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名校教研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03-01 · 14页 · 7.4 M

绝密★启用前语文参考答案1.(3分)B【解析】A项,“后者是由前者发展而来”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可知,应是前者引领后者。C项,“人的思维不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变不确定的两面为否定的一面,根据材料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可知。D项,“其根本目的都是检验规律并服务于改革”表述过于绝对,“检验规律”绝对,也可能是“探索规律”。2.(3分)A【解析】“旨在表明有人存在误解”错误,以习总书记的论述引出话题,是为了说明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的必要性。3.(3分)D【解析】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D项从国家到北京都是理念阶段,尚未体现“摸着石头过河”。4.(4分)①引发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读者对“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方法的深入思考。②强调观点:如“熟门熟路的改革,就像在游泳池……到湍急的河里,不得摸着石头过河?”,突出了在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改革方式的必要性,强调了“摸着石头过河”在面对复杂情况时的重要性。③回应质疑:针对可能存在的对“摸着石头过河”的质疑进行回应,如“如果都摸清楚了还要什么改革呢?”,表明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因认为问题都已摸清楚就停止改革。④增强说服力:以问句形式呈现观点,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增强论述的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其强调的要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的观点。【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5.(6分)①改革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两者不可或缺:顶层设计提供整体框架与战略方向,摸着石头过河应对未知与实践探索需求。②两者结合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科学方法:顶层设计体现理论指导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强调实践检验理论。③两者结合是实现改革目标、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确保改革的稳定性与创新性统一,促进改革的全面性与针对性协同。【评分参考】每点3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能从“改革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6.(3分)A【解析】作者并不是因为看到美景才有惭愧之感。7.(3分)D【解析】A项,“直接点明”错误,应是侧面。B项,文章描写景色的顺序并非严格按照空间顺序,如在描写村道景色后,又写了牛吼河,之后又回到村子里的景色以及村子的人们,写景顺序较为灵活。C项,文中描写阿婆时主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要运用了外貌和语言描写,没有心理描写。8.(4分)①关爱百姓的象征:“爱民亭”是在习近平同志关怀下为满足村民需求而建,体现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心,象征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爱。②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乡村发展进步的见证:“爱民亭”是村民希望年老散步时可以歇脚的地方,表明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有了新的追求;亭子的建立也反映了乡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是乡村发展进步的一个见证。【评分参考】每点2分。从政府角度答出“关爱百姓”2分,从村庄角度答出“乡村发展”2分。9.(6分)生命绽放:①自然生命蓬勃。文中描绘的景物展现了自然生命的活力与自由,它们在乡村的环境中自然生长、不受拘束,体现出生命的尽情绽放。②村民生活幸福美满。阿婆及村民在乡村中安居乐业、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反映出村民积极向上的生活风貌,也是生命尽情绽放的表现。和谐美好:①人与自然的和谐。乡村的自然景观如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与生活其中的人和动物相互依存、相互映衬,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关系。②人与人的和谐。从阿婆热情招呼陌生的“我们”进屋喝水,到亭子里老人们安详地聊天并邀请客人一同品茶,展现了乡村中人与人之间淳朴和睦的关系。③整体氛围的和谐美好。整个熊瓦村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气息,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生活,各个元素相互融合,共同营造出一种处处尽显和谐美好的氛围。【评分参考】答出“生命绽放”的相关内容3分,答出“和谐美好”的相关内容3分。生命绽放方面考虑自然和人等方面的状态即可,和谐美好方面考虑人与自然、人与人、村庄氛围等方面即可。10.(3分)DFG【解析】“以……为……”固定句式,D处断开;“今中外忧乱”意为“现在朝廷内外忧虑混乱”,句意完整,F处断开;“置太上皇何地”动宾结构完整,G处断开。11.(3分)A【解析】“仁孝夙成”与“夙兴夜寐”(《氓》)中的“夙”皆意为“早”;B项,导致/到达。C项,皆是“因为”;D项,皆是状语后置句。12.(3分)B【解析】“便指使韩侂胄请旨拥立宁宗为帝,太皇太后便让他好好地办理”错误。根据材料一“乃遣韩侂胄因内侍张宗尹以禅位嘉王之意请于太皇太后,不获”可知,太皇太后一开始并没有答应,是因为关礼哭泣请求,太皇太后才准许让韩去办。13.(8分)(1)赵汝愚出来后,把旨意告诉皇帝,皇帝坚决推辞说:“恐怕会背负不孝的恶名。”(2)韩侂胄是阁门使,却想要让他不接受奖赏,可以吗?【评分参考】(1)以,把,将;固,坚决;负,背负,背上。各1分,句意1分。(2)判断句“韩侂胄,阁门使也”;而,表转折,却;得,可以。各1分,句意1分。14.(5分)①稳定国家局势:光宗不能执丧,人心惶惶,赵汝愚拥立宁宗使国家局势由危转安。②引发后续权力斗争:赵汝愚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6页)约定官员都不受赏,导致韩侂胄心生不满,排斥驱逐众多名望之士,挑起边境争端,使国家面临危机。【评分参考】“积极影响”2分,“引发后续权力斗争”2分,分析恰当1分。【解析】对于稳定局势这一影响,从材料一的整体背景“孝宗崩,光宗以疾不能出”“人心岌岌”等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国家处于不稳定状态,而赵汝愚拥立宁宗后“国势危而复安”,明确体现了其对局势稳定的积极作用。关于引发后续问题方面,材料二详细阐述了赵汝愚在处理与韩侂胄关系上的失误,“汝愚不欲居定策之名,故不受拥戴之赏,并约同朝皆不受赏”引发了韩侂胄的不满,进而导致韩侂胄擅权后的一系列不良行为,如排斥贤能、挑起边境争端等。【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五年六月戊戌日,孝宗驾崩,光宗皇帝因疾病不能出席丧礼。丁未日,宰相上奏说:“皇子嘉王(宁宗),仁德孝顺,早已成熟,应该确立他为皇太子。”过了六天,宰相三次上奏,皇帝都同意了。第二天,宰相就拟定了诏书呈上。这天晚上,皇帝御笔批示给宰相说:“我担任皇帝已经很久了,想要退位闲居。”七月的辛酉日,留正因为疾病而辞职。知枢密院事赵汝愚见留正离职,便派韩侂胄通过内侍张宗尹向太皇太后请求让位于嘉王,但没有得到允许。韩侂胄在路上遇到了提举重华宫的关礼,就趁机借关礼的询问,将此事告诉了他。关礼接着进入宫中,哭着请求太皇太后,太皇太后这才醒悟过来,命令告知韩侂胄说:“好好去做吧!”韩侂胄出来后,将情况告知了赵汝愚,赵汝愚命令殿帅郭杲在夜里分派士兵守卫南北内宫。第二天是举行除服之祭的日子,赵汝愚率领百官来到先帝的灵柩前,太皇太后放下帘子接见他们,赵汝愚率领同僚再次叩拜,上奏说:“皇帝病重,不能主持丧事,我们请求立皇子嘉王为太子,以安定人心。”于是呈上御笔批示的八个字来上奏。赵汝愚从衣袖中拿出自己拟定的诏书呈上,说:“皇帝(光宗)因病,不能主持丧礼,曾有御笔批示,想要退位闲居,皇子嘉王赵扩可以立即即位。”太皇太后看完后,说:“很好。”赵汝愚出来后,把旨意告诉皇帝,皇帝坚决推辞说:“恐怕会背负不孝的恶名。”赵汝愚说:“天子应当以安定国家社稷为孝,现在朝廷内外忧虑混乱,万一发生变故,把太上皇置于何地!”众人扶着皇帝进入白色的帷幕,披上黄袍,皇帝刚站好还没坐下,赵汝愚就率领同僚再次叩拜。材料二:孝宗驾崩后,群臣上疏请求皇帝主持丧礼,但光宗不穿丧服,也不主持丧礼。在这个时候,人心惶惶,丞相留正上表辞官离去,赵汝愚凭借宗室贵戚的身份,于是借皇太后的命令和光宗想要退位的旨意拥立宁宗,国家局势由危转安,可以说是功在社稷。当秦王李从荣起兵讨伐武三思的时候,他的军队是从外面进入京城的,因此他的失败本是理所当然的。他哪里有宋光宗想要退位闲居的旨意作为支持,又哪里有皇太后的命令作为后盾呢?这两者的情势截然不同,将它们相提并论是不合逻辑的。至于赵汝愚的失策并不在此。当他拥立宁宗时,都是依靠韩侂胄往来传命之力,等到事情确定后,韩侂胄只不过想得到一个节度使的职位,这也是奖赏功臣的常理;但赵汝愚不想居拥立之功,所以不接受拥戴的奖赏,并约定同朝官员都不接受奖赏。唉!赵汝愚是枢密使,接受奖赏或不接受奖赏,对他都没有什么影响;韩侂胄是阁门使,却想要让他不接受奖赏,可以吗?等到韩侂胄采用小人的计谋,用内批罢免了赵汝愚,而赵汝愚拒绝见他,试想他能罢免龟年,难道就不能罢免赵汝愚吗?到这时韩侂胄擅权,当时的名望之士,几乎都被排斥驱逐,他还立碑纪念,任用苏师旦挑起边境争端,几乎导致国家灭亡。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6页)15.(3分)C【解析】“池水的空旷浩渺”错误,池水面积不可能很大,不会有空旷浩渺之感;“这种虚空之境让诗人的心境也变得空明澄澈”错误,此处应是指诗人与同僚内心虚空,乃是愁情,所以后面会醉酒而归。16.(6分)①春日美景陶醉:晴日雁飞、春云垂柳等美景,诗人借酒抒发喜爱陶醉之情。②与友人同游欢乐:与同僚同游宴饮,情谊深厚,氛围欢乐,因而畅饮至醉。③暂时解脱官场:州县为官生活无奈,宴饮时光让其暂脱束缚烦恼,借酒沉醉解脱。【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景美”“友情欢乐”“暂时解脱官场”即可。【解析】诗中描绘了“晴日东驰雁北飞”的晴朗天空和北归大雁的动态画面,“隔岸春云邀翰墨,傍檐垂柳报芳菲”更是细腻地展现了春天的云气缭绕与垂柳的婀娜多姿,这些春日美景使诗人沉浸其中,内心满是对大自然生机勃勃之美的欣赏与陶醉。首联提到“同官载酒出郊圻”,表明诗人是与同僚一同出游。在这样的聚会中,大家饮酒作乐,彼此交流情谊,共享春日宴饮的欢乐氛围,但是心绪已经逐渐在向愁情过渡,情感逐渐复杂,借酒浇愁,所以酩酊大醉。尾联“州县徒劳那可度”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州县为官生活的厌倦与无奈之感。平日在州县的官场生活中,诗人或许面临着繁琐的事务、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仕途的不顺等种种困扰,而此次早春宴游让他暂时摆脱了这些烦恼和束缚。17.(6分)(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2)恐美人之迟暮;暮去朝来颜色故;(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评分参考】每句1分。多字、少字、错字不得分。第(3)题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若答“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建议不给分,这里是村名,跟题意要求的不相符。18.(4分)甲:使其发出夺目的金光乙:故宫里如何取暖御寒【评分参考】每处2分,共4分,意思相同即可。【解析】甲处,根据前文的语境可知,前文阐释了匾额发光的前提条件以及发光的过程,此处需要填写匾额发光的相关结果,如“使其发出夺目的金光”之类的语句。乙处,根据后文内容可知,此处是在问故宫如何取暖,可填写“故宫里如何取暖御寒”之类的问句。19.(4分)有必要存在。理由:①“平行”的双引号表示强调,突出了光线与屋檐的位置关系;②“蜈蚣道”的双引号表示特殊称谓,说明该名称源于其结构形状。【评分参考】每点2分。指出“平行”的引号作用1分,分析了效果1分;指出“蜈蚣道”双引号作用1分,指出了缘由1分。20.(3分)B【解析】A项,表示众多事物,不确指某人或某事物。B项,指示代词,表示比较近的人或事物。C项,这时候。D项,表示程度。语文参考答案第4页(共6页)21.(3分)①“顷”改为“倾”;②“绛”改为“降”;③“遂”改为“逐”;④“蔗”改为“遮”。【评分参考】指出并修改正确1分,共3分,答出3个即可。22.(4分)热量沿着主烟道向室内深处扩散,再沿着支烟道向两侧扩散,将热量均匀送到室内各处,最后由两侧烟道排出。【评分参考】每句1分,共4分。【解析】根据图示和文段内容即可得出答案,表述清楚即可。23.(60分)【材料解读】该材料呈现出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对于成功的陌生人,人们通常能以较为积极和正面的态度对待,将其成功视为可借鉴的榜样,从中获取自我提升的动力。然而,当身边人取得成功时,却容易滋生负面情绪,如嫉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