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其中,“体”指的是本体、本源,代表理论基础;“用”指的是实践、方法,代表实际应用。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要求我们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并通过实践来丰富和发展理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经世致用。这里的“经世”指的是那些始终管用、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真理,“致用”则是将这些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文化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精神构成了超越时空局限的精神基石,它既具有稳定性,又不断衍生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具体内容。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想的生动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没有中断过,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者抛弃过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传统。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在坚守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传统的同时,我们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形态,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需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让“体”与“用”在文化事业中得以发挥作用。实际上,“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一思想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髓;既有历史的纵深,还充分彰显了当今的时代精神。要赓续中华文脉,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必须深入理解和践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念。马克思强调,理论的价值在于改变世界,而非仅仅解释世界。这意味着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原则。因此,在“明体”基础上“达用”,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将其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让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实现“体用贯通”,使理论与实践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综上所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中华文化建设应遵循的根本原则,要求我们始终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摘编自董振华《深刻理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材料二:民歌始终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保持密切联系。与现代专业作曲家或历代文人创作的作品相比,民歌在口头性和集体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即兴性和流变性等方面有明显特征。其中,“流变性”是民歌最突出的特点,即民歌的“变”是永恒的,“不变”则是相对的。民歌的流变性主要体现在时代的流变、区域的流变以及人们审美的流变等方面。流变的过程极有可能对其文化价值产生冲击。今天,我们要加大力度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要对传统有敬畏之心,尤其在有赖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歌濒危抑或面临断绝的现阶段,我们更要有危机意识,要将保护放在首位。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来传授知识、诉说思愁、表达爱情、祈求幸福、1{#{QQABIQQAggCoAAIAAAhCUQHiCkMQkAGAAaoOwBAUIAABQANABAA=}#}记录生活和历史。《东方红》最初是陕北民间流传的一首情歌信天游。抗战时期,有了来自八路军口中的唱词版本,后经民间艺人李有源、李增正叔侄以及专业词作家公木、作曲家刘炽、演员王大化等改编加工,《东方红》的音乐旋律变得更加规整,节拍由原来的2/4拍改为4/4拍,速度较前放慢,与原曲相比较有了一定的变化。《东方红》的歌词歌颂了毛泽东、歌唱了中国共产党,完全改变了信天游曲调中的情歌风格,生发出庄严、博大、宽广等新的情感,在主动求变中,实现了一首情歌向一首颂歌的转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歌的原生样貌早已在历史长河中、在世世代代的口传心授中发生变化,但民歌的基因血脉却以不同程度的遗传、衍生抑或再生等方式不断地被保存、延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在我国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单民歌这个体裁就有百余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的价值就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指向。民歌标示着文化的内在结构和模式,蕴含着文化发展的选择和路向。试想,像《茉莉花》这样的中国民间小调,如果没能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变与不变的关系,又怎会发展成“中国第二国歌”并走向全世界?对音乐而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处理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变与不变的关系。我们需要在保持民歌原有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民歌这座宝藏并加以融会贯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尝试将民歌与现代创作技法、科技手段相结合,不断推出既蕴含传统精髓和传统要义,又具有时代感和新意象的作品。这些作品应以守正创新的面貌展现在当代人民群众面前,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焕发蓬勃生机。(摘编自张天彤《坚持体用贯通,传承好民歌的文化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兼具历史深度与时代精神,蕴含马克思主义真理,是中华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根本原则。B.“理论的价值在于改变世界,而非仅仅解释世界”,马克思这句话强调理论要能指导实践,而并不只是诠释客观世界。C.民歌具有流变性,这一特点使民歌的风格逐渐发生改变,不断由情歌向颂歌转型,生发出庄严、博大、宽广等新的情感。D.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蕴含着文化发展的选择和路向,其基因血脉在留传过程中不断地被保存、延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断赋予“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以新的内容和形态。B.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应用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C.由于时代、区域、人们审美等方面的流变,有些民歌面临危机,需要我们加以保护并传承发展。D.挖掘民歌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化手段,可以创作出既蕴含传统精髓又具有时代新意的作品。3.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明体达用”核心思想的一项是(3分)()A.师夷长技以制夷。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有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思想在理论上只有零散的想法,缺乏思辨性,也没有完整的体系。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反驳。(4分)2{#{QQABIQQAggCoAAIAAAhCUQHiCkMQkAGAAaoOwBAUIAABQANABAA=}#}5.学习小组开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有同学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体用贯通”的思想有着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奥运消息龙仁青次洛有一架望远镜。这架望远镜,说起来还有点来历。随着冬日的临近,天气一天天变得寒冷起来。这天早上,土灶里的火刚刚着起来,阿爸就起身了,他看着蜷缩在一件大皮袄里的儿子,一把把皮袄掀开,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阿爸阿妈都起来了,你怎么还睡呀!”次洛立刻打了个冷战,气得眼泪都出来了,阿爸却满不在乎地走出了帐篷。次洛只好把委屈咽到肚子里,哭哭啼啼地穿上皮袄。吃早饭的时候,次洛噘着嘴,没有理阿爸,阿爸呵呵笑着,说:“一个男人家,这个样子像什么呀。”说着把一碗拌好的糌粑递过来,次洛这才转怒为乐。吃完早饭,次洛帮阿爸把羊群赶到草滩上,独自一人去了干河滩。他摇摇晃晃沿河床走着,把一串欢快的笑声撒在了空旷的草滩上。慢慢地,他离自家的帐篷越来越远。次洛就是在这时候发现那只野狐狸的。发现它后,次洛再也没法关心周围其他的事儿了。他向着它小心走过去,不想一个趔趄摔倒在地上,受了惊的野狐狸蹿起来没命地跑了。次洛跑过去看了看刚才狐狸藏身的地方,断定这里是狐狸出没的地方,便想做个记号,下次带阿爸来捉。他本来想找一块大一点的鹅卵石做记号,回头一想,这满河滩的全是鹅卵石,到时候可能就找不到了,于是他去找一样其他的东西。他走出河滩,终于在一个鼠洞边看到了一块斜躺着的青石板,纹刻着梵文。次洛把青石板搬起来,却发现石板底下有一样东西。这是一把锈迹斑斑的藏刀。刀柄的一半已经不见了,仅剩的另一半上一颗豆青色的松耳石却完好无损。他把藏刀插在刚才发现狐狸的地方。晚上回到家里,他把发现狐狸并做了记号的事忘在了脑后,要不是几天以后发生的事,他恐怕一辈子也记不起那只狐狸来了。也是个早上,次洛把羊群赶到草滩上。羊们开始啃吃牧草了,次洛便朝着干河滩走去,却发现干河滩里今天有几个人。本来就对什么都好奇的次洛不假思索地走了过去。那些人正在传递着一样东西,人人都兴高采烈的样子。次洛凑过去看了个清楚。那是一把藏刀的半截刀柄!次洛立刻想起他作为记号插在狐狸出没处的那把藏刀。“半截刀柄算什么,我捡了一把藏刀都没当回事儿。”次洛有些不屑地看着那几个人。“你说什么?”后面忽然传来一句纯正的藏语。是那位太阳帽上绣着一只金色雄鹰的小伙子说的,他正望着次洛微微笑着。“我是说……”次洛有点犹豫,“我捡到了一把藏刀。”次洛带着那几个人沿着河床去找那把藏刀。藏刀斜斜地插在石缝里,刀柄上镶嵌的那颗豆青色松耳石上,落了一堆鸟粪。次洛把藏刀拔出来,递给那位会说藏语的小伙子。“头儿,你看!”小伙子立即大声叫着,朝一位脖子上挂着望远镜的年长男人跑了过去。不一会儿那3{#{QQABIQQAggCoAAIAAAhCUQHiCkMQkAGAAaoOwBAUIAABQANABAA=}#}几个人就抱成了一团,他们欢呼雀跃,兴奋异常。次洛呆呆地站在一旁,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那位年长的男人看见了次洛,他像喝醉了酒一样趔趄着走过来忽然抱住了次洛。“你知道吗?”年长的男人说,“你让我们找到了这里就是吐蕃古战场的重要证据,你是历史的功臣。谢谢你,谢谢你!”临走之前,年长的男人把脖子上的望远镜取下来,挂到次洛的脖子上。他还帮次洛把望远镜按在眼睛上,次洛立即看到了他家的羊群,那只叫森森的母羊湿漉漉的嘴唇几乎就要挨到他的鼻尖了,次洛吓了一跳,急忙拿开望远镜,朝着自家羊群的方向看了看。他只看见一小片白色像一小朵云彩在远处地平线上飘浮。自从有了望远镜,次洛放羊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他每天都早出晚归,省了阿爸不少事儿,这让阿爸感到高兴。有了望远镜,次洛看到了许多东西,他看到远处雪山上又多了几猎经幡,新鲜而亮丽:他看到离他家不远的阿克普罗家的帐篷上破了一个洞。他们家在县城工作的儿子万玛也回家来了。这天早上,次洛把羊群赶到草滩上后,便用望远镜到处张望,远远地他看到有一个白色的东西在动,起初他以为是一只野兔,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张报纸,在风中不知何去何从地飘动着。次洛决定去捡起那张报纸。他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拿望远镜观察,当一把芨芨草挡住了随风乱飘的报纸,他走到了报纸跟前,也就到了阿克普罗家。他把报纸捡起来,看到报纸上有一张大大的照片,照片上一个年轻的姑娘微笑着,一手拿着鲜花,一手还拿着一样圆圆的东西,那东西是用一条布带挂在脖子上的,就像此刻的次洛,脖子上挂着望远镜。次洛不知所以地看着,又朝阿克普罗家的方向看看,他看见在县城工作的万玛在家门口看书,便走了过去。次洛把手里的报纸晃了晃说,“你给我看看这个,这是什么。”万玛把报纸接过来看了看:本报悉尼今日电北京时间今天上午8时52分,26岁的上海姑娘陶璐娜在第二十七届奥运会[注]女子10米气手枪决赛中,以488.2环的成绩夺得冠军,为中国奥运军团夺得首枚金牌,《义勇军进行曲》在悉尼上空奏响。次洛期待着万玛的回答,万玛却欢呼雀跃着钻进了帐篷,又从帐篷窜出来,手里拿着一条哈达,向着前方的草原飞奔而去。次洛睁大了眼睛,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帐篷一侧的狗受了惊,狂叫声不绝于耳。(有删改)[注]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于2000年9月在悉尼举行。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爸逗儿子起床的一系列细节
南昌十九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2月月考高三语文试题
2025-02-25
·
8页
·
515.3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