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25-03-08 · 12页 · 2.6 M

绝密☆启用前亳州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某日正午,甲地(40°N,120°E)某学生在学校操场上立杆测影(如图),其测得的杆影长度与乙地(70°W)当日正午同等长度立杆测得的杆影长度相等,且立杆和杆影等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日太阳直射()A.10°S B.5°S C.10°N D.5°N2.乙地纬度是()A.30°S B.50°S C.30°N D.50°N3.该日,全球昼夜分布状况是()A.5°S昼长夜短 B.10°N昼长夜短 C.85°N出现极昼 D.80°S出现极昼【答案】1.B2.B3.A【解析】【1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该日正午甲地立杆和杆影的长度相等,则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得,该日太阳直射点与甲地的纬度差为45°,材料信息显示,甲地纬度为40°N,则太阳直射点纬度为5°S,B正确,ACD错误。故选B。【2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甲、乙两地在该日正午同等长度立杆测得的杆影长度相等,表明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在此日相等,则两地纬度相同或两地关于直射纬度对称,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日太阳直射纬线的纬度为5°S,甲地纬度为40°N,因此乙地纬度应是40°N或50°S。由此判断,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3题详解】根据前面分析可知,该日太阳直射5°S,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85°S及以南地区出现极昼,因此5°S昼长夜短,10°N昼短夜长,85°N出现极夜,80°S不会出现极昼,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正午太阳高度计算:H=90°—直射点纬度与所求点纬度的差。我国华北地区某学校地理研学小组在研学途中发现某台地的岩石有天然形成的孔状构造(见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形成该处岩石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抬升 B.岩层挤压 C.变质作用 D.岩浆活动5.该台地形成的过程是()A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B.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C.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外力侵蚀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冷却凝固【答案】4.D5.C【解析】【4题详解】图文信息表明,该处岩石有天然形成的孔状构造,而孔状构造是岩浆喷出后快速冷却形成,因此形成该处岩石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岩层挤压和变质作用一般不会形成孔状构造,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5题详解】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台地岩石主要是岩浆活动形成的喷出岩,故该台地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岩浆喷出地表,然后岩浆快速冷却凝固形成孔状构造的岩石,最后裸露的岩石受外力侵蚀形成突出的台地。由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岩浆在压力减小和温度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其中挥发性成分不断散失,喷出的熔岩迅速凝固,因而在岩石中保留许多圆形、椭圆形或长管形等孔洞,称气孔构造。下图示意2024年3月某时刻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此时该区域有锋面系统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甲、乙两锋面系统分别为()A.冷锋、冷锋 B.冷锋、暖锋 C.暖锋、冷锋 D.暖锋、暖锋7.甲、乙两锋面系统的成因分别是()①甲—气流在低压槽的位置辐合②甲—高压驱使北方冷空气南下③乙—气流在低压槽的位置辐合④乙—高压驱使北方冷空气南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该日之后,北京可能出现的天气是()A.台风 B.梅雨 C.沙尘暴 D.伏旱【答案】6.A7.B8.C【解析】【6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甲位于气旋向西延伸的槽内,且从锋线两侧风向可以看出,北边的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因此甲锋面系统都是冷锋;乙锋线两侧均为偏北风,北侧风力较大,冷气团主动追上前面的暖气团形成锋面,因此应属于冷锋。由此判断,A正确,BCD错误。故选A。【7题详解】甲为冷锋,位于气旋西侧,是气流在低压槽的位置辐合,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其后部没有强大的高压推动,①正确,②错误;乙为冷锋,位于强大高压南侧,是高压驱使北方冷空气南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乙锋线附近没有明显的低气压槽,③错误,④正确。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8题详解】此时为3月,处于春季,空气和地表干燥,读图可知,该日之后北京可能受冷锋影响,形成大风天气,因此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C符合题意;台风一般出现在夏秋季节,且主要影响东南沿海,而此时处于春节,北京位于北方地区,因此北京几乎不可能出现台风天气,排除A;梅雨主要是指6月上旬至7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阴雨天气,此时的北京不可能出现梅雨天气,排除B;伏旱主要是指7月中旬至8月中旬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的干旱天气,此时的北京不可能出现伏旱天气,排除D。故选C。【点睛】锋面气旋中,由气压中心向偏西方向延伸出来的低压槽往往形成冷锋,由气压中心向偏东方向延伸出来的低压槽往往形成暖锋,南北半球锋面类型相同,但移动方向相反。锋面气旋中的雨区,在北半球一般出现在锋线北侧,在南半球一般出现在锋线南侧。南海风场的变化对我国南方的气候有重要影响。下图示意我国南海夏季和冬季的风场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与南海夏季风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A.南半球的东北信风 B.南半球的东南信风C.北半球的东北信风 D.北半球的东南信风10.相比夏季,冬季南海风力较大的主要原因是()A.气压梯度力较大 B.距风源地较远C.太阳高度较低 D.受洋流影响较小11.南海冬季风在巴士海峡处风力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 B.地转偏向力 C.太阳活动 D.海陆轮廓【答案】9.B10.A11.D【解析】【9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南海地区主要受季风影响,南海夏季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的,故与南海夏季风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B正确C错误,东北信风带在北半球,东南信风带在南半球,A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相比夏季,冬季南北温差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北方纬度高、白昼短、正午太阳高度低,获得的热量远低于南方,同时深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加剧),气压梯度力大,冬季风势力强,南海风力大,A正确;冬季风的源地在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距离南海较远,南海风力应该较小,B错误;南海冬季太阳高度较其他季节低,但这不是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C错误;洋流对风力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11题详解】纬度位置不直接影响风力大小,A错误;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力大小,B错误;太阳活动对地球上风力大小无影响,C错误;受海陆轮廓影响,形成狭管效应,使得巴士海峡处风力较大,D正确。故选D。【点睛】南亚季风形成主要是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同时也有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移至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风由蒙古西伯利亚吹向印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东北风,即亚洲南部的冬季风。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至北半球,本来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至印度半岛,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西南风,即为南亚的夏季风。从3月22日入夏到11月19日入秋,深圳市2024年的夏天持续了242天,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长的夏天。气象专家表示,此次深圳市的超长夏季与2023—2024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有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此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东南信风减弱 B.东北信风增强 C.东南信风增强 D.盛行西风减弱13.受此次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深圳可能()A.气温波动幅度减小 B.臭氧空洞扩大 C.自然灾害风险增大 D.人口大量外迁【答案】12.A13.C【解析】【12题详解】正常情况下,东南信风将东南太平洋表层暖水吹向西部,使得西部海平面升高,水温升高,东部海水上涌,水温较低。当东南信风减弱时,太平洋东部暖水回流,造成东部海水升温,形成厄尔尼诺现象,A正确;东南信风增强会加强冷水流动,抑制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C错误;东北信风主要影响的是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与厄尔尼诺现象关系不大,B错误;盛行西风主要影响中纬度地区,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无关,D错误。故选A。【13题详解】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深圳受其影响,气候异常可能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如暴雨洪涝、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自然灾害风险增大,C正确;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气温异常,波动幅度增大,A错误;臭氧空洞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氟氯烃等物质破坏臭氧层导致的,与厄尔尼诺现象无关,B错误;虽然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带来一些灾害,但不至于导致深圳人口大量外迁,D错误。故选C。【点睛】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圣婴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现象,通常每隔几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一般为几个月到一年以上。其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东南信风减弱,导致西太平洋的暖海水向东回流,使得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升高。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包括改变降水分布,引发热带地区暴雨和洪涝灾害,同时在一些地区造成异常干旱;它还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可能导致海洋食物链受到破坏,鱼类大量死亡;此外,厄尔尼诺通过改变气候条件,可能对粮食安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悬浮物是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受风浪、沿岸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悬浮物含量的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山东半岛沿岸海域中存在着一条高悬浮物含量的浑浊带,带中的悬浮物以海底沉积物为主。下图示意该海域的等深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山东半岛沿岸海域悬浮物含量最大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5.山东半岛沿岸海域悬浮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是()A.夏储(存)夏输(送) B.夏储(存)冬输(送)C.冬储(存)冬输(送) D.冬储(存)夏输(送)16.黄海暖流对悬浮物向外海扩散的影响是()A.降低悬浮物浓度 B.增大扩散范围C.起到屏障作用 D.加快扩散速度【答案】14.D15.B16.C【解析】【14题详解】读图可知,山东半岛沿岸海域悬浮物含量受鲁北沿岸流影响最大。冬季,风大浪高,使海底沉积物再悬浮的深度更大,程度更强烈,表层海水中悬浮物含量更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题详解】冬季在大风的作用下,山东半岛沿岸流(鲁北沿岸流)达到最强,在沿岸流的影响下,悬浮物向外海扩散;夏季,山东半岛沿岸流(鲁北沿岸流)达到最弱,悬浮物以储存为主。B正确ACD错误。故选B。【16题详解】冬季黄海暖流与鲁北沿岸流相互作用,形成海洋锋面,对悬浮物扩散起到屏障作用,使得浑浊带在山东半岛近岸形成却无法向外海进一步输送,缩小了扩散范围,降低了扩散速度,BD错误C正确:两大水流相遇,会增大交界区域的悬浮物浓度,A错误。故选C。【点睛】泥沙悬浮于水中的原因——由于洋流的带动,或地势落差大,导致水体流速较快或者水体发生搅动,泥沙难以沉积而悬浮于水中。泥沙沉积的原因——由于水体变得开阔,或遇到顶托作用,或遇到阻挡,河流流速减慢,携带泥沙的能力下降,泥沙沉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鄱阳湖属于构造湖,湖区以星子县的婴子口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宽广,为主湖区;北部狭长,为湖水入长江水道区。鄱阳湖入江径流量大,对长江中下游起着蓄洪、排洪、调洪的作用。三国时期的彭蠡泽是鄱阳湖的前身,其长江以南部分是如今的鄱阳湖北湖;鄱阳湖南湖当时是地势低洼、河网交错的湖积平原。下图示意鄱阳湖在三国时期、东晋时期和现代的分布状况。(1)说出鄱阳湖的成因。(2)描述彭蠡泽从三国时期到东晋时期的变化,并推测其演变过程。(3)简析现代每年7—10月鄱阳湖和长江之间的补给关系,并用箭头在下图中画出这种补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