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适用】

2023-11-10 · 5页 · 18.2 K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课程标准: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学习重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历史成就难点:改革开放进程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标志、意义1.标志: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的理论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意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①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③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左倾错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1.村经济体制改革:概况: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_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概况: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意义:企业活力增强,效益提高,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四、我国对外开放进程①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将海南岛设为经济特区。②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③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④开放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⑤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一国两制(理论)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含义: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六、香港、澳门回归1.史实: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3.分析说明中国成功收回香港、澳门主权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其他因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七、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2)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3)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4)2005年3月,通过《反分裂国家法》(5)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课程标准: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学习重点:改革的实质、目标及对外开放的作用难点: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产生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核心: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地位和影响: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在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背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核心: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地位和影响: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背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必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核心: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地位和影响: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在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背景:是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世界进行深度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核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位和影响:2018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入宪法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表现①国民经济快速增长②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③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④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①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②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③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④中国同欧洲、拉美的关系也在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⑥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⑦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出共建“--带--路”。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③2002年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④2007年中共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⑤2012年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⑥2017年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⑦2018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五、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1、外交理念:和平发展2、目的: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新型国妹关系内涵: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4、外交成就:联合国、全球治理、国际金融、“一带一路”5、历史意义:从参与者到推动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