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七市州高三年级2025年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答案

2025-03-14 · 5页 · 474.5 K

2025湖北省七市高三年级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参考答案1.B解析:A项,“颠覆了哈尔滨传统的热度”不合文意,文中说“体育盛宴不断释放溢出效应”,指对原有冰雪经济体量的突破而不是“颠覆”,C项属于偷换概念,双向赋能指向有误,原文是基于冰雪赛事运动,并非指南方和北方。D项以偏概全,“带动了产业的融合发展”的是“冰雪赛事”,不只是“吉祥物”。B项,由“美国……重要目的地”可知,该项正确。2.C解析:C项不能由“资源开发起步较晚”推出“冰雪运动起步较晚”,该项错误。3.D解析:D项,“全面明确的回应”说法错误。4.①冰雪经济“北雪南移”渐成趋势,其有助于推广冰雪运动,化解冰雪资源南北分布不均的矛盾,带动冰雪经济形成增量。②冰雪消费实现产业集群,带动地区协同发展,在体育赛事加持下,“冷资源”真正撬动了“热产业”。③为充分利用冰雪资源并释放冰雪经济效应,需解决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设计单一、市场推广不力、相关人才不足等问题。(答对①,2分,答对②③中的一点,2分)5.示例:①第一阶段介绍冰雪运动项目,激发人们对冰雪运动的兴趣(2分);②第二阶段在虚拟场景中学习训练并熟练掌握冰雪运动技能(2分);③第三阶段构建虚拟的冰雪世界,实现深入的沉浸式体验,让人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2分)。(分点说明,每点2分,共6分)6.D(“悬念重重,跌宕起伏”,夸大其词。“妙趣横生”与文本不符)7.D(“流露了徐铉渴望光复旧朝的心理”说法错误,应该是“暗示了后文李煜的悲惨结局”。)8.①委婉含蓄地暗示了徐铉在寒冷的冬天死去的结局。(2分)②触发读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与评判。(2分)(每点2分,共4分)(若回答“②对封建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思”,“②徐铉正直忠君坚守本分而不随世俗的性格而被历史记住,走进历史就是走进历史典籍”“②在现实中再也没有徐铉这样的人,徐铉成为历史过往”也酌情给2分。)解析:根据前文谢岳、李煜的结局,徐铉的被贬,两处寒冬天气的描写的象征义,可以推测徐铉死去的结局。“走进了历史”这里是对徐铉死去的委婉的表达。徐铉“依旧穿着江南的服饰”这一行为表达出的对故国的思念,对江南士人风骨的坚守,但最终被贬,在隆冬死去;徐铉坚持不撒谎,谢岳却因此在被罢官后又饿死山林。徐铉坚守正直的品性,反而成为害人的帮凶;探视故主李煜,全旧臣之义,却加速了李煜的死亡。徐铉的选择到底对不对?文中情节的设置,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9.①还原真相,以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为基础进行创作。(2分)小说以宋初为背景,融合了李煜亡国、创作《虞美人》、亡身,徐铉被贬等史实。(1分)(3分)②尊重历史,在矛盾中揭示复杂的人性,塑造鲜活人物。(2分)对待故友的求助是正直的拒绝,还是违背本心,施以援手;在复杂的朝政局势下,是随波逐流,还是保持“文人风骨”。等等。小说在历史现实中塑造了富于个性、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1分)(3分)(每点3分,共6分)10.BDF公众号:湖北升学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亲自承受皇帝的旨意,所陈述的利弊,已经成形为墨字,这件事已经不能停止了。保持语意完整,四字句,句式一致。11.B解析:A.闻,使……听闻,禀告/闻名;B.冠,位居第一,超出/帽子;C.迩,亲近,动词/近与“远”相对,形容词;D.苟,假如,如果,连词/姑且,暂且,副词)12.D解析:“只要……就……”过于绝对。文中除了广开言路,不亲近小人,还提到了任用人才时不受制于世俗之见,不责细过。13.(1)他又被浚仪县令崔贤育羞辱,于是心中感慨激愤,向西前往长安。1(得分点:为……所,被动句式;感激,感慨激愤;之,到,前往;句意1分。共4分。)(2)广泛地征求众人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晋升了。关注湖北升学通获取更多最新数据。(得分点:博,广泛的;询,询问,征求;进,晋升,提拔;句意1分。共4分。)14.①善于发现人才,提拔人才,唐太宗通过常何发现了马周,并提拔马周(识才);②虚心求贤,广开言路,太宗令文武百官陈时政利害,亲自请教马周(爱才);③充分信任,才尽其用,充分信任马周,让其辅佐皇太子等(用才)。(每条1分,共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马周,年少时行为放浪不羁,不被州里的人敬重。他补任州助教后,很不爱亲理政事。刺史达奚恕因此对他发怒并杖责他,马周于是一甩衣袖离开曹州,他又被浚仪县令崔贤育羞辱,于是心中感慨激愤,向西前往长安,住在将军常何家中。贞观初年,唐太宗命令文武百官上书陈述当时政治的利弊。常何因为自己是武官,没有什么学问,就委托马周起草奏书。马周详尽地陈述了四十多条利弊。常何看了奏书,惊讶地说:“条目怎么这么多啊?我不敢把它上奏给皇上。”马周说:“将军蒙受国家的厚恩,亲自承受皇帝的旨意,所陈述的利弊,已经成形为墨字,这件事已经不能停止了。将军即使不上奏,难道能这样吗?”常何于是把奏书呈报给太宗。太宗十分惊讶,召见常何询问,随即又召见马周,与他交谈,对他的才能感到非常惊奇。让马周在门下省当值,马周所受的恩宠超过了公卿宰相,多次升迁后担任中书令。马周所陈述的事情,如在六街设置鼓来代替传呼,设置快速的驿站来传达紧急情况,征收居民的赋税以及宫廷宿卫人员的大小交替等,就是奏书中的条款。关注湖北升学通获取更多最新数据。唐太宗前往辽海亲征,下诏让马周辅佐皇太子,留在定州监管国事。等到太宗凯旋而归,唐高宗派遣那些留在定州受宠的嫔妃,到太宗的临时住所迎接。太宗很高兴,问唐高宗为什么这样做,唐高宗说:“这是马周教我的。”太宗笑着说:“这个山东人总是能看透我的心思。”赏赐给马周很多财物。等到马周去世,太宗为他悲痛万分。当初,马周以平民身份进入门下省当值,太宗当即任命他为监察里行,不久又授予他监察御史之职。“里行”这个官名,就是从马周开始的。材料二: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才能兴盛,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而衰败。这两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也是一般人所能认同的。可为什么安定的时代有人才国家就能兴盛,昏乱的时代虽然有人才国家也不能兴盛呢?原因是任用贤能与不用贤能啊。有了贤能的人并加以任用,这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商朝兴起时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这样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也和上面所说的相同。由此看来,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怎么不应该慎重地对待呢?现今的情况和古代是相通的,现今的天下就如同古代的天下,现今的士人和民众也如同古代的士人和民众。古代哪怕是纷扰的乱世,还能有那么多贤能之士,何况今天太平时节,怎能说没有人才呢,关键在于君主任用还是不任用贤能罢了。广泛地征求众人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不亲近小人,进谗阿谀之人就被疏远了;不被文牍世俗拘束,守职的人就能够明辨地处理事务了;不挑别人的小毛病,有办事能力的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以达到相应的效果了。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吧。公众号:湖北升学通15.C解析:C项错误在于对颈联的写景手法与情感内涵的误读。写景顺序辨析:颈联“远山衔落日,秋草接平涯”中,“远山”为远景,“秋草”为近景,实际是由远及近的视角转换(而非“由近及远”)。“衔”字将落日与远山拟人化,暗含时间流逝之感;“接”字强化2天地苍茫的视觉延伸,烘托离别的怅惘。全联以宏阔之景反衬人之渺小孤独,流露的是离别的哀愁,而非“超然物外的襟怀”。关注湖北升学通获取更多最新数据。其他选项正误分析:A项:首联“孤帆”“暮色”“蒹葭”等意象组合,确以空寂苍茫的意境奠定全诗基调。B项:颔联“分”字精准摹写雁阵划破云层的动态,“咽”字既拟秋蝉嘶哑之声,又暗喻诗人哽咽之情,炼字精妙。D项:尾联以“流水”喻心绪,将抽象的“不知何时重逢”之叹转化为具象的流水意象,余韵悠长。16.答案示例:①时间层递贯穿全诗,渲染离愁别绪之绵长和未来重逢之渺茫。(1分)“暮色”到“落日”时间的推进,当下至“重来日”光阴的延展,既点明送别时间为秋日黄昏,“落日”又强化时间流逝,暗示别后相思的漫长,又借“重来日”“流水嗟”表达未来重逢之渺茫。(1分)②空间开阖拓宽意境,暗示诗人目送友人的视线变化,传递出“目断神伤”的别情。(1分)首联“孤帆天际没”由近及远,以孤帆消失于天际的远景拉开空间距离,又以“暮色入蒹葭”拉回视线;颔联借高飞之雁拓展纵向空间,“蝉声咽岸沙”则收回至近处堤岸;颈联“远山”“平涯”再拓横向视野,视线变化、空间转换体现出诗人依依不舍,留恋难离的深情。(1分)关注湖北升学通获取更多最新数据。③本诗通过时空的层递与交织,将离愁别绪渲染得深沉绵长。(1分)秋景的苍茫渲染,“蒹葭”“雁字”“秋草”等意象既点明秋季的萧瑟(时间性),又通过“天地相接”的视觉描写(“秋草接平涯”)强化空间的无垠。时空的双重苍茫,使离愁突破眼前情景,升华为对人生漂泊的普遍性感慨。(1分)评分参考:按“时间维度(2分)+空间维度(2分)+时空交织(2分)”分层赋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17.(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2)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3)示例: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18.“纷至踏来”应改为“纷至沓来”;“临晨”应改为“凌晨”;“马来西亚藉”应改为“马来西亚籍”;19.示例:从人潮涌动的西安大唐不夜城,到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从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广场,到时尚潮流的成都太古里;从巍峨挺拔的黄山奇峰,到宁静致远的丽江古城;从气势恢宏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到浪漫迷人的厦门鼓浪屿。关注湖北升学通获取更多最新数据。(任选两句即可,注意句式一致)20.①中国游何以成为流量密码②外国游客在华旅行更加追求沉浸式体验21.示例:我们齐聚“天宫”,70后沉稳指挥,80后熟练操作,90后精准对接,一切井然有序。出征时“不负祖国重托”的誓言还回响在耳旁。这一刻,我真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自己成为一名航天员的无比自豪。(运用整散句2分,见闻感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22.①“第4次”:可见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飞行的成功壮举和辉煌成就。(2分。答出“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得1分,内涵1分)②“第33次”:可见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航天科学家为实现“飞天梦”的几代人接续努力、艰辛探索和不朽功勋。(2分,答出“载人航天工程实施”,得1分,内涵1分)③“第543次”:可见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试验的艰难历程,航天科学家为建立航天强国的担当奉献精神以及我国强大的综合实力。(2分,答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试验”,得1分,内涵1分)323.审题解析:(1)材料核心剖析:材料包含两句话,第一句引出“以长期主义者的坚定,干好难而正确的事”这一观点,强调其在2025年浙江省两会上引发网友点赞,奠定了话题基础。第二句对长期主义进行定义,指出它不是单纯的长期坚持,而是在正确方向上不断优化、坚定践行的方法论,这是对核心概念的深入阐释,明确了长期主义的内涵,为考生立意提供关键指引。(2)关键信息把握:关键信息有“长期主义”“正确方向”“不断优化”“坚定践行”“难而正确的事”。考生需要围绕这些信息,深入思考长期主义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等层面的体现和意义,思考如何在正确方向上通过持续优化和坚定践行去达成目标。(3)与高考试题关联分析:与2024年新课标II卷“抵达未知之境”有相似之处,都引导学生关注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坚持、探索与发展。“抵达未知之境”强调不惧失败、不断尝试去探索未知,而本题强调在正确方向上以长期主义实现目标,都注重对学生在追求目标过程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