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卷

2025-02-18 · 8页 · 519.4 K

2025湖北省新八校协作高三2月联考高三语文试卷命题学校:荆州中学命题教师:高三语文组审题学校:龙泉中学武汉三中考试时间:2025年2月6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人文地理学家波蒂厄斯认为,在人与空间之间或者在“主体”和“地方”之间存在着四种对应关系,分别是“家园——内部者”“他乡——外部者”“家园——外部者”“他乡——内部者”。这四种对应关系可以解释宋代诗词之中的“长安道”“长安路”“长安”与诗人、词人的关系。“家园——内部者”这对关系是指词人对于“长安道”的书写与它符号化的政治意味融合,带有一种忠君报国的虔诚感和大权在握的自恃感。“家园——外部者”加入了关于“长安道”历史空间的建构,不执著于政治漩涡的倾轧,可以很快地疏解自己。“他乡——内部者”是宋代词人中最庞大的群体,他们对于政治的追求表现在“长安道”的书写中,且他们求而不得的心态一直贯穿始终,为作品中意象书写覆盖了一层萧索悲凉的氛围。而“他乡——外部者”是最没有负担的词人群体,他们路过“长安道”无欲无求,以平静的生活为归宿。这不仅是宋代词人与“长安道”的四种关系,更是他们与长安城这个地理意象的的四种关系。我们在判断每个词人与“长安道”和“长安”的对应关系时,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素是词人对语典或者事典的继承,比如“长安西笑”“长安乱叶”“长安纸贵”“长安不见”“长安父老”等等。因为这些常见的典故已经类似于一个符号单元,其原有的喻义已经消失,即逐渐“消义化”,所指被固定下来。“家园——内部者”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晏殊和欧阳修。他们都位高权重,是台阁重臣,优渥的生活会让他们乐于在政治中寻找自我存在感。晏殊和欧阳修都不是专力为词的词人,只是一时有了兴致才作词一首。他们词作中的“长安”,虽然会带有历经宦海后对人生和权力的反思,但始终都与真正的规劝保持距离。在他们的词中还是以繁华景象为主要书写对象,而追寻“长安”或者“长安道”上的凶险和痛苦,是他们较少体会到的情感,这是因为身份上的距离感和已身在其中的享受感。又因为从花间词人那里继承的带着柔软婉丽的作词传统,让其词的风格多以柔情为主。他们与笔下的“长安”和“长安道”之间的关系最符合“家园——内部者”。比如欧阳修湖北省新八校教科研协作体*语文试卷(共8页)第1页任参知政事时创作了《渔家傲》(暖日迟迟花袅袅)一词,其中“长安城里人先老”就暗示了京城中的人们在争权夺利中未老先衰。“家园——外部者”最具代表性的是苏轼。苏轼所处的正是北宋变革时代,党争激烈,边境扰动。苏轼经历了宦海浮沉,这没有使他消退政治热情,而是让他在豁达中继续着对事业和人格的追求。比如《沁园春》(孤馆灯青)一词,是他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从海州出发到密州所作,弟弟苏辙在齐州,苏轼在途中写词给子由,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同时也和子由相互宽慰,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其中一句“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正是指兄弟二人就像西晋陆机陆云两兄弟,一定会有一番伟大功业。“他乡——内部者”的代表是柳永。柳永一生都在求而不得的痛苦中挣扎,且在这挣扎中被迫找到了一个心灵出口,他倾向于市井的俗词写作也是出于他对仕途求而不得的苦闷。柳永有入仕的心愿,而且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可是没有人给他机会。五十多岁的他还在考进士,等他终于走入仕途,却只能做一些并不重要的小官。柳永对于功名的追求透露了他在原生家庭中被儒家观念影响的必然性。柳永的家庭传统就是入仕做官,他两个哥哥都考取了进士,唯独他一直没有成功。所有年少时辛苦做的准备都功亏一篑,这让他无比的心酸和惆怅。而且经历了统治者和前辈的多次否定、羞辱,他对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动摇,因为在他心目中,入仕才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可是这条路已经没有希望,他被迫选择了逃离,选择了融入到市民之中。他被这种儒家传统的集体无意识控制着个人无意识,所以他一方面是对集体无意识的拥护,另一方面是对集体无意识的背离。这种冲突让他笔下的“长安道”带有疲惫的羁旅色彩,这又与“长安”作为地理意义上的宋代城市之落沉低迷的氛围吻合。比如《引驾行》(红尘紫陌)中“红尘紫陌,斜阳暮草长安道”,再比如《轮台子》(一枕清宵好梦)中“冒征尘远况,自古凄凉长安道”都带着沉郁的情感,但是他依旧在这条道路上前进。“他乡——外部者”的词人比较多,比如刘过、吴文英、张炎等等。他们有一些一生不仕,江湖浪迹,有的经历过南宋灭亡和亡国之痛,其无家可依的情绪体现在“长安”与“长安道”中。他们对于功名和繁华从不追求甚至痛恨,面对都城里声色犬马的王公贵族,只有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无可奈何。比如刘过的《贺新郎》(多病刘郎瘦)中“若见故乡吾父老,道长安、市上狂如旧”;周密《水龙吟》(燕翎谁寄愁笺)中“叹长安倦客,江南旧恨”等等。(摘编自马思齐《宋词西北地理意象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园——内部者”将自身对家国的热忱寄于“长安道”的描写中,传达符号化的政治情感。B.“家园——外部者”不执著于政治漩涡的倾轧,会自我调适,其中苏轼是最典型的代表。C.“他乡——内部者”是宋词中影响力最大的群体,他们作品中的意象常带有凄凉的意味。D.“他乡——外部者”无求于物,恬淡寡欲,回归宁静的生活,秉持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波蒂厄斯提出的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恰好解释了宋代诗词中“长安”“长安道”“长安路”和作者的关系。湖北省新八校教科研协作体*语文试卷(共8页)第2页B.判断词人与“长安”“长安道”的对应关系时须考虑典故这一要素,因为很多典故内涵已经约定俗成。C.因晏殊和欧阳修仕途平坦且大权在握,他们的词作主要以描写繁华景象为主,词风呈现婉约的特点。D.柳永笔下的“长安道”带有倦客的漂泊色调,暗含着低落沉郁的情绪,这与他仕途失意的经历有关。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划线句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项是()(3分)A.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B.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C.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D.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4.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长安”的内涵。(4分)5.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也提到了“长安”,此首词中的“长安”和辛弃疾属于哪一种对应关系?并结合词作和材料给出理由。(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的母亲老舍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湖北省新八校教科研协作体*语文试卷(共8页)第3页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新年到了,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到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湖北省新八校教科研协作体*语文试卷(共8页)第4页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