同,可得与失的趋向已各异的例子。等到宋义待秦军赵军灭亡,与以前卞庄刺杀老虎时两次的游说之辞也都相同。但施用在战国时,邻国相互攻伐,没有临时情势变化的危急发生还是可以的。但今日楚、赵两国起兵,与秦国势不两立,安全与危亡的机会,在呼吸的一瞬间就会发生变化,因此进即能建立功绩,退就将遭受祸殃。这便是事情相同,而灵活应付和随机应变的形势、时机已各异的例子。攻打赵国的战争中,韩信率领军队驻扎在泜水,但是赵国不能打败他。汉王在睢水岸边作战,但士兵却被赶入睢水,楚军大获全胜。这是为什么呢?赵军出国迎战汉军,怀着关顾自身存亡的心理,毫无出阵拼死一搏的打算;而韩信的军队孤立无援地列阵在水边,将士们都不怀二心,这即是韩信所以能获胜的原因。汉王深入敌国,士兵们享受安逸欢乐,求战心理不稳固;而楚军凭着它的强大的威势却丧失了自己的国都,将士们都无畏惧地奔向死亡,以决出一时的胜败命运。这便是汉军所以又失败的原因。这就是所做的事情相同,而心理已各异的例子。【答案、译文仅供参考,阅卷可据实酌情处理。不吝惜给满分】{#{QQABaYQAogggAAJAABhCQQFwCAKQkBGAAQgOwBAUsAAAiRNABAA=}#}
湖南省岳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答案
2025-01-24
·
2页
·
298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