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试题高一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11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诸侯政治等级有常见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诸侯朝觐天子的仪式中,诸侯距天子远近、莅位尊卑、站班高低也分为“三等”。三等诸侯的身份分别对应同姓、异姓和庶姓。据此可知,周代A.主要分封同姓诸侯B.血缘政治等级森严C.诸侯权力膨胀失控D.政治权力高度集中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为无为,则无不治”是某位思想家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提出的治国主张。该思想家是A.孔子B.荀子C.老子D.韩非子3.秦始皇在琅邪石刻中提到:“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大力扶植农业经济;汉惠帝时,“减田租,复十五税一”。材料表明秦汉时期统治者都A.重视民生施行仁政B.抑制私营工商业发展C.严格管理市场贸易D.坚持以农为本的观念4.董仲舒从《诗经》天下观出发,提出“大一统”和夷夏一家的四夷治理路径,强调“王者爱及四夷”。在经营西南夷的过程中,汉武帝遵循这一原则,汉兵所至之地,布以仁义,宣传礼义,顺应人心,民皆归服。据此可知,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A.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确保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C.消除了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D.反映了因地制宜的治国方略5.汉以前的中原居民常常“席地而坐”。汉以后,从少数民族地区传来一种类似后来“交椅”的坐具,当时人称为“胡床”,后来胡床等高型坐具与中原家具融合,桌椅板凳等高坐具慢慢开始流行。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族矛盾得到全面缓解B.人口迁移促进社会进步C.政治改革导致风俗变迁D.民族交融影响生活方式6.下图为唐代红、白陶粮仓,据史料记载,这种土圆仓多为唐代民间的义仓,易建易储。与红陶仓一起的还有一件陶熊,借喻熊体大力壮,凶猛无敌,看守粮仓。唐朝设置义仓主要目的是A.加强各地经济交流B.保证军队粮食供应C.备灾救灾稳定社会D.解决政府财政困难7.唐初建立三省制以后,由于事权分立,相互之间时常推诿扯皮。唐太宗遂决定三省长官合署办公,于门下省设置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材料表明,唐太宗此举旨在A.提高行政效率B.杜绝决策失误C.削弱丞相权力D.减少财政开支8.原藏于敦煌藏经洞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被称为“佛教卷轴经卷的绝妙样本”,“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这一行字刻于卷尾。据此可知唐朝A.佛教思想最受推崇B.各项科技领先世界C.民族政策开放包容D.雕版印刷已经出现9.宋代朝廷通过路级机构来监督府、州,由于路级官府尚未成为完全的行政机构,各州府军监直接受朝廷的管辖,知府或知州可以直接向朝廷奏事,府、州的财赋直接送交朝廷。这反映了宋代A.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杜绝了官员贪污腐败C.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D.提升了军队作战能力10.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元朝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官职)制度。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A.礼法并用B.因俗而治C.效仿汉制D.兵农合一11.下图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江浙地区A.商人政治地位提升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12.明朝加强沿海地区防守,“革渡船,严保甲,搜捕奸民”,清廷对西方来华商船作出限制性规定,西方商船进入黄埔港,须将所带炮械交出。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国家安全面临新的威胁B.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D.统治者的海权意识显著增强13.随着《南京条约》签订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国人在中国“遇有交涉词讼”,犯事的英国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该条款损害了我国的A.领土主权B.司法主权C.经济主权D.关税主权14.近代某一条约签订后,悲愤无可抑制的台北人民鸣锣罢市,高呼:“宁战死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的口号,下列哪次战争与该条约签订直接相关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5.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说明义和团运动A.阻止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B.完全颠覆了清王朝统治基础C.体现了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D.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6.1911年11月11日,时任山东巡抚孙宝琦致电清政府:“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材料反映出A.三民主义得到广泛认同B.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发展迅速C.四川保路运动影响力大D.南京临时政府已得到普遍认可17.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B.效仿苏俄,传播马克思主义C.批判封建伦理,提倡自由民主D.学习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国18.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高校学生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来自贵州赤水的学子谢绍敏悲愤不已,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现场掌声如雷,代表们一致决定第二天早晨上街游行示威。与这一事件直接相关的是A.军阀混战百姓民不聊生B.袁世凯称帝破坏共和制C.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19.“会议指出,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会议上,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该会议A.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B.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C.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红军D.宣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20.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期间,犯下了累累罪行。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为国家公祭日,以此来祭奠A.旅顺大屠杀中的死难者B.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C.平顶山惨案中的死难者D.潘家峪惨案中的死难者21.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进行主题学习时,收集了“东北人民革命军同日军英勇作战”“自宛平城奔赴前线的29军官兵”“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战”“云南各族同胞修筑滇缅公路”等史料。据此推测,该小组探究的主题为A.东北人民的抗战B.正面战场的抗战C.中华民族的抗战D.敌后战场的抗战22.下面为毛泽东于1949年创作的一首七律。该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挫败了国民党全面进攻C.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D.结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23.1955年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这次会议为亚非团结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各国的独立,开辟了光明的前景。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得益于中国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解决D.推广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4.1978年9月安徽省委针对特大旱灾,决定采取“借地度荒”,规定凡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农民种麦种菜,鼓励多开荒和利用“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空闲地,谁种谁收。这一举措A.降低当地农民生产自救的积极性B.改变了当地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C.为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提供契机D.打破农村集体所有制的主体地位25.所谓全球性问题,是指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诸如战争与和平、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等。面对这些问题,中国贡献的方案是A.成立上海合作组织B.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C.提出“一带一路”倡议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26题17分,第27题8分,共25分。)26.在古今中外的政治发展历程中,地方治理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汉高祖刘邦在继承秦的郡县制时,部分恢复了封建制。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是迫于形势,他为了利用各种势力击败项羽,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国。刘邦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认为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导致“孤立而亡”。后来,他在分封同姓诸侯王时宣布:“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其目的显然是想仰仗刘氏宗室的血缘关系,以构筑皇权的屏障。-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行省制下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等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领导集体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来处理国家面临的边疆问题。这些措施包括:开展民族工作,疏通民族关系,解决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问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进行社会改革······将完成任务的边疆军队成建制地在当地转业,实行军垦:从内地向边疆移民;安排国家建设项目。-摘编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制度并概括其原因。(7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元朝行省制的作用。(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边疆治理措施的意义。(4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20世纪头20年,即《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谷底”,是中国社会最困难的时候。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就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摘编自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等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播州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高一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号1234567答案BCDADCA题号891011121314答案DABDABC题号15161718192021答案DBCDCBC题号22232425答案DACD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26题17分,第27题8分,共25分。)26.(17分)(1)制度:郡国并行制。(2分)原因:利用各方势力打败项羽的需要;吸取秦朝短暂而亡的教训;出于构筑皇权屏障的考虑。(1点2分,2点4分,3点5分)(2)作用:行省分布犬牙交错使地方无险可守,形成有效的军事控制局面,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行省拥有比较大的事务处置权,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提高;行省受制于中央,军、政、财、司法等大权依然由中央掌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1点2分,2点4分,3点6分)(3)意义:加强了国家对边疆的管理;加强了边防,有利于边疆稳定;改变了边疆地区的人口结构,促进了边疆开发;促进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5-02-21
·
7页
·
239.6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