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教育学会示范性高中专业委员会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学科试题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我们的这种态度是不是功利主义的?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反对封建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反对那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例如,某种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多数人所不需要,甚至对多数人有害,硬要拿来上市,拿来向群众宣传,以求其个人的或狭隘集团的功利,还要责备群众的功利主义,这就不但侮辱群众,也太无自知之明了。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末,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要说这也是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群众是不会批准的。(摘编自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甲)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所以,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乙)之势。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丙)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丁)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多处讲到,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唐代书法家李邕说:“学我者拙,似我者死。”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摘编自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自己作品的内容,才可能成为真正的革命文学家、艺术家。B.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只能通过是否产生优秀作品衡量,其他的方面都无足轻重、无关紧要。C.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中出现的问题都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相关,对此,我们必须重视。D.对功利价值的追求是当前部分文艺作品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而其危害并不限于文艺领域。2.下列对材料二中四处诗文引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甲处开宗明义,意在强调文艺工作者应具有使命意识,要创作出符合时代特质和人民需求的作品。B.乙处以龙文巨鼎设喻,生动形象,意在强调文艺作品应有各自的风格特点,不应只固守一种形式。C.丙处与下文的“望尽天涯路”相呼应,意在强调一名优秀的文艺工作者首先就需要有远大的志向。D.丁处为当前的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引文中的“世运”与选文第一段中的“伟大时代”遥相呼应。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二段,在明确了唯物主义者所反对的和所主张的功利主义后,回答了段首提出的问题。B.材料一第二段以某种作品为例,进一步阐释真正的革命功利主义者与一般功利主义者间的区别。C.材料二第三段运用排比,既突出了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不良现象原因,也增强了论证的气势。D.材料二第四段中的“花拳绣腿”“自我炒作”等词语,从反向强调了文艺工作者应有的正确态度。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文艺创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5.对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两种艺术形式的关系,两篇讲话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主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子喊了我一声(1)为了一场关于丰收的摄影展,我和几位同事已经追寻六月的热风,在豫北平原穿梭了好一阵子。(2)此前,我们在太行山南麓拍摄梯田,苍翠与金黄,简单的两种颜料被大自然与人类调配出万种风情。我们在麦田抓拍呼啸而过的高铁,动与静,古老的农业与现代的工业在镜头里相逢,毫无违和之感。我们像在大地上捕捉灵感的诗人,用“麦都”“祖国”“天下粮仓”等大词给作品命名。我们借助无人机居高临下的视角,给身处城市的人们,描画出人间六月的壮美画卷,并从他们长久驻足与泪湿双目的反应中,一次次确认我们是美的缔造者。(3)若不是那棵麦子喊了我一声,我不会从队伍里抽身而出,将镜头从宏大的叙事移开,对准万千麦子中最孤独的那一棵。(4)那一棵麦子在麦田的最边缘,可能是播种时不小心从农人手中跌落的。它无法和麦田中央的伙伴形成共鸣,只好在麦浪涌动的时刻,落寞地“望洋兴叹”。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成长,它同样顶起了一把麦穗,饱满而丰盈。我看见它的时候,一群麻雀正踩在上面,它的脊背不堪重负,弯成了一张弓。麻雀们却把它当成了跷跷板,边吃边晃,玩得不亦乐乎。这时候麦子才发现,它既没有毒刺可以防身,也没能长成高耸入云凛然不可犯的绝崖孤松……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直到认出了我。(5)麦子借麻雀的嗓子喊了我一声。就是这一声,让我从无人机的高度跌下来,变回了那个黄泥巴腿子的我。我要贴着大地,再看一看我的麦子亲人。(6)2010年高考结束,麦子也正好从地里拉了回来。那时候我家盖了新房,可以在房顶晒麦子了,我和父亲一袋一袋地往房顶扛。那么重的麦子啊,压得我两腿直打战,爬了半截楼梯就得停下来喘气。我们花了一上午时间才扛完,衣裳早就湿透了。把麦子摊开之后,父亲气喘吁吁地说:“上学上到这一步,不可能后退了啊……过几天把粮食卖掉,送你去上大学。”这时我才知道,我刚才扛的不是麦子,而是自己的整个人生。(7)我很用心地看守麦子,在房顶的阴凉处铺一张席子,一边想象大学的生活,一边驱赶偷食的麻雀。(8)半夜下起了暴雨,我被雷声惊醒,丢魂似的冲向外面,心想麦子可不敢淋湿啊,一发芽发霉可就卖不出去了。等我到了房顶,才发现父母已经用塑料布把麦子盖得严严实实了。闪电的光芒划亮夜空,我看见雨水正肆无忌惮地抽打着父母的脸颊。(9)天气阴晴不定,过了好多天才把麦子晒干。我们将麦子装袋,扛到车上,一袋一袋摞起来。父亲启动车子时,我爬过一袋一袋麦子,像爬楼梯那样,登上了粮食的顶峰。到了收粮站,我们把麻袋卸到地上,一袋一袋倒干净。看着我们的麦子融进麦子的海洋,我竟有了几分不舍。(10)那么多的麦子,一粒一粒供养我性命,一袋一袋将我托举,让我摸到了大学的门槛。(11)就是这麦子喊了我一声,让我的目光从无人机的高度跌下来,回归到一棵麦子的高度。我窥见了麦浪的秘密,那是无数棵麦子借着热风,在不停地锻打自己。它们要把自己锻打成铜的箭镞,对着天空支棱起锋芒,最后飞向光芒万丈的太阳。(12)“好好学习,将来去市里上班。”这句话是当时的大人们最爱说的励志名言。那时候,城市是遥不可及的梦境。大学入学后,我开始频繁地接触城市新奇的事物,却很难再吃到家里的麦子。(13)村庄也在迅速变化着。很多村民把田地租给外来的生意人,扛起行囊去往远方的大城市。堂哥在村里做养殖业失败后,去上海的电子厂做流水线工人,每天下班后关节僵硬,躺在床上动弹不得,第二天却依然能够运指如飞。他在微信群里调侃说,劳动可以活血化瘀,简直包治百病。在他身上,我看到了麦子在烈日下努力拔节抽穗的样子。朋友辞掉小镇的临时工作,到城市做售楼员,楼市受到冲击之后,又转去送外卖,有时候十几个外卖员同抢一笔单子,收入却并不可观。他说,市中心有夸父追日的铜雕塑,每次路过那里,他都会想起同行王计兵的诗句——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在朋友的讲述里,我找回了小时候光脚在麦茬上奔跑的痛感,一定有个十万火急的目标需要人们去追逐,以前是果腹的麦子,后来才是夸父的太阳。(14)我家的农田是去年秋天租出去的。此后,再也没有母亲一般的麦子,一粒一粒地供养我性命;再也没有父亲一般的麦子,一袋一袋地将我用力托举。我,变成了城市里一棵孤独的麦子,扎根太浅,很容易就被生活的重量压弯脊背。(15)但是我想说,是麦子,就会生出锋芒;是麦子,就该拥有对着太阳揭竿
黑龙江省教育学会示范性高中专业委员会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2025-03-11
·
9页
·
62.5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