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风向卷(三)(学生版)

2023-11-23 · 4页 · 2.1 M

机密启用前 姓名准考证号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风向卷(三)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二里头遗址乃王都遗址,这在学术界并无异议。但它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一度多种观点并存。在尚未发现关于二里头遗址究竟属于夏都还是商都的共时性文字的情况下,推定它的族属性质,最基本的做法是从年代、地望和文化特征三个层面着手。这主要说明A.学术研究难有定论B.考古成果最具权威C.文字记载即是信史D.历史需要多重考证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睡虎地秦简”的出土A.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秦的社会状况B.丰富了对秦社会生活的认知C.佐证了秦依法治国的政治理念D.是研究秦历史最真实的材料3.公元前89年,针对西域轮台地区屯田提案,汉武帝下诏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悻,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轮台罪己诏”。这一诏书A.是汉代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反映B.佐证了汉代对西域的直接有效控制C.体现了统治政策深受传统观念影响D.体现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答案】C【分析】【详解】汉初“休养生息”是汉高祖至汉景帝时期统治者采取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汉代对西域实现了直接有效控制,故排除B项;“轮台罪己诏”体现了汉武帝调整西域用兵政策,暂时休战,将重心放在恢复农业生产上,并没有体现其抑商的经济思想,故排除D项。【史料解读】史料: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解读:材料大意是“当今正致力于禁止苛刻残暴现象,制止对百姓任意敲诈,努力发展农耕,贯彻对养马者免除赋役的法令,对军队只填补缺额,保证军备不荒废而已”,这是汉武帝基于现状的反思,指出当今政事最要紧的应在于安定生产。4.关于下表文献材料的相关记载,主题最为准确的是材料来源文献材料《资治通鉴·唐纪十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旧唐书·吐蕃传》“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唐蕃会盟碑·碑文》“患难相恤,暴掠不作”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B.中外民族关系的和与战C.大一统国家局面得以最终奠定D.唐朝历史演变的风和雨【答案】A【分析】【详解】材料不能反映中外民族关系的和与战,故排除B项;大一统局面的最终奠定是在清朝,故排除C项;材料主题主要涉及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并未描述唐朝历史演变的风和雨,故排除D项。5.考古研究表明,宋金墓中盛行一种装饰题材——“开芳宴”,这是当时夫妻之间一种特定的宴席。墓主人通常借此以彰显其财富,同时也有展现夫妇恩爱和睦的意图。这是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观念的反映。据此可知,当时“开芳宴”的盛行A.是民族关系深入发展的产物B.折射出传统文化影响的加深C.体现了宗法制的遗留与残存D.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6.晚清时期,商人为改变自己的身份,便于同官场人打交道,以求得减免一些杂项捐税,多数人选择捐资为官。通过对近代民族资本家的政治身份统计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家中,候补道2人,候补知府、候补知县、候补同知、候补通判4人,候补郎中1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晚清政府支持民族资本企业发展B.近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日益频繁C.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D.民族资本企业发展环境艰难曲折7.1923年1月,共产国际认为中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的国民革命,因此,中共与国民党“互相配合行动是必要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这一主张遭到包括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等中共委员的反对,他们认为孙中山和国民党仍幻想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因此对与国民党的合作持悲观态度。这一冲突()A.说明国共合作不可避免B.表明国共合作困难重重C.预见到国共合作必然破裂D.体现出共产国际过度干预中国革命8.抗战前,由于大学教育主要由中央拨款,中学教育由省府拨款,小学教育由乡村自筹,乡村小学教师工资在10—15元间(相当于普通工人收入),中学教师在40—150元之间,大学教授月薪可达300—600元(与公务员相当),最低级的助教也可拿60—180元。这主要反映出()A.小学教师生活水平最低B.大学教师工作条件优越C.大中小学教师薪俸悬殊D.国家严重忽视基础教育9.下图为1960年4月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1965年12月,“东风号”竣工交船。这一成就A.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蓬勃开展B.表明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基本完成C.标志着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市场D.说明中国造船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2020年1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方案提出要大幅精简各类重复审批,深化项目审批制度与“证照分离”改革,大幅提高核准审批效率。这表明我国A.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B.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建立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D.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11.12世纪,西欧教会理论家走出修道的深墙高院,关注世俗社会,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将对教义的阐释引向新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如何重新阐释教义。这源于A.宗教改革冲击B.封建专制王权强化C.人文主义盛行D.社会经济结构变动12.“就重要性来说,迅速地超过了欧洲各国相互之间的和每个国家内部的交换。美洲的黄金和白银在欧洲泛滥起来,它好似一种促进瓦解的因素渗入封建社会的一切罅隙、裂缝和细孔。”这说明A.它有力维护了欧洲封建专制制度B.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C.欧洲社会变革成为不可逆的趋势D.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13.一份对1842年英国曼彻斯特的调查报告提到:“手织工……每天干14小时活,挣的钱还不够吃两顿饭。”1844年对全英织袜工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织袜工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只有6先令,且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内。这两份调查所揭示的社会现实A.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社会结构B.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C.表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成熟D.反映了英国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14.一战前作为法国盟友的英国首相阿斯奎说:“我们没有任何给法国或俄国提供陆军或海军帮助的义务。”一战爆发后,英国认为:“只有英国(的干预)能够恢复平衡,能保卫世界的公正。……我们必须及时赶到那里(法国、比利时等国)。”英国态度的变化A.维护了其在欧洲大国地位B.有利于联合法国控制欧洲C.力图维持欧洲战后的均势D.出于履行盟友的援助职责15.下图为1918-1991年新成立的国际组织机构地理位置的空间演化示意图,该变化C.推动了政治多极化形成D.基于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材料二 在《南赣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注重修身,内察自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其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民“兴其善念”。——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材料三 讲法律以儆愚顽,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摘编自[清]《圣谕十六条》(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儒学入法的原因及量刑的目的,并分析宋朝重视基层教化的时代背景。(6分)(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南赣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6分)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辛亥革命发生后,孙中山回顾与反思辛亥革命之成败、其思想观念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期,他认为辛亥革命已经达到了铲除专制、确立共和的目的。后期,他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大皇帝、但是没有肃清由清廷遗留的武人、官僚、政客转变而来的无数小皇帝,广大民众也没有养成自主治理国家的能力,民主政府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扫除专制、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不彻底、不成功的。这种认识对晚年孙中山再次举起武装革命的旗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摘编自动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材料二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最为高涨的时期,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宣扬各自的抗战理念。国民党认为应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主张“中国的革命必须以三民主义为领导”“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并将辛亥革命作为激励国人抗战到底的精神来源。中共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政权存在着既联共又反共、既抗战又妥协的不确定性,通过对辛亥革命教训的总结,强调发动民众、将革命进行到底,呼吁加强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1)概括孙中山对辛亥革命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2)指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辛亥革命认识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广泛地介入公民社会权利的保护过程,以此形成的公共政策构成了现代国家的核心制度。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国家也被称作“福利国家”。在发达国家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工人阶级相对于农民阶级,较早获得了福利保障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政治转型、经济危机与公民权利运动共同改造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定义了新的角色。凯恩斯主义提倡政府积极干预市场,增加公共开支,创造就业,扩大福利分配。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与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实行政策转向,抛弃凯恩斯主义的遗产,转而拥抱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试图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大规模削减政府的公共福利开支,鼓励私人资本在福利分配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然而民主政治下的政党竞争诱使执政党通过增加公共福利开支,以赢得选举。材料二 传统计划经济提供了全面的福利计划,政府与单位负责城市人口的福利分配,农村人口则主要依托集体组织。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转型以及人民公社的解体,改变了原有福利分配的基础与结构。2003年始,城市与农村地区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市场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福利制度,在城市建立与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公共医疗改革、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障、工伤保险等,在农村建立起农村大病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1999—2006年,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中西部地区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为脱贫致富创造基础条件。2006年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继续完善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力度治理重点贫困区,运用财政资金大规模实施易地搬迁,为实现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兼论对西方福利国家理论的超越》(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福利制度同中国福利制度的异同,并概括西方福利制度演变的背景。(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福利制度。(6分)材料美国学者斯文·贝克特认为棉花资本主义是一个关于控制和剥削的故事,同样也是一个关于“自由和创造性”的故事。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棉花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