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2023-11-23 · 14页 · 96.7 K

凉山州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2.选择题使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跟踪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一个突出而强烈的感受是:小说故事化倾向。故事情节作为小说的第二大元素,跃升为主导性元素。它不仅反映出小说内在本质规律的变迁,也折射了社会历史的运演。同时,小说故事化也给小说的人物、结构、意蕴、写法等,带来诸多嬗变,特别是负面的蜕变。小说与故事的本质特性,教科书、工具书讲得明白。小说:“以叙述为主,具体表现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相互关系、行动和事件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意识流动等,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生活。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表现手法最丰富,表现方式也最灵活,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可以并用,也可有所侧重,一般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基本手段。”故事:“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生动性和联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通俗易懂。”时世变迁,这样的概括依然是“普遍真理”。比较而言,小说年轻,故事古老,后者是前者的“鼻祖”。不管是中国小说还是西方小说,都根植于通俗故事。中国小说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发生在20世纪最初的二十多年。正如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小史》中所说:“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基本是由以梁启超、林纾、吴趼人为代表的与以鲁迅、郁达夫、叶圣陶为代表的两代作家共同完成的。前者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催生出一大批带有明显过渡色彩的作品,时人称其为“新小说'。后者以1918年《狂人日记》的发表为标志,在主题、文体、叙事方式等层面全面突破传统小说的藩篱,正式开创了延续至今的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是由人物、故事、环境三大元素构成的。但人物与故事一直处于纠缠不清的状态。英国作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不成为小说了。可见故事是一切小说不可或缺的最高要素。不过,我倒希望这种最高要素不是这种流传于古代的低级故事,而是别的什么东西。”中国现代小说家的卓越贡献,就在他们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小说成为“为社会”“为人生”的“重器” ;变革了小说的内在结构与特性,由以故事为最高元素变成了以人物为最高元素。他们凭借的有两种资源与优势,一是作家自身的主体性修养与精神,这成为他们批判现实、启蒙民众乃至知识分子的坚实根基。二是作家开放的文学思想与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方法,在他们那里兼容并蓄,并锻造成锐利的文学工具。但在新世纪小说中故事却具有了主导性地位。故事向传奇性、戏剧性、复杂性、精微性等一步步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小说的整体构成与功能。首先是复杂的故事情节淹没了人物形象。人物被故事所牵制、支配,人物性格精神难以彰显,出现了众多意象化、理念化甚至物化人形象。其次是对思想意蕴的冲击。一个有序而完整的故事,往往会衍生出一个简单而明晰的主题来。此外是对创作方法的简化。从“五四”到当今的小说创作,创作方法与表现形式已经非常现代而多样了,但故事情节自身的起承转合规律,使用写实的、描述的方法足矣,它不需要更多样、复杂的创作方法与手法,这无疑降低了现代小说的艺术品位与品格。这种故事化倾向,不仅短篇小说中存在,中长篇小说中更为凸显。小说故事化倾向绝不仅仅是小说内部运动的结果,它是社会现实趋于物质化、戏剧化的自然折射;是人们对小说故事性、娱乐性阅读需求的一种迎合。但小说是一种超越现实、物质的形而上精神形态,它肩负着照亮社会、人生的“灯火”的使命。因此,把小说的归小说,故事的归故事,就是一个十分紧要的问题了。(摘编自2023.2.3《文学报·“小说”不能沦为“故事”》作者段崇轩)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跟踪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最激动人心的感受是:作为小说第二大元素的故事情节,跃升为小说的主导性元素。B.作者认为,比较而言故事古老小说年轻,故事是小说的“鼻祖”。不管是中国小说还是西方小说,都根植于通俗故事。C.1902年梁启超等人创办的《新小说》杂志,催生出一大批色彩鲜明的新小说,完成了中国小说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D.中国现代小说家凭借的有两种资源和优势,其中之一便是开放的文学思想与方法,使他们具有批判与启蒙的坚实根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跟踪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的突出感受写起,提出了小说故事化倾向的问题,作者认为小说的归小说,故事的归故事,小说才能健康发展。B.文章分析小说与故事的本质特征时,引用定义并运用比较的方法指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小说一般以塑造人物为基本手段故事侧重事件过程描述。C.文章紧紧围绕新时期“小说故事化倾向”这一中心论点,从定义的内涵以及小说发展历史的角度,对其形成的原因和正负面结果做了深入的分析。D.文章引用英国作家福斯特的观点,一方面说明小说中人物与故事一直处于纠缠不清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说明小说还是应该有超越故事的别的东西。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Δ)(3分)A. 小说故事化倾向是小说内在本质规律的变迁造成的,这种倾向给小说的人物、结构、意蕴、写法等,带来诸多嬗变。B.20世纪最初的二十多年,中国小说从主题、文体、叙事方式等层面逐步突破传统藩篱,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C.小说故事化倾向表现在故事向传奇性、戏剧性、复杂性、精微性等逐渐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小说的整体构成与功能。D.小说是一种超越现实、物质的形而上精神形态,故事化倾向不仅会淹没人物形象,还会对小说的思想意蕴形成冲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个人获诺奖的情况越来越少了):美国的克劳泽、法国的阿斯佩、奥地利的塞林格,理由是“因为用纠缠光子做的实验,确认了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和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普通读者可能会迷惑,这说的是啥?首先,有一个最基本的词是“量子”。这是因为有一个物理学理论叫做量子力学,它是当今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之一,跟相对论并列。量子力学出现以后,人们就把牛顿力学称为经典力学。量子力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描述微观世界的本质理论。当我们深入到分子、原子以及更小的尺度时,就发现经典力学总是错误的,量子力学总是正确的。而在描述宏观世界的时候,量子力学就会简化为经典力学。这次诺贝尔奖的成果,归根结底是解决了一个基本世界观的问题:一个物理量在测量之前是不是必然有一个确定的值?乍看起来,这完全不是个问题。你要测一个物理量,当然是有一个确定的值在那里等着你去测!这还用问吗?这就是经典的世界观:“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然而,量子力学却明确地告诉大家,一个物理量在测量之前并不一定有确定的值。对某些状态和某些物理量,确实有一个确定的值,在这种情况下测量这个量必然会得到这个值,这和经典的情况一样。然而在其他一些状态下,测量这个量就不会得到确定的结果,而是会概率性地得到若干个可能的结果之一。比如说,量子力学可能会告诉你,某个体系的某个性质取0和取1的概率各占一半。这话的意思是,制备很多同样的体系,测一万次,那么会有五千次左右得到0,五千次左右得到1。因此,量子力学在哲学上有一个惊人的后果:同一个原因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世界上存在真正的随机性。而在经典世界里,同一个原因必然得到同样的结果。表现这种区别的最典型的体系,就是“纠缠态” ,这是一种两粒子或更多粒子的状态。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这个概念,并听说过这样的比喻:有两个球,一黑一白,把两个球分别寄给两个人。如果你打开盒子发现你收到的是黑球,那么你立刻就知道了另一个人收到的是白球。但实际上,这个类似开盲盒的比喻遗漏了一个重点。在这个比喻中,球是黑是白是早就确定的,这是经典的世界观。但在量子纠缠中,球在测量之前既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可以认为它是灰的。直到你测量的一瞬间,这个灰球才突然变成了黑球或白球,两者的概率各占一半。同时你就知道了另一个球的颜色,你的测量同时确定了两个球的颜色。这才是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是爱因斯坦在1934年提出来的,目标是驳倒量子力学。玻尔为此跟爱因斯坦进行过长期的辩论。但在大多数科学家看来,这只是空对空的哲学争论,因此并不关注。然而,六十年代北爱尔兰科学家贝尔指出一件石破天惊的事:这个区别实际上是可以检验的!他提出了一个不等式,待测量的量如果测量前就有一定的值,那么各种可能的测量结果的概率的组合结果就必然有个上限,这就是贝尔不等式。但存在某些量子的纠缠态,使得这些概率的组合超过这个上限。因此,人们可以做实验去检验,假如发现这个不等式不成立,就说明经典的世界观是错误的,量子的世界观才是正确的。1972年,克劳泽和弗里德曼首次做了这样的实验,发现确实违反贝尔不等式,量子力学是对的。但他们的实验还比较粗糙。阿斯佩在1982年改进了这个实验。此后塞林格完善了这个实验,进一步确认了量子力学的正确。量子信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嫁接出现的一门新学科,是目前发展最为蓬勃的科学领域之一。量子信息有望实现许多传统信息技术无法实现的效果。量子信息具体分为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部分。目前在量子通信方面中国走在世界最前列,在量子计算方面跟美国并列第一方阵,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还有不小差距,不过进步迅速。(摘编自袁岚峰《为什么量子信息获诺奖:量子的世界观才是正确的!》)4.下列对相关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我们深入到分子、原子以及更小的尺度时,就发现经典力学总是错误的,然而一旦进入宏观世界就会发现量子力学是错的。B.经典力学告诉我们要测一个物理量,一定有一个确定的值在那里等着你去测;但在量子力学里,测量前并不一定有确定的值。C.与经典世界里同样的原因必然得到同样的结果不同,量子力学在哲学上有一个惊人的后果:同一个原因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D.为了驳倒量子力学,爱因斯坦在1934年提出了量子纠缠并与玻尔进行过长期的辩论,但这场辩论并未引起大多数科学家的重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量子力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描述微观世界的本质的理论。它是当今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之一,跟相对论并列。B.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在某些状态下,测量一个物理量就不会得到确定的结果,而是概率性得到若干可能的结果之一。C.在经典世界里寄出的两球是黑是白是早就确定的,但在量子纠缠中球在测量之前既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而是灰的。D.目前在量子通信方面中国走在世界最前列,在量子计算方面跟美国并列第一方阵,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还有差距。 6.从量子力学理论的提出,到“量子纠缠”的辩论、前赴后继的实验、量子信息的开创,再到荣获诺贝尔奖项,本文在科学探索方面给你哪些启示?(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文本一:鲁迅路口张承志①今年又一次去了绍兴。该看的上一次早已看过,若有所思的心里有些寂寞。城市正在粉刷装修;拆掉刚盖好的大楼,改成黑白的绍兴色。可能是由于天气的原因吧,这一回头顶着万里晴空,总觉景色不合书里的气氛。在鲁迅故居门口,车水马龙根本不理睬远路的游客;滔滔河水般的群众之流,擦着制作的假乌篷船一涌而过。我犹豫着,最后决定不再买票进去。②与其说是来再一次瞻仰遗迹,不如说是来复习上一次的功课。那一次在冬雨中,我们走过了一条条街道,处处辨认着遗迹和背景。那几年我潜心南方的游学,事先读足了记载,到实地再加上草图笔记。我辨认着,小街拐角座落的秋瑾的家,青苔沾湿的青藤书屋,还有山阴道、会稽山、古史传说的夏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