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高2024-2025学年度(下)高三年级入学考试语文答案1.B【解析】“将道德的要求置放于逻辑的要求之上”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这是逻辑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2.C【解析】“是因为要讲清引用谬误类型”错,材料三的最终行文目的是要讲引用谬误与稻草人谬误的关系”。3.C【解析】A项这个回应并没有直接曲解对方的论点,而是质疑其观点的合理性。虽然可能有些偏离主题,但不属于典型的稻草人谬误。B项该项甲都是在提问问题,而乙则是针对甲所问问题进行回应,告诉他原因,所以不存在曲解甲观点的事情,不符合定义。C项乙将对方的观点完全扭曲为支持犯罪,这与对方的原意相去甚远,符合稻草人谬误;D项甲阐述了多听对学习语言的好处,而乙则是阐述了多听对学习没有帮助,两者讨论的话题都是“多听”与“学习语言”之间的关系,不存在曲解的问题,不符合定义4.①首先,通过反问的方式,质疑无政府主义者为何无法从马克思著作中引出任何一句话或一个字来证实他们的论调,从而揭露其论点的无根据性。②然后,明确马克思的原话,指出无政府主义者扭曲了原观点。(1分)③接着强调无政府主义者混淆了经济地位与吃饭的概念(经济地位与吃饭是不同的概念)。(1分)④最后,通过归谬法,推出了“有钱人就不买书不看报只是当个饭桶”这一错误的结果,从而证明了无政府主义者歪曲的荒谬性。(通过假设论证,指出如果将经济地位等同于吃饭,那么有钱人就会只吃饭而不进行其他精神活动,这显然不合逻辑)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的错误观点。(1分)。5.①进行逻辑训练,保持为学问而学问的兴趣,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②坚持批判的态度是科学的态度:在批判对方时,在与对方论战时,忠实地转达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战,遵守逻辑和道德的要求③在现实生活中,对他人话语进行转述的时候,不改变(改写)原文,不改变语境,不省略原文。6.D【解析】“该情节体现了对封建迷信的批判”错,文本旨在揭示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权力腐败、贫富差距、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等问题,并没有“对封建迷信的批判”。7.B【解析】“借代的手法”错,句子没有使用借代的手法。“牙是露出了骨头的恐吓和威胁”使用夸张的手法,没有借代。8.①尾段运用拟人的修辞,展现了白房子被拆除后茨坪荒凉、破败的面貌,与先前和谐、静谧的茨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官员违建对生态环境荼毒之深远。②争抢岩羊的狼和豺、呼啸而至的秃鹰和鹞子,喻指对利益、资源趋之若鹜的人们,暗含作者对当下唯利是图的社会心态、自私贪婪的现实人心的讽刺和批判。9.①小说记录了离奇怪异、想象奇特的故事,如王西来发生意外变成神汉的经历,白城子里那个三四百斤重的像蟾蜍一样的肥胖男人,为小说增添了奇特怪诞的神秘色彩。②以秦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作为小说背景,具有地域特色。作家生长于斯,把自己所熟悉的秦岭的山川地理、生灵物产、语言风俗等元素融入小说,具有地域特色。③小说借助虚构的秦岭山村世界,反映了作者对违法乱建破坏自然环境、权力腐败和不公正等现象的深刻反思。10.BDF【解析】句意:恰逢连续十多天的秋雨,军粮运输供应不上,唐高祖命令回师,唐太宗恳切劝谏,才停止回师。“积旬”是“霖雨”的谓语,构成主谓结构,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旬”后面B处断开;“不给”是“馈运”的谓语,构成主谓结构,中间不应断开,应在“给”后D处断开;“命”的主语为“高祖”,宾语为“旋师”,句子结构完整,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师”后F处断开;“太宗切谏”是主谓结构”,中间不应断开。11.A【解析】A项“影响”,古今异义,文中指“呼应”“策应”的意思12.D【解析】D项“李世民第二次进谏时遭到李渊拒绝”错误,原文为李世民第二次进谏时,李渊已就寝,故而只能在帐外哭泣。13.(1)那些没有见识的人,趁机阿谀奉承依附他,说他一定能够制服我们,(代王)就不派遣援兵。(“因”“谄附”“制”各1分,句意1分)(2)部众溃散在前,敌军追击在后,我们被灭亡的日子就到了,怎么能不悲伤呢!”(“克”“乘”“无日”“何得”各1分)14.①材料一较为详细的介绍了隋军的部署,并突出表现了李渊的军事才能。③材料三突出表现了李世民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出的才能胆识,以及李渊对李世民的倚重。15.C【解析】C.“塑造了一个高洁坚贞的野客形象”错误。颈联中的“行吟”是描写野客在水边吟诗的动作,并非强调高洁坚贞的形象,而是更侧重于表现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16.同:都描写了萧瑟的秋景,表达对时光逝去的感慨。不同:①意境:杜诗中的“萧萧”写草木被秋风吹袭,意境阔大苍凉。何诗中“萧萧”与“肃肃”相应,意境寂静而冷清。②情感:杜诗中的“萧萧”表达了对生命消逝的感慨。何诗中“萧萧”寓情于景,流露出主人公内心的落寞。17.(1)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2)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弊在赂秦。(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8.败——拜;奇——其;防——妨(每个字1分,任意答对两个,得2分)19.D20.A: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B:夜里(没有光线的地方)也能发挥作用21.B22.①重复使用形容词,“很多很多”“清香清香”表现小孩子用语的简单质朴。②使用拟人和想象的修辞,把荷花人格化,并且想象它在说话的样子,充满童真。③连用三个“了”字结尾的短句,表达了小孩子盼望荷花开放的急切心情(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3.下雨了,雨水打在荷叶上啪啪地响;雨停了,雨水在荷叶上水银似的晃;风来了,雨水沿着倾倒的荷叶向下淌。(每句1分,共3分。句型大体一致;押韵)【参考译文】材料一:秋季七月壬戌日,雨下得很大,(李渊的军队)屯驻在贾胡堡。这里距离霍邑五十多里。霍邑县西北靠着汾水,东边抵御霍太山,是守卫险要之地的要冲,是连接关键位置的地带。西京留守代王派遣勇猛的将领兽牙郎将宋老生,率领二万精锐士兵据守此地。又派遣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带领辽东兵以及骁果等几万余人占据河东,与宋老生相互呼应配合。代王于是命令临汾以东各郡,所在的军民据城防守,并且任由宋老生、屈突通等人征调人力物资。唐高祖李渊听说后笑着说:“天下百姓离心离德,(代王)这样做又有什么用呢。宋老生乳臭未干,不懂得用兵长久而疲惫的谋略。屈突通胆小懦弱,常常没有防患于未然的考虑。况且屈突通曾经打败杨玄感,当时的人认为他善于用兵。宋老生多次战胜众多盗贼,自认为能够抵挡我们。那些没有见识的人,趁机阿谀奉承依附他,说他一定能够制服我们,(代王)就不派遣援兵。我如果慢慢和他们相持,他们必定认为我胆怯。出其不意,不过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应当能够擒获他们。我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在这个时候秋雨还没有停止,道路泥泞很深。唐高祖于是命令府佐沈叔安、崔善为等人秘密地派遣瘦弱的士兵前往太原,再运送一个月的粮食,以等待天气放晴。(节选自《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材料二:秋季七月壬子日,唐高祖李渊率领军队向西谋取关中地区,任命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癸丑日,从太原出发,有三万士兵。丙辰日,军队驻扎在灵石县,在贾胡堡扎营。隋朝的武牙郎将宋老生屯驻在霍邑来抵御义师。恰逢连续十多天的秋雨,军粮运输供应不上,唐高祖命令回师,唐太宗恳切劝谏,才停止回师。(节选自《旧唐书·本纪·卷一》)材料三:秋季七月壬戌日,李渊的军队驻扎在贾胡堡,距离霍邑五十多里。雨长久不停,李渊军队中粮食缺乏;有人传言突厥和刘武周趁虚袭击晋阳,李渊召集将领佐吏商议向北返回。李世民说:“我们本来是兴大义,奋不顾身来拯救百姓,应当先攻入咸阳,向天下发号施令。现在遇到小股敌人,就立刻回师,恐怕跟随起义的人一旦解体,返回去守卫太原这一座城池,那样就变成了反贼,用什么能保全自己呢!”李渊不听从,催促下令出发返回。李世民将要再次进去劝谏,恰逢天黑了,李渊已经睡下;李世民不能进去,在帐外大声哭泣,哭声传到帐中。李渊把他叫来询问,李世民说:“如今我们举兵是为大义,进军攻占就能取胜,后退就会溃散;(如果后退的话)部众溃散在前,敌军追击在后,我们被灭亡的日子就到了,怎么能不悲伤呢!”李渊才醒悟过来。李世民请求去追赶已经出发的军队,李渊笑着说:“我的成败都在于你,知道了还说什么呢,随你去做吧。”(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八》)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适应性训练语文答案
2025-02-18
·
4页
·
368.5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