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00分。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有学者认为,距今约400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二道井子遗址具有明显的阶级分化特征,最能支撑这一观点的依据是()A.部分窖穴内发现了大量的炭化黍颗粒B.出土石器以磨制为主,有斧、杵、臼等C.地面式建筑平面形状以圆形为主,外部多附有回廊或侧室D.遗址共发掘墓葬268座,仅在最大的墓中出土3件彩绘陶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距今约4000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阶级分化强调不同阶层存在明显差异,二道井子遗址共发掘墓葬268座,仅在最大的墓中出土3件彩绘陶器,表明不同阶层在墓葬规格和随葬品上存在较大差异,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D项正确;部分窖穴内发现大量炭化黍颗粒,只能说明原始农业的发展,排除A项;出土石器的制作方式和种类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地面式建筑平面形状以圆形为主,外部多附有回廊或侧室并未体现出不同阶层所居住房屋的差别,无法说明具有明显的阶级分化,排除C项。故选D项。2.下图是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园出土的汉朝本土制作的器物。这些器物反映出()A.版图扩大促进商业繁荣 B.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交融C.技术进步影响大众审美 D.朝贡贸易丰富日常生活【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海昏侯墓园出土的汉朝本土制作的器物中有较多的骆驼形象的日常用品可知,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异域特征的文物,这说明当时丝绸之路带来了中外经济文化交融,B项正确;海昏侯是高级皇家贵族,其拥有的骆驼形象的文物不能体现普通的商业发展,排除A项;带有异域风格的皇家贵族文物不能体现技术进步和大众审美的关系,排除C项;朝贡贸易是两国官方贸易的形式,不涉及日常生活,而且材料中的文物是本土制作的手工艺品,并不是日常生活用品,排除D项。故选B项。3.某考古队在吐鲁番地区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墓志题为“开元十二年岁次己酉甲子廿日故翊卫张大良之灵”,同时出土庸调布一件,布的一端见楷体墨书:“河南府长水县归仁乡刘元楷”,墨书上钤朱色篆文“长水县印”一方,下有倒写草书“行达”二字。这表明当时()①中央政权对西域实施有效管理②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贸易发达③西域地区与内地文化交流频繁④实物是重要的赋税形式之一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墓葬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且墓志题有明确纪年及军事将领相关信息,表明中央政权对西域地区有有效的管理和控制,①正确;出土的庸调布上有内地的相关信息,庸调是唐朝的赋税制度,实物庸调布出现在西域,说明实物是重要的赋税形式之一,④正确;①④正确,C项正确;材料中出土的布为庸调布,体现的是赋税征收的实物,并非商业贸易,据材料不能得知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贸易情况,②错误,排除AB项;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庸调布一件,说明西域地区与内地存在一定的交流,但文化交流频繁夸大了事实,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4.宋代某诗云:“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该诗体现出的思想观念是()A.“存天理,灭人欲” B.“心外无物”C.“宇宙便是吾心” D.“格物致知”【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诗中强调“新心”“新德”“新知”,体现了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体悟来获得新的认知和品德,这与“格物致知”所强调的通过探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提升道德相近,D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的是用天理压制人欲,与诗意不符,排除A项;“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属于王阳明心学的内容,而材料中内容属于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格物致知”思想,排除BC项。故选D项。5.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期间的生活情形,若研究这一问题,从史料来源看,首先应信重的是()A《明英宗实录》明朝官方编纂的全面记载英宗朝政治活动的史书B《北征事迹》英宗在瓦刺的近侍应朝廷纂修英宗实录之需撰成C《明史》清朝官方据《明实录》、起居注等文献编纂而成D《明史纪事本末》清朝学者编纂的记载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的史书A.A B.B C.C D.D【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题干“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期间的生活情形,若研究这一问题,从史料来源看,首先应信重的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英宗实录》是明朝官方编纂的全面记载英宗朝政治活动的史书,权威性较强,且比较客观全面,史料价值最高,A项正确;《北征事迹》是英宗在瓦刺的近侍应朝廷纂修英宗实录之需撰成,可能受到明朝政治立场的影响,因此不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排除B项;《明史》是清朝官方据《明实录》、起居注等文献编纂而成,可能受到清朝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排除C项;《明史纪事本末》是清朝学者编纂的记载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的史书,是清朝的作品,不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不是“首先应信重”的史料,排除D项。故选A项。6.1904年,清廷练兵处提出,“盖以兵为国家之兵,非一人所能私,一隅所能限,故将帅不得擅立主名,军队亦不得自为风气……遇有征调,无论何处兵队,均可编配成军,协力攻守,无论何军将领,均可统率节制,如法指挥。”该主张旨在()A.缓解清政府的财政压力 B.解决中央权力下移问题C.整治官僚集团腐败问题 D.防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04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朝中央权力开始式微,尤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东南互保的发生,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因此1904年清廷练兵处提出军队为国家之兵,将帅不得擅立主名等主张,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解决晚清时期中央权力下移,B项正确;该主张并未涉及征税及减少开支相关问题,因此并不是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排除A项;材料重在强调清政府的统兵权,官僚腐败问题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镇压与处理,而是强调对军队的统治,因此并不是为了防范革命发生,排除D项。故选B项。7.20世纪三三十年代,报刊的广告篇幅与版面数成倍增长,广告成为报业经营的生命线。据统计,1925年4月10—30日的上海《申报》、北京《晨报》和天津《益世报》,广告所占版面的比例分别为42.7%、52.7%、62%。此现象反映了()A.五四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B.西方商品充斥国内市场C.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生活 D.民众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根据题干“广告所占版面的比例分别为42.7%、52.7%、62%”及结合所学可知,报刊广告的增多,说明报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增强,即传播媒体影响社会生活,C项正确;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排除A项;题干指广告篇幅和版面增多,而不是西方商品,排除B项;民众消费水平是看民众的购买能力,而题干只是提到报刊广告的增多,排除D项。故选C项。8.1946年冬,北平爆发“抗议美军暴行”运动。次年1月,台北市大中学生及部分公务员、工人共约万余人召开“台北市学生界抗议美军暴行大会”。大会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台湾青年爱国热情并不低于外省各地同学”,高呼“美军滚出中国!”等口号。这体现了()A.美国阴谋把台湾省从中国分离 B.学生成为爱国民主运动领导者C.国民党在台湾省的统治将崩溃 D.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共同愿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46年12月24日,北平发生美军强奸一名中国女大学生事件,北平、台北大学生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抗议美军暴行,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声援,反映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共同愿望,D项正确;台北学生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主要是为了表达台湾人民和其他中国人一样都有爱国之心,而非为了反对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排除A项;学生是爱国民主运动的先锋,而非领导者,排除B项;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失败后退守台湾,后长期与大陆对峙,而非在台湾省的统治很快崩溃,排除C项。故选D项。9.1950年1月3日,《人民日报》刊文:“东北的大米第一次运到上海……上海市民尝到了自己的东北米。华北的煤从来没有坐过火车,这次……源源的运到上海。华北、西北、华中的棉花,在青黄不接的季候……大量运到上海”。该描述反映出()A.人民政府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C.新中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投机资本利用米棉等物资极其匮乏的机会,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以上海为主战场,将全国各地的米棉运往上海,打一场平抑物价的“歼灭战”,即“米棉之战”,它体现了人民政府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A项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米棉之战的相关内容,与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无关,材料也未体现,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正式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10.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管理类图书的出版主要是引进国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类书籍,后逐步发展到引进关于企业发展、金融危机等反映经济学新观点新理论的书籍。进入新时代,在重点引进出版数智化等前沿类图书的同时,本土经管类图书大量出版并被国外引进。上述变化体现了()A.对外开放促进理论创新 B.国企改革的不断推进C.图书出版引领经济发展 D.中国经济的崛起历程【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管理类图书的出版主要是引进国外的书籍,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相对落后,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开始逐步引进反映经济学新观点新理论的书籍,同时本土经管类图书也大量出版并被国外引进,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实力的增强,D项正确;对外开放促进理论创新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材料主旨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出版不同类型的书籍,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国企改革的不断推进历程,只是说明出版书籍内容的变化情况,排除B项;“图书出版引领经济发展”表述错误,图书出版是经济发展的反映而非引领,排除C项。故选D项。11.屋大维宣称元首“权力来自元老院和人民授予”,却默认他赞助的诗人为其塑造神圣形象,其后的元首更是频繁地利用诗人和演说家鼓吹“君权神授”。民间神化现世元首的公共艺术、崇拜仪式也纷纷涌现。这反映了罗马()A.共和传统的衰微 B.神权凌驾于王权C.寡头政治的恢复 D.元老院权力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罗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崩溃,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为屋大维塑造神圣形象、鼓吹“君权神授”都是为了强化元首的权力和地位,体现共和传统的衰微和君主政治的确立,A项正确;屋大维担任元首,掌握国家大权,鼓吹“君权神授”是为了强化元首权力,而非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排除B项;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而屋大维首创的“元首制”实质上是君主专
2025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八省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5-02-26
·
12页
·
306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