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质量检测语文+答案

2025-02-18 · 12页 · 53.8 K

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王祯《农书》说:“夫禹别九州,其田壤之法固多不同。”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交错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的江南变成了“上上地”的国家粮仓。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山巅有涵养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森林、村寨、梯田和溪流“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为了保证大小不一的梯田得到相对均衡的供水,哈尼族人民还发明了“木刻分水法”。.在水沟中设置木桩,在木桩上刻出大小不同的槽口,以实现水量合理分配。村民依“款”行事,以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稻作民族。西汉《汜胜之书》指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东汉班固《汉书·货殖列传》中说:“顺时宣气,蕃阜庶物。”为了更好地利用季节、合理使用土地,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寻求多样生物之间的最佳生态关系,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内蒙古敖汉旱地农业系统是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兼顾糜黍、荞麦、高粱、黑瓜籽、杂豆等杂粮旱地作物,实行条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传统耕作方式的典型代表。这种耕种模式,在2020年11月入选为“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的最佳案例,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人的农耕智慧。(摘编自柏芸《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材料二:《胤禛耕织图》是雍正帝为劝课农桑而下令绘制的一系列与春耕相关的科普图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农业智慧。“耕”绘制的是犁耕的场景。农田中,一老者一手扶曲辕犁,另一手扬鞭策牛犁田;牛鼻有绳穿过,绳子两端与犁梢相连;牛脖上有轭套住,牛轭亦用绳与犁盘相连;不远处,雍正帝站在田间小道上,面露笑容,观摩犁田。曲辕犁源于耒耜,耒为手柄,耜为下端起土的部分。耒耜早在神农氏时期就已存在,用于翻整土地。随着古代生产水平的提高,更先进的犁开始出现。早期的犁主要由犁梢(操控用)、直辕(牵引用)、犁底(安装犁铲用)、犁铲(破土用)、犁箭(确定耕深用)等部件组成,耕田效率较低。随后的各个朝代中,劳动人民不断改进犁的构造。到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并且沿用到清代。据《全唐文》卷八百一记载,曲辕犁在构造上不仅由直辕形式变成了曲辕形式,而且增加了犁壁、犁评、犁盘。其中,曲辕形式改变了耕作者的用力方式,更省力;犁壁位于犁铲上方,可用于翻土;犁评位于犁箭上方,通过调整犁箭高度来调整耕田的深度;犁盘位于犁最前端,用于拉接牛轭,便于牛转身,可省畜力。曲辕犁是我国古代农耕工具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科技成果。“溉灌”绘制的是灌溉农田的场景。画面近处,雍正帝站在田间小道上,利用桔槔带动戽斗从小河中取水,然后倒入稻田中;画面远处,4人手扶着翻车的横支架,脚踩着翻车的踏板,不断地将河水引上来,以灌溉农田。桔槔类似于水平杠杆,其一端悬挂有重物,另一端悬挂有戽斗。戽斗盛满水后,产生的力矩不超过重物产生的力矩,因而很容易被抬升及搬运。翻车是指龙骨水车,主要由两块长条形槽板、多块卧于槽板内的横向刮板、大小木轮等构件组成。其中,横向刮板由木链条连接成整体,类似于龙骨;木链条两端分别连着大小木轮。使用时,小木轮一侧作为“龙尾”被置入水中,大木轮一侧作为“龙头”被置于岸边,岸上的操作人员脚踏大木轮上的踏板,带动木链条循环转动,并顺势带动横向刮板转动,横向刮板则“刮”着水往上抬,使之流入岸上的农田中,其原理类似于现代刮板式输送机。而实际上,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翻车,如《农政全书》卷十七就载有“汉灵帝使毕岚作翻车”。桔槔和翻车是我国古代农业灌溉的科学工具,亦为重要科技成果。“攀花”是《胤禛耕织图》中织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绘制的是雍正帝的福晋们操作提花机的场景。图中一位织女坐在较高的位置控制经线的起落,另一位织女则脚踩地综,投梭打纬,流利地织造所需的织锦。织锦所用的提花机,又称花楼机,主要由多根水平与竖向相交的木条通过巧妙的方式连接而成,用于织造复杂锦纹。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之“乃服第二”部分,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提花机的构造和原理。我国早在商朝就有提花机,随后被不断改进,到宋代已经非常成熟了。织锦前,技术人员把纹饰绘制在纸上,然后根据绘图内容准备好所需的丝线,把丝线挂在提花机上,并在提花机的各种线口做好设置。随后,织女通过操纵提花机,即可把这种纹饰织出来。织女无需掌握织造锦纹的技术,而且可以重复操作提花机,以织出多幅同样的复杂锦纹。提花机的织花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计算机编程,是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最高成就代表。(摘编自周乾《〈胤禛耕织图〉里的古代农业智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哈尼族人民的创举,它依山势而建,充分利用了水分和阳光,虽然大小不一,但供水能够得到合理分配。B.内蒙古敖汉旱地农业系统综合运用多种耕种方式,有助于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为世界减贫提供了借鉴。C.翻车的原理类似于现代刮板式输送机,通过踏板带动木链条循环转动,并顺势带动横向刮板,从而将水从河流输送到农田中。D.提花机历史悠久,商朝时便已出现,宋代时至于成熟;操作简单,织女不必经过专门的学习,便可以轻松操纵提花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人迫于平原地带土地的不足,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把本来不适宜耕种的山地、沼泽等都有效地改造为了良田沃野。B.相较于早期直辕形式的犁,唐代出现的曲辕犁使用起来更加省力,且增加了犁壁、犁评、犁盘等部件,有效提升了耕田效率。C.桔槔和翻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翻车的构造、使用比桔槔更加复杂,且翻车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历史较桔槔更为悠久。D.提花机织造锦纹的方法简单且高效,代表着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最高成就,今天的计算机编程便是受到提花机织花方法的启发。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中的农耕智慧的一项是(3分)()A.《齐民要术》:“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B.《农政全书》:“近墙近屋之处,雨露不及,种稻则不秀,惟芋则收。”C.郭祥正《田家四时》:“田田时雨足,鞭牛务深耕。选种随土宜,播掷糯与粳。”D.《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4.材料一多处引用古籍记载,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古人的农耕智慧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阿娜河畔(节选)阿舍黎明时,距离营地不远y一只孤零零的黑鹳发出“嗒嗒嗒——嗒嗒嗒”的鸣叫声。一夜之间,阿娜河河水全部化了冻,河边野草里夹杂的积雪与薄冰已经无影无踪,水似乎上涨了将近二十厘米,堤岸两边松软的沙土向后洇湿了好几米。因为要给大伙儿烧水做饭,与成信秀睡在一个帐篷里的刘梅几起得最早。但她还不是最早的,当她走到昨晚搭好的露天土灶前,许寅然不仅已经将汽油桶改造的水缸挑满了水,而且灶台边还扔着两只身体还带着温度的野兔子。水文地质队对阿娜河在因半城郊外四十公里长的河段进行了十二天的观测,对流域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下水类型、隔水层等水文要素都做了尽可能的全面研判与记录。成信秀主要参与的是野外填图工作,除了把观测点准确地标在地形底图上,她还得把测点、测线上所见到的一切地质现象全面且重点突出地记录在野外记录簿上。她用2H铅笔写的字清晰又漂亮,许寅然翻看她的记录簿时,见她从编号、观测点类型、位置、高程、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水文标本编号无一不记录周全,甚至对沿途所见也做了详细描述,心中更加赞赏这个女子。两周后的一个下午,五点左右,本次测量任务全部完成,大伙儿兴冲冲往回走。队员们浑身是土,不管男女,脸颊都被荒原二月忽冷忽热的风吹得又黑又红。结束一次测量任务的愉悦减轻了他们的疲惫,加上向导阿巴克早晨出发时就告诉过他们,他和在营地附近放牧的维吾尔族牧人做了一笔买卖,用两双部队战士穿旧的翻毛皮鞋换了一头屁股肥墩墩的大羯羊,今天晚上,他们可以坐在篝火边,美美地享受一顿手抓羊肉。想到可以吃上新鲜羊肉,大家行进的步伐比往日迈得更快更大。六点半,站在岸边渡口处,队员们都对一天之内猛涨了十几厘米的河水感到惊讶。许寅然安排好渡河方案,两位维吾尔族向导先将设备和测量标本以及宝贵的水文数据运到对岸,接下来开始送人。渡河经过的这片河段水面宽阔、流速和缓,但这一阵子,早上还清澈碧绿的水流已经微微浑浊,一向从容又无声的河水焦急地扑打着岸边的野草,发出“哗哩——咕咚——哗啦”的古怪又极不均匀的水浪声。三只卡盆在水面上走得极其惊险,船又小又轻,即使坐上人,对这片水势大涨的河面而言也不过小似树叶。水的流速比往日快了好几倍,卡盆一下水,眨眼间就会被冲出去一二十米远,有的时候,还会被一个无形的涡旋拉扯着直打转儿。来回渡河花的时间比早上多了三倍,两个小时过去了,只有一半人渡到对岸。卡盆停靠在栈桥旁边,这一回轮到成信秀。许寅然双脚站在水里,用挂满老茧的双手紧紧抓住卡盆后端,以便成信秀坐稳在卡盆内。就在成信秀抬脚的一刻,意外发生了。只听四周乌隆隆一片沉闷又凌乱的响声,栈桥之下,连带着左右一段十几米长四五米宽的堤岸轰然融化在大水中。一切都在一瞬间发生,成信秀身子一仰脚下一空躺倒在大水中,水流淹上她头顶的一刻,她的脑海里,只有许寅然奋不顾身朝她伸过来的手。成信秀会游水,在水下被急流卷裹的时候,一直屏住呼吸冷静划水,只要指尖碰上草根,她就一把抓紧,借力将头伸出水面,但往往只吸了半口气,河水又将她向下卷出几米。水下的流速非常凶猛。成信秀没有放弃,任何触到掌心的东西,她都会紧紧抓住。突然,她的腿下像是触到了什么,她机敏地猛一蹬腿,头露出水面的一刻,看见了向她游过来的许寅然。这一眼给了她力量,恰好,身后有一片凸进水中的岸角,适当阻挡了水流。许寅然这时游到她身边,从水下托住她的腰,将她往岸上推。成信秀终于紧紧贴住几乎直立的河堤,但是,当赶来营救的队员捉住成信秀的手,许寅然已被水流冲向河心。河岸上,两位队员各举着一根长树枝,紧追许寅然而去。他们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尽可能利用各种时机将树枝递到许寅然手边,但河面太宽,他们试了许多次,树枝始终无法够到许寅然,许寅然在水面上划动的双臂愈见乏力,眼见力竭之际,一棵横在河面上的胡杨树挂住了他,将他的一条腿卡在两根树干之间,他动弹不得,只得仰面躺在河心,等待救援。被营救上岸的许寅然当夜被送入因半城医院,因溺水造成的吸入性肺炎导致他深度昏迷,卡在树干中的左腿和左膝同时粉碎性骨折。许寅然住院养病期间,成信秀向上级部门水利工程处提出申请,前去照料许寅然。她的申请立刻得到批准。昏迷的第五天下午,许寅然睁开眼睛,第一个看见的人就是成信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