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适用】

2023-11-10 · 7页 · 22.2 K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程标准: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学习重点:新中国的成立、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难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过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2)内容:①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通过建国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背):(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背景:(1)继续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2)财政经济面临巨大困难(3)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2.措施(1)土地改革①背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②依据: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③结果: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④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①打击对象:投机商人②举措:“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③实质:争夺市场领导权。④作用:使人民政府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稳定了物价、市场;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3)抗美援朝①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美国还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②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③结果: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④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二、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背景(1)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政治上不承认的政策。(2)国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急需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积贫积弱,百废待兴。2.外交任务:打破外交封锁,获得外交承认,在维护主权独立的前提下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巩固拓展国际空间。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外交方针内容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一边倒”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1)目的: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2)结果①朝鲜问题因美国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②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4)历史影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5.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①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②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6.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时间: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3)成果: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①过渡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这一时期。②目标: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3)三大改造(1953--1956年)①含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②方法:农业方面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方面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政策。③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革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④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2.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体系的确立(1)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此前后发展确立。(3)中国共产党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3.毛泽东的贡献: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学习重点: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成就难点:十年探索时期的曲折和失误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956)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意义: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1957年,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①内容: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②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2.失误的表现: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内容结果总路线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②加上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工业化程度高。“大跃进”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 强调“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工业化程度高。 3.国民经济的调整(1)目的:克服困难。(2)内容: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3)意义①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②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二、文化大革命1.原因: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2.过程:(1)全面发动:1966年。(2)1967年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3)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的事件发生,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4)结束:1976年,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3.评价:“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4经验教训(背):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②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时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时期。2.主要成就(1)工业国防:从“一五”计划开始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2)科技国防: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3)农业: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文教卫生: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5)人才培养: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6)精神面貌:形成了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时代精神;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7)外交拓展: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③1972年,中美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3.历史意义(背):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