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2025-02-19 · 13页 · 3 M

参考答案1.CA选项“就能在阐释性交流中达到相互理解、借鉴和融合”错,原⽂是说强调个别⽂化传统的个性和差异,是为了突出其发展路径中不同的偏重,以求在阐释性的交流中达到相互的理解、借鉴和融合。B选项⽂中并未说是最主要原因。D选项扩⼤范围,是休谟的主张,并⾮⻄⽅学者都提倡。2.CC选项张冠李戴,“他们把‘味’视为⽂章的最⾼境界”错,该观点是由近代古⽂⼤家林纾提出的。3.AA选项不具备审美概念,该句的释义为:苦菜的味道本来是苦的,怎能因为⽣⻓在周国的平原上⽽变得像糖浆⼀样甜呢?4.①借助其它译本的研究,迂回进⼊原⽂,认清汉学意识形态化的误区,识解再⽣过程中的误读及背后的原因,不断认清⾃我。②在⽴⾜本国研究的基础上,参照他国⽂论,⽐较研究,兼取⻄⽅之⻓,在⽂化互识、⽂论互通中发展⾃身。(每点2分,共4分)5.同:都经历了由⽣理感官概念向审美范畴的转换。异:①taste后期的语义发展还经历了由审美向道德层⾯的转化,“味”没有转向道德层⾯。②taste语义从个体的主观感受发展为更具普遍性、客观性的感受,“味”不仅是客观的、普遍的审美标准,还是主观的审美体验、审美感受。(每点2分,共6分)6.B选项B“迁怒于⼈”错,⽂中并未表现。7.B选项B“直接展现了等待时间之久”错,这⾥是侧⾯展现等待时间之久。8.①从⽼法师⼿上得到“盌”、“我”对其爱不释⼿映衬了我的童真;忘带“盌”⽽不肯上船,表现了“我”的的任性,也恰说明“我”的孩⼦⽓。②“我”在⺟亲⾯前念了有关名窑的诗句,⺟亲表现出赞赏⽽⾮责怪,⺟亲派⼈上⼭帮“我”取忘带的“盌”,等情节突显了⺟亲的宽容、耐⼼以及对“我”的宠爱。(每点2分,共4分)9.①“盌”是贯穿全⽂的重要意象(线索),有关童年的回忆围绕着“盌”进⾏,有关成⻓的感悟也通过“盌”抒发。②“盌”是精巧的、珍贵的,就如同我那懵懂的童年⼀样美好、珍贵。童年的⼀去不复返,就像“盌”随⽔飘⾛⼀样让⼈惋惜。③作者借“盌”的随⽔流⾛传达成⻓的感悟。美好的东⻄要珍惜,但未必要占有;即使失去,也要以平常⼼对待。(每点2分,共6分)学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0.CFH(译⽂:我想唐代之所以是太平盛世,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啊!)11.B选项A“结党营私”的“党”是同伙,名词;选项B“⽽半⼭居雾若带然”的“居”意思是停留;选项C⽂中的者为判断句标志词,“村中少年好事者”的“者”是定语后置标志词;选项D“⾂之妻私⾂”的“私”意思是偏爱。12.C选项C反复叹息,遗憾太宗不慎重思考的是作者曾巩。13.(1)我把⾃身奉献给国家,遵循正道去⾏事,⼀定不敢有任何欺骗、辜负(国家或君主)的⾏为。(得分点:许,给予,奉献;直道,名词作动词,遵循正道;欺负,欺骗、辜负,必须翻译出两个单⾳节词;)(2)因此他⽐那些⼈更善于运⽤此道,所以才能够成就他的功业罢了。(是以,因此;彼,他,翻译成唐太宗也可以给分;成,成就,动词;⽿,罢了)14.①曾巩赞扬唐太宗为贤主,肯定他屈⼰从谏,认为这是唐朝兴盛的重要原因;朱熹对太宗持批判态度,认为唐太宗不过是凭借仁义之名⾏私欲之事。(2分)②评价历史⼈物不能仅凭单⼀事件或单⼀观点,要综合多⽅⾯的史实资料(1分);从⼈物的⾏为、决策、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等多个⻆度进⾏分析,避免以今⼈的观念过度苛求或美化古⼈(1分);不能盲⽬的认同作者的观点,⽽要有⾃⼰的判断(1分)。(答全⾯、多⻆度、客观、不盲⽬等⾔之成理即可给分)⽂⾔⽂译⽂:材料⼀:贞观六年,有⼈告发尚书右丞魏征,说他袒护亲戚。唐太宗便派御史⼤夫温彦博去查办这件事。结果是告发的⼈歪曲事实。温彦博上奏说:“魏征既然被⼈讲了坏话,虽然并⽆偏袒徇私,但也还是有可以责备的地⽅。”太宗就叫温彦博对魏征传话说:“你直⾔谏诤了我⼏百件事,我怎会因这点⼩事,就否定你那么多的好处。但是从今以后,你也不能不检点⼀下⾃⼰的举⽌⾔⾏了。”过了⼏天,太宗问魏征说:“这两天你在外边,有没有听到什么不对的事情?”魏征说:“前天陛下叫温彦博向我传达圣意,说:‘为什么不检点⾃⼰的举⽌⾔⾏?’这话说得太不对。我听说君⾂之间意⽓相投,从道理上讲等于是⼀个整体。没有听说过不⼼存公道,只去检点举⽌⾔⾏。如果君⾂上下,都去⾛后⼀条路,⼩⼼翼翼,那国家的兴亡,就很难说了!”太宗这才醒悟,脸⾊⼀变说道:“前次说了这话,不久已觉后悔,实在讲得很不对。你也不要因此就存退避之⼼。”魏征于是下拜说:“我把身⼦交给国家,学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沿正道办事,绝不敢有什么欺罔辜负,但愿陛下让我做⼀个良⾂,不要让我去做忠⾂。”太宗问道:“忠⾂、良⾂有哪⾥不⼀样?”魏征回答说:“良⾂使⾃身获得好名声,君上也能得显耀的称号,⼦孙代代传下去,荣华富贵⽆穷⽆尽。忠⾂⾃身蒙受诛戮,也使圣上陷于极⼤的恶名,家与国都丧失,只留下个忠⾂空名。从这点来说,忠⾂与良⾂相差甚远。”太宗说:“你只要不违背所说的话,我必定不会忘记治理国家的⼤计。”于是太宗赏赐给魏征绢⼆百匹。材料⼆: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听从群⾂的意⻅,⽽魏郑公这些⼈为碰上了好时代⽽⾼兴,感激太宗知遇之恩,因此⼤⼤⼩⼩事情,没有不直⾔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但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的结果!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是太平盛世,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啊!能够知道这些,是因为相关历史有记载。等我看到郑公把谏诤的事记录下来交付给史官,太宗因此⼤怒,减轻了对他的恩宠礼遇,丧失了始终如⼀的群⾂道义,我没有⼀次不反复叹惜,遗憾太宗不慎重思考,⽽更加理解郑公的贤良了。材料三:唐太宗的内⼼,我恐怕他没有⼀个念头不是出于⼈的私欲,只是因为他能够假借仁义的名义,来施⾏他的私⼼。⽽当时和他争夺天下的⼈,才能、智谋都在他之下,⼜不知道可以假借仁义之名⾏事。因此他⽐那些⼈更善于运⽤此道,所以才能够成就他的功业罢了。15.C选项C“不事雕琢”错,⾼适诗中“悲歌数年泪如⾬”⼀句采⽤了⽐喻和夸张的修辞说法,并不全是直⽩叙述。16.答案示例:同:两⾸诗中的诗⼈都有怀才不遇之感,都处于⼈⽣的不如意阶段,如李⽩“世⼈⾃弃我”,⾼适“我今蹭蹬⽆所似”,都表达出对⾃身境遇的⽆奈与感慨。(2分)异:李⽩在诗中的形象更加洒脱不羁、豪放⾃由,如“⼀乘⽆倪⾈,⼋极纵远舵”展现出其不受拘束、追求精神⾃由的⼀⾯(2分);⾼适在诗中形象则更显沉郁顿挫,在感慨命运的同时,多了⼀份对蔡⼭⼈的同情和对⼈⽣艰难的深刻体会,情感更为内敛深沉(2分)。(共6分)17.(1)吞⼆周⽽亡诸侯,履⾄尊⽽制六合(2)云⽆⼼以出岫,⻦倦⻜⽽知还(3)“舍南舍北皆春⽔,但⻅群鸥⽇⽇来”“万⾥归船弄⻓笛,此⼼吾与⽩鸥盟”“飘飘何所似,天地⼀沙鸥”学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8.答案示例:(1)⼀旦开始上班(2)也有⼈认为班味⼉不全是负⾯的(每句2分,共4分)19.答案示例:①使语⾔更加柔和活泼、亲切,更具⾳韵美(1分);②使情感表达更细腻更精确,有助于表达⽂章⾃嘲的情感(1分);③形成排⽐句式,多⽅⾯的表现了上班族的压⼒和⼈际交往⽅⾯的困扰(1分)。(共3分)20.答案示例:甲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总领全篇,强调⽂章中⼼内容即解决⽪肤“超载”问题。⼄句:通过设问并⾃⾏回答,解释“超载”概念,突出其重要性;承上启下、增强⽂章的结构性。(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上来回答,2点即可给满分)21.答案示例:②处搭配不当,“减少细胞组织的代谢率”改为“降低细胞组织的代谢率”;⑥处句式杂糅,“在15-20分钟为宜”改为“以15-20分钟为宜”。(找出错误句⼦1分,修改正确1分)22.①分类别(1分),将⽪肤软组织损伤分为两个类别,然后分别针对不同类别详细说明了相应的处理⽅法,使读者能够清晰地分辨不同类型损伤的处理⽅式,条理清晰,避免了混淆(1分);②列数字(1分),通过具体的数字“48-72⼩时”,精准地界定了从冷敷转换为热敷的时间范围,增强了说明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让读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处理⽅式的细节(1分)。(共4分)23.审题⽴意:“懒⼈经济”是指懒⼈的市场经济,使⼈们能够更轻松地获得所需产品和服务,从⽽减少⼯作和努⼒需求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的核⼼在于提供便捷、⾼效的⽣活⽅式,满⾜消费者对省时省⼒的追求。“懒⼈经济”的“懒”并⾮“好逸恶劳”,它是忙⾥偷闲、时间规划的呈现,甚⾄成为精致⽣活的⼀种表征,这种“懒”促发了⼈们思维上的“勤”。在“懒⼈经济”的供需两侧,⼀端是技术进步和服务理念的提升,另⼀端是对效率与便利的追求,⼀呼⼀应间,我们看到了消费升级、供给侧创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分⼯细化、运⾏效率提升。这些⽅⾯融汇在⼀起,拼接成⼀派充满活⼒的经济图景。可以从如下⻆度⽴意:⻆度⼀:“懒⼈经济”不是真的“懒”,⽽是为了追求更有品质的⽣活,放松⾃⼰,应对当下⽇益增⻓的⽣活压⼒。⻆度⼆:“懒⼈经济”的“懒”是提升效率,不是思维惰性。⻆度三:“懒⼈经济”推动产品创新、产业升级,带来机遇和新发展模式,需要我们迎变⽽上。⻆度四:“懒⼈经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懒”是⽣产⼒,可促进⽣产。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分⼯专业化、细分化的必然结果。学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度五:“懒⼈经济”虽然可以提⾼效率,提升⽣活品质,但节省出来的时间并不是为了让懒惰潜滋暗⻓,⽽要⽤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劳动永远不会过时。⼀类卷上(54分—60分)⽂章能深刻阐释“懒⼈经济”的正⾯作⽤,能够批判材料中的那些担忧,且能准确认识到“懒⼈经济”的“懒”与“懒惰”的“懒”内涵不同。观点鲜明,逻辑严谨,理解与思考深刻。⼀类卷下(48分—53分)⽂章能较深刻认识到“懒⼈经济”的正⾯作⽤,能够否定材料中的那些担忧。观点明确,逻辑清楚,有⾃⼰的⻅解和思考。⼆类卷(42分—47分)⽂章能认识到“懒⼈经济”的正⾯作⽤,没有否定材料中的那些担忧。阐述清晰,逻辑⾃洽,有⾃⼰的⻅解和思考。三类卷(36分—41分)⽂章⼏乎没有阐释“懒⼈经济”的正⾯作⽤,⾏⽂完整,观点清晰,有⼀定的⻅解和思考。四类卷(25分—36分)具有以下⼏类的都属于四类卷1.抛开“懒⼈经济”,单纯地谈“懒”和“勤”的关系。2.单纯批判“懒⼈经济”,完全不谈“懒⼈经济”带来的正⾯作⽤。3.全篇⼏乎都是故事、事例,毫⽆论述,⼜不符合记叙⽂⽂体要求的。五类卷(25分以下)1.不知所云,看不清内容。2.套作(有据)。3.⼤段抄袭试题材料。4.400字以下。学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