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4月)语文答案

2025-04-24 · 8页 · 47.6 K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第五次月考答案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D【解析】“这一特点使民歌的风格逐渐发生改变,不断由情歌向颂歌转型”错误。材料二中提到“《东方红》最初是陕北民间流传的一首情歌信天游……《东方红》的歌词歌颂了毛泽东、歌唱了中国共产党,完全改变了信天游曲调中的情歌风格,生发出庄严、博大、宽广等新的情感,在主动求变中,实现了一首情歌向一首颂歌的转型”,只是举了《东方红》这一首民歌由情歌向颂歌转型的例子,并不是说所有民歌都由情歌向颂歌转型,所以该选项以偏概全。故选D。2.A【解析】“在于不断赋予‘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以新的内容和形态”错误。材料一中提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没有中断过,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者抛弃过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传统”,并没有说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断赋予“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以新的内容和形态。故选A。3.A【解析】A.“穷理以致其知”体现了对理论的探究,“反躬以践其实”体现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意思是:彻底地推究事物的道理,以获得知识;亲身实践来验证所学到的知识,符合“明体达用”核心思想,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强调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没有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明体达用”核心思想。C.“师夷长技以制夷”意思是:学习西方国家的长处来抵制西方的侵略,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对抗西方,没有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明体达用”核心思想。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形容博览群书,把书反复地精读、细读,读透后在写作文时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强调的是读书多与写作水平高的关系,没有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明体达用”核心思想。故选A。4.①理论有严密思辨性: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思想缺乏思辨性,然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经世致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等思想,对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有着深入且严谨的思考,都强调两者的紧密结合。②有完整思想体系: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国思想有着完整的发展脉络和体系。“经世致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贯穿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想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髓,具有历史的纵深和时代精神。(意思对即可给满分)5.①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想,强调了理论(核心精神价值,即“体”)与实践(具体应用形式,即“用”)的结合,这有助于在传承非遗文化时既保持其核心价值,又能在具体应用中根据时代潮流做出变化,使非遗文化在与时俱进中得以存续和发扬。②“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主张在坚持核心精神的前提下,通过应用新方式方法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这一思想在非遗文化的守正创新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通过现代创作技法和科技手段的结合,非遗文化能不断推出符合时代气息和人民需求的作品,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焕发出新的活力。③在新时代,非遗文化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进程中,正如材料中提到,文化建设应遵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一根本原则,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样一方面让传统文化保持其独有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使其不断创新和发展,从而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进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导语】巴金的这两则散文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时知识分子的精神图景。《静寂的园子》通过动物意象的转瞬即逝,在田园牧歌的表象下暗涌着时代焦虑,静寂成为战争阴霾的隐喻。《雨》则直抒胸臆,以“借雨洗愁”的独特意象,将个人苦闷与家国情怀熔铸一体。两者都体现了巴金“把心交给读者”的创作观:前者用曲笔隐晦表达,后者则坦诚剖白。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相关内容和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A.“欢快盎然的感情基调”错。文本一全文的基调是静寂压抑的。B.“它们的快乐与园子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园子的生机”错。动物们的活动更衬托出园子的寂静,而非凸显生机;作者通过描写动物们的短暂出现又离开,强化了园子的静寂以及自己的孤独感。C.“拟人手法”错。应为比喻。故选D。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C.“也反映出作者内心对家的眷恋”错。作者在雨中行走能回家是因为潜意识指引,重点在于体现雨对作者内心的抚慰以及作者在雨中的思考,并非突出对家的眷恋,选项说法于文无据。故选C。8.①园子中虽然有松鼠、小鸟等动物偶尔出现,但它们的活动短暂且无法与作者交流,不能打破作者内心的孤寂,所以“不自然”。②作者身处园子,却心系人间之事,渴望得到关于人间的信息或情感的慰藉,但园子的静寂无法给予,所以“不自然”。③作者自身的心境处于一种等待、期盼的状态,与园子的静寂氛围格格不入,所以“不自然”。(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①首先,从文本第2—4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园子里确实存在一些生物活动,如松鼠在瓦上追逐、小鸟在枝头歌唱等。然而,这些生物的活动都是短暂且偶然的,它们无法与作者进行深入的交流或互动。例如,当作者试图通过挥手与小鸟沟通时,小鸟却飞走了,没有留下任何回应。这种无法交流的状态使得作者感到更加孤寂,因此他认为这种静寂是“不自然”的。②其次,作者身处园子中,但他的思绪却并未完全沉浸在这个静谧的环境中。相反,他心系人间之事,渴望得到关于人间的信息或情感的慰藉。然而,园子的静寂却无法满足他的这种需求。无论是松鼠的追逐还是小鸟的歌唱,都无法传递给他关于人间的任何信息或情感慰藉。因此,这种缺乏人间气息的静寂也让作者感到“不自然”。③最后,从作者的心境来看,“我似乎在等待什么东西。可是我的等待并没有结果”表明他处于一种等待、期盼的状态。他似乎在等待某种东西的到来,或者期盼某种情感的慰藉。然而,园子的静寂却与他的这种心境格格不入。静寂的氛围让他感到压抑和烦躁,无法缓解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因此,这种与作者心境不符的静寂也被他视为“不自然”的。9.①作者详细叙述自己在雨中的经历与感受,如“我常常光着头走入雨湿的街道,让冰凉的雨洗我的烧脸”,将自己内心的痛苦、矛盾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读者,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作者的心境,体现“把心交给读者”。②借雨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如“我回到家里,样子很狼狈。可是心里却爽快多了。仿佛心上积满的尘垢都给一阵大雨洗干净了似的”,传达出在困境中借雨获得解脱的情感,与读者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体现“把心交给读者”。③通过对意大利朋友发布里的回忆,以及自己在雨中向卢梭像吐露痛苦胸怀等内容,将自己对自由的追求、对社会的思考融入其中,让读者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世界,体现“把心交给读者”(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首先,巴金详细叙述了自己在雨中的经历与感受,这些描述充满了真实性和细腻感。例如,“我常常光着头走入雨湿的街道,让冰凉的雨洗我的烧脸”,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雨中的场景,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巴金没有回避自己的情感,而是选择坦诚地面对,并将这种情感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这种毫无保留的展现,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境,从而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的创作原则。②其次,巴金借雨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这些感悟充满了哲理性和启发性。例如,“我回到家里,样子很狼狈。可是心里却爽快多了。仿佛心上积满的尘垢都给一阵大雨洗干净了似的”,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作者在雨中获得解脱的感受,更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鼓励读者在面对困境时,也要勇敢地寻找解脱之道,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种与读者分享人生体验的做法,进一步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的创作原则。③最后,巴金通过对意大利朋友发布里的回忆,以及自己在雨中向卢梭像吐露痛苦胸怀等内容,将自己对自由的追求、对社会的思考融入其中。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更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世界。巴金没有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局限于个人层面,而是将其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相结合,从而引发读者对自由、对社会等问题的深入思考。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思考相结合的做法,进一步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的创作原则。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导语】这三篇文言文分别出自孔臧、王阳明和张居正之手,均为对后辈的教诲与勉励。孔臧强调学习需持之以恒,以柔克刚,注重实践;王阳明则期望侄子们以仁礼为本,超越世俗功名,追求圣贤之道;张居正则批评儿子学习不专,志向高远却力不从心,告诫其应脚踏实地。三篇文章虽针对不同对象,但都体现了儒家教育思想,强调修身立德、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反对急功近利,展现了古代文人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与深沉关怀。10.CEG【解析】句意:然而你所取得的成就却如此,这一定是你的志向追求高远,而精力却在多方面的涉猎中疲惫不堪,这就是所说的想到楚国去却往北走啊!“乃其所造尔尔”中“乃其所造”是主谓结构,语意完整,“尔尔”是后置状语,所以其后C处断开;“志骛于高远”与“力疲于兼涉”结构相似,句式一致,各自独立,两句后均应断开,所以应在EG处断句。故选CEG。11.C【解析】A.正确。倒下/疲惫/弊端。句意:树木却能因之倒下。/率领疲惫无力的士兵。/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B.正确。以……为借鉴/以……为借鉴/明察。句意:你们应当以我的过去为鉴戒。/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为鉴戒。/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C.“相同”错误。“丙子”为干支纪年,“戊申”为干支纪日。“庆历四年”为皇帝年号纪年法。D.正确。足迹、脚步/合乎武德/勇猛。句意:本来就希望你们能继承志向、遵循先辈的足迹。/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非常勇猛有力。故选C。12.C【解析】C.“怨天尤人”错误。原文说“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也”,文中并没有体现张懋修怨天尤人,只是张居正反思自己,并且希望儿子能吸取教训。故选C。13.(1)我不是只希望你们只是考中个一官半职,使自己和家人荣耀显贵,像世俗之人崇尚的那样,来向市井小民夸耀。(2)假如才能低下,本分上不可以勉强。可是有才却不肯努力(不肯去做),这又是谁的过错呢?【解析】(1)“徒”,只;(1分);“荣”“肥”,使……荣耀,使……显贵;(1分)句意2分。常识补充:“青紫”,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借指高官显爵。(2)“假令”,假如;(1分)“咎”,过错;(1分)句意2分14.应该放在【乙】处。   理由:①从内容上看,这句话表达了张居正对儿子的深切期望以及对他自暴自弃行为的不满,与下文“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等内容紧密相连;②从结构上看,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儿子科举考试失败的事实,下启对儿子的劝诫和希望,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解析】首先明确观点,这句话应该放在【乙】处。(1分)然后说明理由:①从内容上看,由“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可知,张居正表达了自己对儿子深深的关爱和殷切的期望,这与前文“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中他期望儿子能光宗耀祖、名垂史册相呼应;由“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可知,又表现出对儿子自暴自弃行为的失望,与前文儿子“竟致颠蹶”“愈作愈退,愈激愈颓”的失败表现相契合。而下文“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是基于这种失望对儿子提出的劝诫,内容上紧密相连。(选取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②从结构上看,由“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可知,此句承接上文儿子“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愈作愈退,愈激愈颓”考试失败及表现不佳的情况,引出下文“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己则乖谬,而徒诿之命耶!惑之甚矣”等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