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命题: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假如中国科学技术能沿着自己的轨迹以传统的方式进一步加速发展,那么,即使西方同时在大踏步前进,中国也绝不至于大幅度落后。可事实是,整个清代,中国传统的科技不仅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其发展速度比中国科技的黄金时代宋代慢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要从传统科学技术体系内部找原因,其次应该注意清朝特定的社会条件,即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条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它极强的实用性,在大一统专制社会中表现为直接满足专制王朝各方面的需要。由于它的极端实用性,且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这一点与希腊人所开创的科学体系完全不同。希腊人不讲实用,为理论而理论,这就为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无限的空间。希腊人的数学和自然哲学时隔一千多年后仍然能推动欧洲科学的发展,充分显示出理论的力量。而实用性科学眼光不够远大,为自己设定的发展空间极小。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科技直接服务于大一统专制社会的需要,大一统的社会结构本身就为它设定了一个发展的极限。过了这个极限,除非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实用型科技就只有停滞不前。不幸的是,中国的专制社会太长,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实用型科学技术体系实际上在宋元时期(10世纪至14世纪)就达到了它的高峰或者说它的极限,此后,在大一统社会结构的约束下,不再可能有太大的突破与发展。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明显变慢就证明了这一点。②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要想在清代突飞猛进,只有两条道路:要么从根本上改变实用性特征,要么改造社会结构,使其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空间。但是,这两条道路在当时都是行不通的。科学传统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要想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巨大的历史变革(像中国近代史上多次残酷的流血战争),大的改变也是不可能的。正如李约瑟所说,由于中国科学“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作为这一光辉传统的继承者的清朝学者们,根本不可能设想对自己传统的彻底改革和突破,相反,每每表现出天朝大国的优越感。③至于改造社会结构,更不可能。满清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大一统专制统治,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实行极端严厉的控制,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扼杀思想自由。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改造社会结构的外部力量出现,同时无数仁人志士意识到中国社会必须变革,打破大一统专制制度的时机才真正出现,才真正有可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道路,但这时中国的科学已经大大落后了。材料二:人们一般把“为什么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等同于“为什么中国没能产生近代欧洲所产生的那种科学”。这个等同并不恰当,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首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并不意味着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必然落后。其次,“为什么历史是这样(出现发展变慢现象)”与“为什么历史不是这样(未出现近代科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类问题。前者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积极的解答,而后者只能找到消极的解答。对后者的一般回答只能是,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因为中国不具备欧洲产生近代科学的所有决定性条件。尽管我们可以列举一些条件,如中国缺乏足够强大的资本主义势力,中国缺乏希腊式的数理自然观,知识界流行的是有机自然观,中国的理论科学(自然哲学)与应用科学(技术)缺乏密切的联系、士大夫阶层与工匠阶层有一道很难跨越的鸿沟等,但这些条件是列举不完的。更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和西方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文化基因,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历史条件,因此,问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就相当于问苹果树上为什么结不出桃子。我们也许可以说,这是一个假问题。但是,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有意义的历史问题,对它的回答是:由于中国科学的发展速度变慢,西方发展变快,所以中国落后了。为什么中国科学在近代发展变慢了呢?正是其依附于大一统的社会结构的实用性本质使然。——节自吴国盛《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及其原因》有删改1.根据材料一,以下说法属于“清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决定性因素的一项是A.科举考试侧重于儒家经典和诗词歌赋。 B.清代中国传统科技有着极强的实用性。C.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和交流。 D.文字狱等手段控制了自由思想和见解。2.针对材料一,作者想找几条科技成果,来佐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实用性”的特点,以下最不可能被引用的一项是A.指南针北宋时广泛应用于航海,为海上航行提供了重要方向指引。B.火药的发明对古代军事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火器的发展。C.元末明初已出现现代样式的算盘,明朝时珠算已经传播世界各地。D.“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3.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A.依据材料一,唐宋是中国科学技术的黄金时代。B.依据材料一,清朝学者们根本不会有文化自信。C.依据材料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是历史必然。D.依据材料二,中国近代的自然哲学与技术密切联系。4.材料二画线句“苹果树上为什么结不出桃子”中的“隐含前提”是“”,被作者借以类比“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科学发展的独特性”,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5.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是与欧洲科学技术的先进相比较而言的。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概述欧洲近代科学快速发展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投考①沈虎雏这里正在进行北京中等专科学校招生统考。我第一志愿投考竞争最激烈的重工业学校。生怕考不上,心里老在打鼓。同时我又满意自己的重要抉择。我迷恋机器,热衷于亲手做个什么会动的东西。大约从六岁开的头。初中三年尽管看了许多闲书,我偏没读过《绿魇》②,不然这会儿就能振振有词,用爸爸的预见去说服他自己。当年他这样描写过我们兄弟:……今夜里却把那年轻朋友和他们共同做成的木车子,玩得非常专心,既不想听故事,也不愿上床睡觉。我不仅发现了孩子们的将来,也仿佛看出了这个国家的将来。十岁时,我曾把记忆中的“昌黎号”,用正投影规则,敬绘出主视图和俯视图,他又大加赞赏和鼓励。今天我当真要去搞机器,爸爸却不乐意了。但是他表现得柔和、讲理。“弟弟,你还是多读几年书吧!妈妈同我都可以帮到你,把文章写好起。”“我搞不了文!你跟老师都说我的作文有八股味。”“有点儿也可以,多写写,懂得好坏,我就不叫你沈八股了。”“我喜欢机器,这也挺好嘛!”过两天他又找我谈:“弟弟,学机器也很好。家里有条件供你读大学,大学也可以搞机器。”“我要现在就学,四年毕业,还赶得上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出两年力。”“你还小呢,不必忙着找事情做。”“都十五了!你十四岁当兵比我还小。”唉!这个爸爸是怎么啦?干吗那么上心?我只是想跟这个家拉开点儿距离,越早越好!我选中了唯一实行供给制的学校,念书吃穿都由国家负担。我要去住校,去工作,成天生活在集体里,别人才会拿我当一个独立的人。可惜他不能明白!统考以后,他还不放弃希望,总想劝我再去考一次高中:“弟弟,不读大学,我觉得很可惜,你又不是功课赶不上。我非常之羡慕能进大学的人。我当时实在不得已,程度太低,吃饭都成问题,没有机会呢。你没有这些障碍,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可惜了……”爸爸耐心做思想工作,一点儿也打不动我。……电车铃声清亮悦耳。“爸,都到小经厂了,你坐车回去吧!”他不肯,“再走走,同你再走走。”只好继续推着自行车走下去。他从来对谁都不远送,这会儿怎么啦?去我的新学校才六站距离,比男四中还近,再说周末就能回家……不过,我已记不起有多少年没一块散步了,走走也好。从录取那天起,爸爸一直沉默寡言,我猜他还在为我惋惜,可从来不说半句泄气的话,连叹气都没叫我听见一声。鼓楼檐角外小燕穿来穿去。它们多自在!鼓楼斜对街铁匠铺里火星飞溅,大锤闷响和掌钳师傅榔头的脆声交替应答,新学校大概也要学打铁?我对那几个汗流浃背的师徒,产生一种亲切感。“爸,都走出三站路了,星期六我一定回来,你快上电车吧!”他不走,把我领进一家冷食店,要两瓶汽水。我嘬着蜡纸管,爸爸走向柜台,弄来一个小圆面包。“吃过晚饭了,爸,不饿。”“你吃得下,就一个。”面包很小很新鲜,盘一圈螺旋形黄丝,他把喝了一点儿的汽水瓶推过来。还不肯回去。进了弯弯曲曲的烟袋斜街。窄街上,车后行李有点儿碍事,我推车拐来让去。他在一家棉花店前驻足,观看门楼上那些雕饰。“清朝留下的老铺子,以前很讲究呢。”银锭桥把着斜街西南口,桥头有鲜枣卖,他把手绢摊开来。“别买了,爸,同学要笑话。”爸爸像没听见。“尝了,很甜,只有半斤。”扎上手绢,我说没法拿。他不懂自行车装载学,果然想不出该把它挂在哪儿,又去解开疙瘩。消化机!消化机……儿时的我胃口好,食量大,爸爸老说我是家里的“消化机”。现在“消化机”早已懂得克制了。我忸怩着,被装满裤兜。他俯身捡拾滚落的几个。“爸!我顺着这后海北河沿很快就到学校,听说那是摄政王府。你到家没准天都黑了。”“我知道,那也是溥仪的家。骑车子小心点儿。”我跨上车滑开,桥上剩下爸爸一人。……这孩子终于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了。沿岸一段缓坡,车子轻松地加快。背后大包袱坠得车把有点儿飘,一定要稳住,别让桥上那人看见它晃来晃去。太阳快要沉落微带金红,越展越宽的水面闪闪烁烁,对这孩子眨眼微笑。谁说北京的云霞赶不上云南?前边这片天空正张开最美的一幕。小燕比不上这孩子,它们只懂得爹妈教的飞法,体会不到挣脱羁绊的轻快欢畅。银锭桥上据说是燕京八景还是十景的一个去处,闹不清朝哪方看才算真正内行。那个留在桥上的人,依然朝着一株株柳树间隔里,望那远去的孩子,孩子全身都能感觉到这件事。那个人想些什么?却不知道!孩子顾不上琢磨这些,心满意足朝一片红光的方向奔去。他将在一座漂亮的大花园里,“在新环境中”受到最好教育,获取那些令他心往神驰的本领。他将挥汗如雨,亲手塑造一些无机生命。这孩子会不断进步,逐渐提高。沿后海这条土路总是向左拐,又向左拐,在彼岸终于折到相反方向。这条路本没修好,有平坦硬实的地段,也有坑坑洼洼泥泞,绕它一圈,是条长长的路程。有一天,孩子走过了这条长路,从另一个方向来到桥头,想听听银锭桥的传奇故事。桥上空空荡荡,一无所有,那个人早已离去。(有删改)[注]①文章节选自沈虎雏《团聚》,题目为编者所加。沈虎雏,沈从文之子。②《绿魇》:沈从文散文,作于1934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儿子因迷恋机器,初中毕业后执意要报考中专学校,引出了下文父亲与儿子关于“投考”选择问题的探讨。B.父亲以年龄小、大学教育机会可贵等理由劝阻儿子,以自身经历表达未上大学的遗憾,说明父亲观念陈旧,已跟不上时代发展。C.“桥上剩下爸爸一人”用简洁的文字写出父亲被“抛下”的孤寂落寞,“爸爸”“一人”同义复指,凸显人物形单影只的状态。D.通过买汽水、面包、枣和叮嘱骑车小心等情节,可见父亲希望能与儿子多相处,并对儿子离家求学感到担忧和不舍。7.关于文中“父亲望着儿子远去”这一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在描写太阳沉落的景象时,使用了拟人、反问的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B.将小燕和“这孩子”进行对比,用孩子的欢畅和喜悦凸显对小燕不懂得挣脱羁绊的批评。C.“桥”在这里是一种意象化表达,桥上时空流淌、人事变换,独特意象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D.这部分叙述者转换,视角的补充更有利于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的形象和情感。8.文章引用散文《绿魇》中的内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9.父子相送,围绕“小经厂”到“后海”这段路展开叙述,艺术效果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管子曰:“人君操本,民不
河北省石家庄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
2025-03-14
·
9页
·
48.5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