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答案1.C(3分)原因还有“文学与戏剧、影视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可通约性”。2.B(3分)文学与戏剧、影视之间借助的媒介是不一样的,文学的媒介是文字。3.A(3分)材料一的观点是“文艺为人民”,A项“文艺进万家”活动符合这个观点。B项反映的是中西方文化交流,C项体现的是文艺反映中国革命历程,D项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1)首先,提出观点,指出改编文学作品成为戏剧、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2)然后,用大量事例论证文学作品在戏剧领域、影视领域的改编成就。(3)接着指出,文学改编有必要接受某些规律的制约。(4)最后指出文学力量跨媒介转化的意义。(共4分,一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材料观点:(1)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或:为人民放歌)。(2)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植根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4)自觉以时代精神去烛照传统题材(或:为时代铸魂)。答案示例一:(1)植根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取材家喻户晓的传统故事,它继承传统文化,唤起人们的共同记忆,所以深受欢迎。(2)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中国故事进行创造性讲述,表达当代价值观念,所以受到人们喜爱。答案示例二:(1)源于人民,扎根生活。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改编自路遥的同名小说,展现了上纪七、八十年代的山村巨变,将观者带入了那段波澜壮阔如火如荼的岁月。(2)以时代精神去烛照传统题材。剧中热情讴歌了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他们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展示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激励着新时代的年青人努力奋斗,不懈拼搏,所以深受欢迎。(共4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每点中,材料观点1分,举例解说1分,举例选用材料内外的作品均可。不举例、只答材料观点的最多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B(3分)过度解读。舅妈并不知道小卿母亲从事什么工作,所以谈不上不理解、不支持,更没有反映革命艰难之意。7.C(3分)这个比喻不是“说明师傅没先画眼睛的自责”,而是表现师傅作画的异常以及背后的思念战友又不忍面对、不能暴露的矛盾心情。8.(1)“我”是线索人物,“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全篇,见证了整个故事的发生发展。(2)用“我”衬托主要人物,突出师傅隐忍坚定、忠于理想、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3)借“我”的感受揭示主题,表达出对革命者的敬佩,对英烈的缅怀与纪念。(4)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共6分,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1)环境:小说只用1944年和1951年两个时间点以及世道兵荒马乱的交代,展示出由斗争到解放的一段壮阔的历史进程。(2)情节:小说通过师傅为女孩小卿失踪的母亲画像这样一件小事,讲述的却是一段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3)人物:从母亲“天天在外面疯跑”、三年前失踪以及烈士陵园母亲的墓碑等内容,可以看出革命者抛家舍业、忠于信仰(或: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或:从师傅化名为人画像、一年后再也没有出现等表现地下革命者信仰坚定、为人民幸福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从纪念堂中照片上四人的笑容和烈士墓中的一顶帽子等细节,突出了革命者舍家忘我、昂扬乐观的伟大精神风貌。)(4)主题:母亲追随父亲从事革命工作,师傅隐姓埋名开展地下工作等个人经历,表现毁家纾难、投身时代洪流的宏大主题。(共6分,一点2分,答出3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D(3分)原文断句如下:“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天下莫能害。”注意远交而近攻、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这几处。11.A(3分)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12.C(3分)“赵独占中山”的例子是正面论证“近攻”的重要性。13.(1)如今反而闭锁函谷关,不敢向崤山以东的诸侯窥视用兵,这是大王的决策失误啊。(共4分,窥、山东、是各1分,句意1分。窥,只翻译成窥视或用兵亦可。)(2)秦国韩国的地形互相交错,秦国有韩国,好像树木有了蠹虫,人患了心腹病一样。(共4分,错、蠹、病各1分,句意1分。)14.(1)对待魏国:先用谦逊的言辞和贵重的财物服侍它,再割地送给它,最终起兵讨伐它。(2)对待韩国:举兵攻打荥阳,同时北上截断太行之道,把韩国分成孤立的三块。(共3分,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范睢到了秦国,秦王在宫殿前的庭院迎接他。秦王对范睢说:“秦国偏僻遥远,我又愚笨缺乏才干,幸而先生来到这里,这是上天哀怜先王不抛弃我啊。”范睢说:“大王的国家,战车有千辆,精兵有百万。凭秦国兵卒的勇敢,车骑的众多,去攻打诸侯国,就如猛犬追赶跛免一般,霸王的功业定可达成。如今反而闭锁函谷关,不敢向崤山以东的诸侯窥视用兵,这是大王的决策失误啊。”秦王说:“希望听听我失误的地方。”范睢说:“大王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齐,这不是好的计谋。我料想大王的计谋是想秦国少出兵,而让韩、魏尽遣兵力攻打齐国,这是不妥当的。如今看出与您联合的国家是不可靠的,越过别人的国土去攻打远方的齐国,可以吗?这显然是在计谋上疏忽了!从前,齐国攻打楚国,打了胜仗,破楚军杀楚将,再次开拓千里土地,到最后连寸土也没有得到,难道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形势上不允许占有啊。诸侯看到齐国军队疲劳困乏,发动军队来攻打它,齐王被侮辱军队被攻破,被天下人耻笑。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是因为齐国攻打楚而使韩、魏获得土地壮大起来。大王不如采取交接远方的国家而攻击近处的国家的策略,那样得到一寸土地就是大王的一寸土地。如今舍近而攻远,不也是错误吗?从前,中山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赵国单独占有它,天下没有一个国家敢侵害它。如今韩、魏,处于中原,是天下的枢纽。大王如果想要成就霸业,一定先要亲近中原诸侯各国,以它们为天下的枢纽,来威胁楚国和赵国。楚、赵依附秦国,那么齐国恐慌,齐国归附,韩、魏就有虚可乘了。”秦王说:“我本想亲近魏国,但魏国是一个策略多变的国家,请问怎么亲近魏国呢?”范睢说:“先用谦逊的言辞和贵重的财物来服侍它。这样不行,割土地赠送给它。这样还不行,就起兵来讨伐它。”于是出兵攻打(邢丘),邢丘被攻下,魏国请求归附秦国。范睢说:“秦国韩国的地形互相交错,秦国有韩国,好像树木有了蠹虫,人患了心腹病一样。”秦王说:“我打算收取韩国,韩国不听从,怎么办呢?”范睢说:“起兵攻打荥阳,那么成皋的道路就不通了;北部截断太行的道路,上党的兵力就下不来;一举而拿下荥阳,那么韩国将被截断分成孤立的三块(谓新郑、成皋、泽潞)。韩国看到自身将要灭亡,哪里敢不听从呢?韩国一旦顺从,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了。”秦王说:“太好了。”他对范睢说:“当年齐桓公得到管仲,便尊敬他为仲父。我今日得到先生您,也尊敬您为父辈吧!”15.D(3分)“堪比两位名家”错,从下句“何如”二字可以看出,诗人认为王主簿画在边、赵二家之上。16.(1)用笔方面:王主簿的折枝画用笔不多,着色清淡,构图精巧匀称,具有清新自然、疏淡匀和之美。(2)意境方面:王主簿的折枝画只画“一点红”就能寄托着无边的春意,境界萧疏淡泊、浑然天成,起到以少胜多、意在画外的艺术效果。(共6分,一点3分。应针对题干,结合诗歌第六句和九至十二句内容作答。第一点,“疏澹”解释1分,“精匀”解释1分,艺术效果1分;第二点,句意1分,境界1分,艺术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共6分,每空1分。第3小题如写“落叶”“木叶”不给分。)18.①一丝不苟/小心谨慎②失之交臂/擦肩而过③薪火相传/披荆斩棘第①处:一丝不苟,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小心谨慎,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第②处: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了好机会。擦肩而过,指挨着肩而溜走,指没有抓住机会。第③处: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共3分,每空1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也可给分。)19.费俊龙时隔17年再度飞天,邓清明执着坚守24年终圆飞天梦,张陆12年如一日艰辛训练换来首次太空之旅,他们带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奔向了“天宫”。(共4分,一句1分。)20.(1)引用清代学者金缨的名言,歌颂了航天人的伟大梦想和坚定信念。引用使语言凝练,形象鲜明,富有表现力。(2)比喻:本体是“载人航天事业”,喻体是“接力跑”,生动形象地写出航天事业富有挑战,须代代相传,协同攻关,才能实现愿望。(共4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21.D(3分)文中画横线处的“相对”与B项中的“相对”都是“比较”的意思A项是“面对面、相向”的意思,B项是“两相对应或对立”的意思,C项是“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或变化”的意思。22.①这跟季节变化有关(或:这与温度降低有关)②又有利于叶片中的花青素形成③叶片出现颜色变化的时间也不同(共6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3.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思辨性作文。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知”和“行”。所谓“行”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的过程,包括对“知”的运用,是在已知的道理或者经验的指导下进行的;所谓“知”是指对“行”的认识,解决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样做的问题,更多的是探索未知领域。“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行”就是一个过程。所谓“知难行易”,是在知识认知方面,侧重对各种知识、规律、方法、方向等要真正了解和认识不那么容易,想要创新有时候会格外困难,因为创造知识比运用知识更难,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掌握了方法、规律、方向等,也就找到了努力的途径,所以行动起来就会容易。“知难行易”与“说容易做起来难”的言行观“风马牛不相及”,切不可混为一谈。所谓“知易行难”,是侧重在坚守道德或者针对已经探索到的方法、规律、方向之后,在真正实践时可能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坚持到底,这时就需要有勇气、毅力、胆量等作为支撑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其次,这则作文材料除了要搞清楚这两个观点的内涵,还要注意材料后的一句话“如果在‘不知’的基础上‘行’,必定会走很多弯路,容易犯错误,做无用功”,这句话又增强了作文的思辨性,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这里暗含着“不知”而“行”的不良后果。再次,针对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就需要考生做出选择并进行合理论证,在论证时不要过于绝对,要体现比较后的理性选择。参考立意:知难行易:难在索未知,发现方法,找到方法,掌握规律,改革创新,等找到努力的方向后,实际行动时就会变得容易。知易行难:难在坚守,坚持不懈,难在有勇气和胆量去实现目标,不能半途而废;“易”在于人人都知道比如道德和良知,方法和规律等等。参考题目:1.坐而议,何如起来行2.耳闻目见,不如足践3.学用相长,知行合一4.以知促行,以行促知5.提高精神追求,自觉行动实践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60分)题意评分等级文章特征符合题意一类文54~60分A.立意准确、集中、鲜明:能扣紧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鲜明,主旨集中、明确。B.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C.能严格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所选文体特征鲜明。二类文48~53分A.立意准确、集中:能结合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明确。B.内容具体,结构完整,思路基本清楚。C.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三类文42~47分A.立意基本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B.内容具体,结构大致完整,思路基本清楚。C.基本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基本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基本符合题意四类文36~41分A.立意不够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局部观点游离材
语文答案
2023-11-20
·
5页
·
50.4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