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风向卷(二)(教师版)

2023-11-23 · 10页 · 1 M

机密启用前 姓名准考证号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风向卷(二)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国维在《静安文集》中描述:“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这一现象A.导致周王室礼崩乐坏B.促使各国变法运动兴起C.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D.标志着世卿世禄制瓦解【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据题干中的“自周之衰”“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可以得出这一现象指的是百家争鸣,各个思想流派的不同主张,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百家争鸣”是礼崩乐坏后的结果,而非礼崩乐坏的原因,排除A项;促使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排除B项;世卿世禄制指世代相袭的选官制度,与百家争鸣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2.表1为不同史籍对秦亡的历史叙述,据表可知表1记述出处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春秋繁露》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汉书》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贞观政要》A.君主应用封建道德约束自己B.秦朝速亡的原因是法家暴政C.秦朝皇帝不作为是秦亡关键D.儒家思想同样影响秦朝统治【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秦朝灭亡的原因。题干中三个不同出处的材料都强调了君主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君主讲求道义,博爱仁厚则天下治理长久,反之速亡。最后一则材料直接指出秦朝国君失道的问题,故A项符合材料主旨;B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关键”一词过于夸大君主作用,排除;D项未体现秦亡的内容主旨,排除。3.隋平陈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颁布“五教”(五常之教)令百姓诵读,违者责罚,政令严急。这一措施最可能直接导致A.隋有效巩固了统治B.江南豪强举兵反隋C.隋朝二世短命而亡D.南方文化快速发展【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隋朝政治管理。据材料“隋平陈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违者责罚,政令严急”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样的强制推行势必导致南方大族的不满,引发对隋政权的反抗,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这样的政令推行后,南方的豪强举兵反抗,后隋文帝派兵镇压才逐一平定,故排除A项;此时正处于隋文帝统治时期,并不能直接导致隋朝二世短命而亡,故排除C项;政令引发南方不满,并未使得南方文化快速发展,故排除D项。4.宋代淳熙时期,有臣僚奏:“乡落有号为虚市者,止是三数日一次市合,初无收税之法。州郡急于财赋,创为税场,令人户买扑纳钱,俾自收税。”据此可知A.宋代统治者对虚市开始征收重税B.宋代虚市直接受封建政权的赋敛C.宋代虚市受封建政权的严密控制D.宋代虚市已经编入郡县体制之中【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的内容。据材料可知宋代虚市已经受到统治者的管理并收税,注意要与所学知识“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分清,故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政府征收重税,排除A项;“严密控制”表述夸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虚市与郡县体制的关系,排除D项。【关键点拨】材料大意为:宋代有乡村虚市(即草市),基本三天开市一次,最初并没有收税的管理方法,州县长官因着急收取赋税,开始创制税收,要求个体人户交税。由“初无收税之法”到“创为税场”,可见宋代虚市已经受到统治者的管理和赋敛。5.明代中期,社会价值标准由单一的官本位向仕途、财富、精神文化多元标准演变;北京集政治、经济、文化多元中心为一体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苏州—南京上升为新的文化中心,苏州、松江、江西、浙江成为大的经济中心,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相互依托,与政治中心——北京分庭抗礼。对以上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政治中心北移使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割裂B.经济重心南移促使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C.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价值观念和经济文化格局转变D.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日益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转变【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明代商业发展。随着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社会价值观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转变,价值观方面不再是单一的官本位,而增加了财富、精神文化等标准,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繁荣,江南的经济文化影响力迅速提高,与政治中心分庭抗礼,故C正确。政治中心北移是指明代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这与题干所述现象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A;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经完成,B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干,排除;题干并未提到生活方式的转变,且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只是题干局部信息,排除D。6.下图反映了清代长三角地区城镇发展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传统经济优势持续发展B.近代经济格局的重新组合C.列强侵略加剧人口流动D.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答案】B【详解】B项正确:分析材料中地图的变化,清代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由南北走向(运河沿线)转为向东部(沿海、沿江)拓展。根据所学知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加剧,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中国工商业主要在通商口岸以及长江沿线等地发展,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兴起,推动近代经济格局进行重新组合,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带向东部(沿海、沿江)拓展,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型城市布局。A项知识错误:由图可知,清代长三角城镇发展从运河沿线向沿海和沿江地区转移,传统经济优势城镇湖州府衰落,沿海的上海崛起。C项混淆信息:列强侵略是导致近代中国经济格局变动的重要原因,但该项的重点是人口流动,考生易直接看到“列强侵略”,从而误选。D项概念混淆: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只是导致近代经济格局重新组合的原因之一。7.郭沫若先生指出:“公平而且严格地说,辛亥革命的首功,是应该由四川人担负,是应该由川汉铁路公司的股东们担负的。虽然他们并没有革命的意识,然而要他们才是社会革命的发动者,而且也是民族革命的发动者。”郭沫若这一评论的依据在于A.四川地区革命声势最为高涨B.保路运动为革命创造机会C.收回利权成为革命的导火线D.川汉乡绅革命意识的增强【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辛亥革命的首功,是应该由四川人担负”以及“然而要他们才是社会革命的发动者,而且也是民族革命的发动者”可知,郭沫若这一评论的依据在于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机会,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的情况,清政府的逆行倒施令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缺少对比,故排除A项。收回利权运动并非革命的导火线,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是“没有革命的意识”,不能说川汉乡绅革命意识的增强,故排除D项。【刷有所得·拓展】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有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而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还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8.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举行紧急会议,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认识到军事运动亟须上升到革命领导权战略首位。1927年9-10月,中国共产党在三湾村进行了部队整编,强化了军队的服从指挥,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这反映了A.应对外敌入侵和内敌割据的需要B.中共致力于军事运动和军绅政权建立C.军队建设要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D.军事武装力量革命化与政治化的需求【答案】D【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1927年”“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可知这一时期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即可得出正确选项。【详解】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鉴,八七会议中共认识到军事运动关系着中国革命的生死存亡,亟须将其上升到革命领导权战略首位。要注意“枪杆子”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夺取政权”“建设政权”,政治必须高于军事,军事始终服务于政治。革命与反革命掌握“枪杆子”的差异,并非由军事本身决定,而是由政治意识决定。“三湾改编”进一步加强军事建设,“党指挥枪”比“枪杆子里出政权”更进一步反映了革命领导权的构建需要军事武装力量的革命化与政治化,故D项正确。八七会议和“三湾改编”主要是应对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对中共的“围剿”,排除A项。中共的军事斗争和军事建设要服务于更高的革命需要和政治目标,而区别于军绅政权,排除B项。1927年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建立红色政权,排除C项。9.1941年12月,日军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目的是防止中国军队利用广九铁路策应英军香港作战;1943年11月—12月,日军发动常德会战,目的是策应太平洋战场和印缅战场;1944年4月至12月,日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即豫湘桂战役,目的是摧毁设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美军空军基地,打通与东南亚的交通线。这说明了A.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联动作战B.中国打通国际援华通道的诉求强烈C.中国军民反法西斯付出巨大代价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协同一致作战【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策应英军香港作战”“策应太平洋战场和印缅战场”“美军空军基地”可知,日军在中国战场挑起的三次重要战役均与太平洋战场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联动作战,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日本的作战目的,并非中国打通国际援华通道诉求强烈,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并非中国在战争中作出的巨大牺牲,排除C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时间是1942年1月,排除D项。10.“攸县的哥”是中国著名的劳务工品牌,其创始人谢吴艳于20世纪90年代来到深圳,策划了攸县人在深圳包租的第一辆的士车,并第一个以买断经营权的方式承包了的士车队。谢吴艳的经历体现了()A.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B.公有制经济地位发生动摇C.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谢吴艳在20世纪90年代到深圳,以买断经营权的方式承包的士车队,表明当时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直接表明政府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A项错误;我国始终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合,D项错误。11.知识能培养出良好的伦理社会,能使人更亲近神性,培养出近于神性的勇敢、节制、敏锐、荣誉、正义、诚实等美德。一个无知的人容易对社会产生仇视,无知是社会上一切与罪恶有关的根源。上述思想可以概括为()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B.知识即美德C.人是城邦的动物D.知识就是力量【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苏格拉底是古代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针对古代雅典城邦道德沦丧的状况,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观点。材料“一个无知的人容易对社会产生仇视,无知是社会上一切与罪恶有关的根源”强调了知识就是美德,故B项正确;“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强调真理的作用,排除A项;“人是城邦的动物”强调的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知识就是力量”没有突出知识在道德培养方面的作用,排除D项。12.1517年,马丁·路德的战斗檄文《九十五条论纲》贴出后,仅仅两周时间,便传遍了德意志地区,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全西欧。实际上,当时欧洲的印刷术才使用不久,造价极其高昂。这种不可思议的传播速度主要得益于A.信徒们倾囊相助B.封建君主的支持C.新兴资本的力量D.新教理论的成熟【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思想领域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