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3-11-20 · 8页 · 1.2 M

淮南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礼乐作为一个整体在传统中国之所以能相须为用,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周旋揖让的礼节中,就蕴含着音乐的韵律。礼是一种音乐化的举止行动,在一些典礼中常常需要配乐;而在乐的演绎中,除了它在相对于礼的外在性上要配合着礼的践履之外,在乐之内在性中,也有着礼的理性精神的渗透与节制。以此为背景,礼作为一种美感形式乃至艺术,像乐那样被纳入美学领域,这只是作为礼乐一体性的现代重构的基础。而在现代学术视野下论述礼与乐的相互渗透与涵摄,则是重构礼乐一体化论述的关键所在。在从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着眼去探究传统礼乐时,也有很多现代学人习惯于把礼视为单纯的伦理规范,与艺术无涉,在学科归属上归为伦理学、政治学;将传统的乐视为单纯的审美艺术,单纯高扬其审美特性,而忽略其内蕴的伦理道德观念,忽略传统的乐在审美之外的象征之维,即向伦理、政治和宗教敞开的维度。由此,传统礼乐向现代的转化,就不是一种“无缝的对接”,不是一种顺畅的接引,而是产生了深深的断裂。在此,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被割裂开来,而成为两个几乎不相关的领域,这就遮蔽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历史本然。而从美学的视角,礼和乐都被看作既善且美的,且礼音乐化、艺术化了,而乐则礼仪化、道德化了。换句话说,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在现代美学看来,就是艺术和审美的政治道德化、政治道德的审美和艺术化。这种艺术与道德、审美与政治的相互渗透涵摄,即内在的一体性,如盐在水,难分彼此。从现代美学的角度,阐释礼乐中艺术与道德、审美与政治的深刻关系,是对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进行现代重构的核心所在。在这里,传统礼乐都是美善一体的,都是既艺术且道德的,是一种崇高的审美形态。但是就礼乐之间的相互渗透涵摄而言,礼更多是政治道德的审美和艺术化,乐更多是艺术和审美的政治道德化。(摘编自易冬冬《礼与乐:中国文化内在的一体性》)材料二:仪式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性的人类行为方式或实践活动,由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仪式最初仅指具有宗教性的实践行为,是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感外化的形式。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信仰与仪式是宗教最基本的两个构成因素,而仪式又是深深植根于信仰之中。格尔茨认为,仪式作为一种神圣化的过程,通过符号活动产生、加强以致神圣化为一种“真正的真实感”,通过“一套象征符号,引入一套心境和动机因素(一种气质),并定义一个宇宙秩序的图像(一种世界观)”,使得想象世界变得“真实”起来。中国素有“礼义之邦”之称,礼乐文化一向是中华文化的元话语。礼乐,不仅是孔子仁政思想的教育方法,也是中国古人的仪式化生活方法。仪式化生活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秩序化,还可促进社会和谐化。儒家礼乐文化以“秩序”为首出的文化模式,可以成为有益于人类面对21世纪挑战的文化资源。涂尔干认为,仪式就是社会集体用以定期地重新肯定自身的一1种特殊手段,仪式的功能在于维持共同体的存在与延续,对社会成员个人从属于社会集体的观念予以强化,使人们保持信仰和信心。默顿在《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一书中用“显功能”和“潜功能”的概念对仪式进行分析,认为通过提供一个定期的机会,使分散的群体成员集合起来从事某一项共同活动,仪式就会实现加强群体团结的这种潜功能。仪式作为一种公开的文化表演,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礼乐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礼仪制度、礼仪规范、礼仪活动对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可以从政治仪式、传统节日仪式、人生仪式、大型纪念活动仪式等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文化仪式元话语体系。文化仪式对个人而言,是寻求心灵与精神的归属形式;对民族、国家而言,是价值观认同、信仰共享,形成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对国外民众而言,是一场公开的中国文化展演。通过倡导“中华仪式化生活方式”,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重拾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重建中华“礼义之邦”之美誉,让埋藏在历史里和书本上的文化仪式动起来、活起来。(摘编自陈先红《中华文化的格局与气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旋揖让的礼节中跳动着音乐的韵律,这是传统中国将礼乐作为一个整体,并使之相须为用的重要原因。B.从现代美学角度审视,传统礼乐作为一种崇高的审美形态,都是既艺术且道德的,呈现美善一体的特征。C.儒家礼乐文化将“秩序”当作首要输出的文化模式,能为各国人民应对新世纪挑战提供有益的文化资源。D.尽管文化仪式对不同对象的价值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从文化仪式上加以思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典礼中配乐的演绎过程,不仅要在外在性上配合着礼的践行,同时在乐之内在性中,也要接受礼的理性精神对其渗透与节制。B.礼作为一种美感形式乃至艺术,如果只是像乐那样仅仅被纳入美学领域,那么这种做法对礼乐一体性的现代重构是远远不够的。C.格尔茨把仪式视为一种神圣化的过程,强调想象世界之所以能够“真实”起来,是由于符号活动、心境动机和宇宙秩序的平衡。D.默顿区分两种概念来对仪式进行分析,指出后者的实现必须通过定期的机会,让分散的群体成员集合起来从事某一项共同活动。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A.在《论语·八佾》中,孔子提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B.刘成纪说:“中国古代的礼乐,不仅是美和艺术问题,也是政治、文化问题。”C.《乐记·乐施》中提道:“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D.叶朗认为:“今天研究礼乐,尤其应强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的精神追求。”4.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在现代转化时出现了问题,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4分)25.推崇礼乐文化,倡导“中华仪式化生活方式”,对当代中国有什么价值意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摸灯宋以柱宋学利,淄博人士,生长在沂河岸边。外地人都管淄博人叫“淄博鬼子”,这个称呼的意思里,至少有鬼点子多这一点。宋学利就属于鬼点子多的人,而且是从小就鬼点子多。宋学利上面有三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人多地少,地少人就穷,吃不饱饭的家庭也比比皆是。宋学利家里就经常断顿,吃了上顿,没了下顿。往上看,宋学利抢不过姐姐;往下看,有弟弟妹妹,照顾不到自己。宋学利就只有自己想办法,把自己的肚子喂饱。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天只考虑一件事,怎么弄到吃的,不论生的、熟的、活的、死的,都能往肚子里塞。宋学利上到小学三年级,就坚决回家了。至今,宋学利对自己幼年失学还耿耿于怀。当时,不去学校半年了,爹娘还不知道。用他自己的话说,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响,根本就坐不住,怎么学字?不去读书,时间多了,就有的是机会把自己的肚子填满,田野里的瓜果梨枣,山上的蚂蚱蝎子蛇兔子老鼠,河里的鱼鳖虾蟹,统统往肚子里塞。别人说不能吃的,他也给自己找一个能吃的理由,想尽办法把它吃进肚子里。“老鼠肉酸唧唧的,不好吃。”宋学利说的时候,还龇牙咧嘴的,好像那年的老鼠肉还没有咽下去。每年过年之前的那一两个月,还有过了年清明节前后,是最挨饿的时候。因为人口多,家里的粮食得计算着吃。加之隆冬时节,白茫茫或者黑乎乎的大地那么干净,肚子里就越发空得慌。这时候,就显出宋学利鬼点子多了。年前那一段时间,宋学利基本不在家。一大早,吃上一碗黑乎乎的地瓜干子饭,挎着提篮,扛着镢头,专去田间地头。干吗?地里可没有丁点粮食,比和尚头还干净。哪里有?老鼠窝里。宋学利聪明不?找到一个老鼠洞,只管往下挖,时间不长,就有老鼠吱吱叫着,从不远处的另一个洞里窜出来。高粱、地瓜干、地瓜、玉米、豆子、豆角,就是一个小粮囤。宋学利一点也不客气,扒拉扒拉,全装篮子里。家里人没有一个嫌脏的,几个姐姐也悄悄地跑野地里挖老鼠洞。一家人都小心翼翼的,生怕被别人知道。可是能不知道吗?村里人也开始去野地里挖老鼠洞。宋学利带头挖老鼠洞那一年,沂河两岸的老鼠几乎绝了种。有时候,能挖到冬眠的蛇,一家人都不敢吃,嗷嗷叫着跑开。只有宋学利一手逮着蛇头,一手一撕到底,剥了蛇皮,整条整条地摁到锅里煮,快到熟的时候,撒上一把盐粒,白花花的大半锅,冒着香气。宋学利一个人把头埋进锅里,一个劲地吃。直到最后,只剩下几条蛇骨,在锅里刷啦刷啦响。日子慢慢地往前挨。挨过年,宋学利又瞄准了清明节。每年的清明节,是必须要去给祖上上坟的。清明节这一天,一个家族的后辈,总要在家族的祖坟那儿集合,一块给先人们上酒上菜压坟头纸添新土,如果有谁家的后辈不到,总会被别人指责一年。没有儿子的家庭,闺女也要从婆家赶来,代使男孩的义务,上香磕头压纸添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先人们上灯。黎明即起,去地窖里取胡萝卜、青萝卜,洗净,男主人用一把小刀,又割又雕,做出一个个精致的胡萝卜灯、青萝卜灯,中间插一根缠满棉花的灯芯,倒满豆油,备用。讲究的人3家,还要割花边,从有花边的灯沿往下,还要割出类似女人腰的弧度,极漂亮。不管家里有多困难,女主人总要想办法弄一点白面,做面灯,和做馒头一样和好面,用手制成有腰有底座有花边的面灯,上锅蒸熟。等晚上上灯的时候,顺灯芯倒油。油燃尽后的面灯,是美味。尤其是在几乎见不到白面的年代。家里门口上灯,可以用胡萝卜灯、青萝卜灯。到天黑下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派出一个成年人去祖坟上上灯,就必须是面灯。沂河西岸有一片坟地,是村里大户人家的祖坟。宋学利瞄准了这块坟地里的灯。黑天半夜,宋学利不敢去。第二天早起,还黑着天,宋学利就提了一个破竹篮,深一脚浅一脚,往坟地那儿跑。到坟地那儿,天还没露亮,对面看不清人脸。宋学利连摸了几个坟前的供桌,都是空的。他就感到纳闷,老规矩定好的,给先人上的灯,是不准往回拿的。怎么会没有呢?宋学利脑子快,他立刻就知道,早有人来了,或许还没有走呢,他悄悄蹲下来,等着看个究竟。天渐渐变成灰白,他才看清,在坟地深处,有一个穿白色上衣的人,正在挨个坟前寻找。那是一个不久前死了丈夫的女人,身前大大小小四个孩子。宋学利叹了口气,悄悄地离开了。“再怎么着,我也不能欺负女人,和寡妇家的孩子抢吃的。”他和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手里把玩着一个灯,青铜的,有很好看的花边,花边以下有女人腰身一样的曲线,灯碗中央是一根灯芯,也是铜的。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写宋学利的外号“淄博鬼子”,既表明他的籍贯,也突出他鬼点子多的特点。B.小说交代宋学利的家庭情况,孩子一多,父母不重视他,他辍学半年多父母还不知道。C.宋学利和家人挖老鼠洞找粮食,开始并不想让别人知道,但后来大家还是跟着学会了。D.小说写宋学利看清坟地深处的女人的“白色上衣”,这和她“死了丈夫”的身份相符。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展开情节,采用第三人称的角度讲述宋学利的故事,全面客观。B.小说善于描摹细节,如“黑乎乎的地瓜干子饭,挎着提篮,扛着镢头”等,细致形象。C.小说写清明节上坟给先人上灯,男人雕萝卜灯、女人做面灯等内容,体现了民情民俗。D.小说语言平易质朴,有口语气息,如“宋学利聪明不?”“嗷嗷叫着跑开”,活泼有趣。8.小说的标题是“摸灯”,为什么小说前半部分却一直在写宋学利的“吃”?(6分)9.小说的最后一段别具匠心,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义,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王子比干杀身以成其忠,尾生杀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