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答案

2025-04-22 · 8页 · 38.5 K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解析 A项,“儒、道吸收法、阴阳、名三家的基本思想,不再成为独立学派”错误。由材料一可知,原文说的是“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B项,“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只是阐述两者对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没有指出各自的积极或消极。D项,“这一点上的主张是不同的”错误。由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可知,原文说的是“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答案 C2.解析 C项,“……所以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才具有博大的包容性”错误,强加因果。由材料二“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达到了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答案 C3.解析 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儒家的思想言论,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道家”思想。答案 B4.解析 根据原文“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首先指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意义、地位和作用;根据原文“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可知,然后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因理论和理念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根据原文“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答案 ①首先指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意义、地位和作用;②然后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因理论和理念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③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5.解析 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根据原文“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根据原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答案 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解析 A项,“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错误。文中对于金属板的数量问题,曾明的同事和负责人或是开玩笑,或是敷衍了事,没有给他合理的回答,他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并不是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B项,“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错误。结合原文“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和刘主任的话被曾明打断后刘主任的反应,可知刘主任对曾明更加体贴关心,鼓励他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C项,“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错误。“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表现了刘主任面临的困惑,并不是小说的基调与主题。另外,小说通过这一问题,意在表达人们应理解关注残疾人心理问题。答案 D7.解析 D项,“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错误。平实、质朴、简洁的语言符合“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的身份特征,体现作者对残疾人的关爱。答案 D8.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需要从前文有关刘主任言谈举止的描写中筛选他也是盲人的细节。①“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停顿一下”表现了刘主任猜测到曾明是盲人,然后又通过问的方式而不是“看”来确认。②“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曾明在回答第一次的问题时,是用的摇头这一肢体语言,刘主任“看”不到,所以又问了一遍。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曾明是盲人,他失明后没做过梦,然而刘主任也知道盲人不做梦是事实。④“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两人讨论“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一问题时,刘主任发出“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的感慨。⑤“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暗示他是一个盲人,因为刘主任判断有没有人进入办公室,是靠人的脚步声,是通过听觉来判断的。答案 ①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②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④“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⑤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9.解析 小说围绕曾明展开,展现了曾明和老陶的冲突和两次找刘主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从“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的疑惑,到“失明的时间不很长”的不适应,最后“突然感觉自己内心一片明亮”而释然,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容易体会他的心理状态,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小说中,曾明去找刘主任,刘主任不解决曾明的问题,却反问了“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做梦吗?”“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等问题,而且总是用“热乎乎的手”牵着曾明,从曾明的角度讲述刘主任奇怪的行为和言语,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小说结尾“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揭开了刘主任也是盲人的事实,使小说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答案 ①小说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体会曾明的心理状态,感同身受。②让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显得有些奇怪,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③使得刘主任是盲人这一重要事实直到结尾才揭示,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A、C、G(A处“曰”后必断;C处“书”是读的宾语,所以“书”后必断;G处“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是“至”的宾语,所以“国”后必断。)11.B(B项中的“利”:前者是名词,吉利;后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A项中的“原”:前者为名词,根本、根源;后者为动词,推究。D项中的“靡”:前者为形容词,全、尽;后者为动词,没有。)12.D(在苏轼看来,给后世带来祸患的是法家。)13.(1)怎么知道他不是想得到平安吉祥的利,而孟子却轻率地以货物钱财的利去责难他呢?(“径”“难”、状语后置句、句意各1分。)(2)违背仁义之道而追逐利益,残害百姓来增加君王的财富,他们的学说非常浅陋,但是读书人却以此欺骗他们的国君。(“趣”“厚”“罔”、句意各1分。“厚”使动用法,直译正确也给分。)14.①司马迁谈的是孔子很少言利,赞同孟子的行为。②王充谈的是孟子不言利,是对孟子另转话题的批判。③苏轼谈的是对孟子自比禹的评价,认为孟子“言有大而非夸”。(司马迁由“夫子罕言利者”引入,赞同孟子的行为。王充抓住孟子的“何必言利”中的“利”的不一定是指利益,对孟子答非所问的批判,当然王充忽视了儒家谈“利”的前提:“义”和“利”这两个哲学名词是有其固定内涵的。苏轼则是针对“盖以是配禹”,认为是“言有大而非夸”,其地位可以与禹相提并论的。答出1点2分,2点4分,3点5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为追逐自己个人的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材料二:孟子会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头,你不远千里而来,要拿什么使我的国家得利呢?”孟子说:“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要说利呢?” 利有二种:有货物钱财的利,有平安吉祥的利。梁惠王说“拿什么使我的国家得利”,怎么知道他不是想得到平安吉祥的利,而孟子却轻率地以货物钱财的利去责难他呢?《周易》上说:“(此卦)吉利体现在‘大人’身上。”“(此卦)吉利体现在过大河。”“乾卦:元始,亨通,和谐,贞正。”《尚书》上说:“老百姓也很看重利啊。”全是平安吉祥的吉利。实行仁义就会得到平安吉祥的利。孟子不必(开始)就一定责难,姑且先问一问惠王:“你说的使我的国家得利是什么意思?”要是梁惠王说是货物钱财的利,才能够以“仁义而已,何必曰利”来回答。如今还不知道惠王问的是什么意思,孟子就轻率地以货物钱财的利来对答。如果梁惠王确实是问货财的利,孟子也无法用什么来证明;如果是问平安吉祥的利,而孟子以货物钱财的利来对答,那就不符合君主的意图,也违背了起码的常识。材料三:言论有大而不夸耀的,通达的人会相信它,而庸人则会怀疑它。孟子说:“禹抑制洪水,孔子作《春秋》,而我摒弃杨朱、墨子的学说。”这是以这种言论来与禹的功业相提并论。文章的得失,与天有什么关系?而禹的功绩却与天地并存。(庸人认为)孔子、孟子以空言来与禹相提并论,难道不是夸耀吗?自从《春秋》问世以来,乱臣贼子感到恐惧;孟子的言行,使得杨朱、墨子的学说被废弃。天下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却不知道他们的功劳。孟子死后,世上推行法家的思想,违背仁义之道而追逐利益,残害百姓来增加君王的财富,他们的学说非常浅陋。但是读书人却以此欺骗国君,国君也侥幸所取得的所有功业,全然听从他们。而后世再没有像孔子、孟子这样有学识的前辈,推究事物发展的始终,权衡事情祸福的轻重,来解答这些迷惑,法家的思想得以推行。秦朝因此而丧失天下,衰败到了(遭受)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起兵)的祸乱,死者十之八九,天下萧条。洪水的灾害,也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当秦国的理想还没实现时,如果有像孟子这样的人,那么申不害、韩非的权谋之术就会成为空谈,(儒家思想)从内心发出而对事情有损害,做事情而对朝政有损害的,也一定不会如此激烈。如果道家、墨家的学说推行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