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2023-11-21 · 7页 · 2.8 M

无锡市2022年秋学期高三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历史一、单项选择题1.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发现了曾建有宫殿的人工地基,面积达30公顷;遗址的西北有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坊。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A.重视用礼制来维护秩序 B.各邦国之间的纷争不断C.进入了初始的文明阶段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如图是秦始皇巡行路线及石刻分布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巡行目的是宣德扬威以安天下 B.巡行所制石刻没有史料实证价值C.数次巡行极大凝聚了天下人心 D.巡行方向反映秦朝统治中心东移3.北魏太和九年颁行《地令》,共15条。《地令》第一条前部,第二、四、五、七、八、九、十、十三、十四诸条款,都有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地令》第三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第六条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这表明当时()A.土地政策调整适应现实 B.自耕农经济出现了衰退C.土地国有加剧社会矛盾 D.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废弃4.下面的甲图和乙图分别是我国唐朝和南宋时期,增建的孔庙空间分布示意图。两图的分布情况反映出()A.唐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教化弱于南宋B.南宋时期黄河流域少数民族政权排斥汉文化C.传统儒学作为主流统治思想地位的兴衰变化D.经济政治文化格局变化对孔庙增建影响深刻5.晚明苏州地方官黄希宪说:“吴中五方杂处,日食甚繁……吴所产米原不足供本地之用”。江南所需的粮食的一半是从湖广、江西及皖南运来。雍正帝在朱批中道“朕知江浙粮米历来仰给于湖广。”这主要是由于江南地区A商品经济发展 B.农业发展迟滞C生产技术落后 D.奢侈习俗风靡6.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而协定关税,新的关税比旧有的自主关税还要高一点,最不应该的是开放五口通商。这说明“当时的人”()A.认清国家发展的短板 B.已有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坚守闭关锁国的政策 D.对世界近代化认识不清7.19世纪60年代,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的洋务运动自始至终都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而晚于洋务运动开始的日本明洽维新运动,明治政府上台后面对500%的财政赤字,两年时间就印出了4800万日元的纸币,一举解决了本国工商业发展的资金困境。与日本相比较导致洋务运动资金短缺未能解决的主要原因是A.清朝尚未构建近代金融体系 B.白银大量外流使清政府贫弱C.巨额赔款导致政府财政困难 D.近代军事工业发展耗资巨大8.陈独秀在《袁世凯复活》一文中言道:“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为恶果,非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尽,无数废共和、复辟帝制之袁世凯,当然应运而生。”陈独秀意在A.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 B.强调思想解放的重要性C.强化民众对民国政权的认同 D.指出制度建设的必要性9.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了以“万国公制(即米制)”为中华民国权度通制,民国十八年二月,国民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规定“以米突制为权度的标准制。标准制长度以1公尺为标准尺,容量以1公升为标准升,重量以1公斤为标准斤。”民国政府上述规定A.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B.丰富了近代税收体系C.建立了国内统一市场 D.立足于关切民生幸福10.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中大量使用“劳工神圣”“赤化大地”等口号;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中突出“民族解放”“平民政权”等口号;八七会议后,“打土豪,分田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这一系列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A.始终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C.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坚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1.如图为美术家古元创作于1947年的木刻版画《烧毁旧地契》。该画作者旨在揭示()A.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势头猛 B.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成效显著C.土改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人民群众推动民主革命进程12.1954年,在对待中国的立场上西方阵营首次公开分化。这年,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同年,中国又与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表明()A.中国与苏联关系开始恶化 B.中国和平外交有新成效C.英、荷摆脱了美国的掣肘 D.第三世界力量开始崛起13.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由此可以推知,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A.不同群体的职业存在世袭 B.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C.社会阶层的流动严重受阻 D.妇女社会地位极其低下14.美国建国初期,建国者起初较为重视和强调州在新国家中的权力和地位,后转而倾向于对州权进行限制。这一变化A.开创了西方代议制的先河 B.为美国内战埋下了巨大隐患C.调和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D.体现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15.如图显示了1500—1975年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其中的两个殖民收缩期出现主要源于()A.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 B.大的战争削弱宗主国C.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D.国际经济旧秩序瓦解16.冷战结束后,美国制造了一系列“文明优劣论”“历史终结论”,并向全世界广泛推销。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媒会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各国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这一宣言的出台可以印证20世纪末A.反对霸权成为全球共识 B.亚太地区一体化的加速C.文明的多样性受到重视 D.亚洲儿童权利屡遭侵犯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初,西方社会主流的现实主义战争观是把战争看作一种政治工具,与道德无关,也无所谓正义与否。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其残酷现实促使精英们开始反省对战争的认识。理想主义战争观产生,即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极力希望能避免战争。二战期间,随着法西斯的疯狂侵略,特别是在了解了种族灭绝的非人道做法后,有识之士们重新考虑对战争的认识,衍生出正义战争观,将战争划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材料二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我们中国,则从人民到政府,从共产党到国民党,一律举起了义旗,进行了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欲达此目的,便须决一死战,便须准备着一切牺牲,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停止。——引自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西方社会战争观的变化,并分析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对战争问题认识具有深刻性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战争观这一问题的认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现代化作为中国的历史大变革趋势,是各种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在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阶段的重要性与占先性是不相同的,变革的快慢速度也大不相同。大致来说,生态、人口、社会、文化等是慢变因素,经济、技术、政治、国际交往等是快变因素。在现代化启动阶段,非经济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具有占先性,在转变阶段则是经济、技术因素具有占先性,而在现代化后期特别是社会整合阶段,则是文化因素、生态因素等上升到重要的地位。绝不能千篇一律,把极其复杂的大转变进程简单化、公式化。——引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2009年请从以上材料提取有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中国现代史有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对民众作息时间的规定,始终出现在唐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法律文书上,除了“公事急速及吉凶疾病之类”,凡是夜行者都算是“犯夜”,而最不被官方所容的是“传习妖教,夜聚晓散”。明清时期,夜行之禁的法规更细,更要求乡里组织派人宣讲并在夜间巡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个观念第一是来自经典的说法,第二又是写进法律的规定,第三也符合古代民众自然劳作的需要。所以生活时间的反常就是伦理秩序的颠倒,成为被普遍认同的常识。……宋朝以后,尤其是到明清时代,商业城市中不分昼夜的生活节奏,给传统观念造成很大的冲击。这种颠倒的都市生活习惯,日益瓦解着各种官方的规矩,“夜禁”的法规常常成为一纸空文。——摘编自葛兆光《在法律史、社会史与思想史之间——以传统社会中白天与黑夜的时间分配为例》(1)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治理“犯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代“‘夜禁’的法规常常成为一纸空文”的原因,并由此谈谈你对法治建设的认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年份 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百万)城镇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1800978505.1207.3304.318251100605.4258.2354.318501262806.34011.4404.4187514201258.87517.25051900165022013.315026.1706.51925195040020.528539.91159.3195025017242944952.527516.71970   69866.667325.419754076156438.475368.681127.21997582926814688074180138.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材料二法国开发署和巴黎政治学院探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20项参照标准。治理主题平等的要求全球角色,地方挑战应对危险参照标准1.人口(1)人口众多、流动频繁2.人口(2)老龄化3.能源模式:明天是哪一种?4.生物燃料(1)回归农田5.生物燃料(2)评估对气候的影响6农业:2050年能养活整个地球?7.电力:发展之能源8.能源:能用的起、多样化、洁净与安全9.环境:要不要给大自然付报酬?10.气候、生物多样:公正、公平与谈判11.绿色经济:政策调控的时代1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网络13.城市增长:对治理的挑战14.统计:全世界人口有50%住在城市15.非洲:非正规城市16.粮食:南方国家的城市如何反饥饿17城市交通:控制供应与需求18.流行病:国际化的、城市的治疗方法19.危险:预防的目标20.海平面上升:对城市的威胁。——引自皮埃尔·雅克主编《城市.改变发展轨迹(看地球2010)》,2010年出版(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以来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原因。(2)据材料二,概述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结合所学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