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册阶段性检测历史参考答案

2023-11-23 · 5页 · 36.8 K

灌南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8月份月考试题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DABBAABBC题号111213141516答案BCADDA1.【答案】D【解析】题干信息:西周时期黄河流域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流域风格的青铜器。这说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进一步推理可知,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推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周边文化向中原地区的传播,排除A项;只从“应国”一个国家无法得出“各诸侯国”都维护周礼的普遍性结论,排除B项;宗法制度崩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且青铜器一般是礼乐制度的象征,和宗法制度关系不大,排除C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牧牛的人。如《左传》中记载了有专门放牛的奴隶”,可知铁犁牛耕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因此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并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项;战国时期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农牧业还未发展出商品化趋势,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瓦解,劳作方式由集体劳作向个体农耕转变,排除C项。3.【答案】A【解析】“天下有道”的社会指社会秩序,“王道乐土”指王的社会秩序,“以道佐人主者”也可以理解为方法、规则,综合所述说明“道”即秩序、规则,故选A项;“天下有道”不能说明平等,奴隶社会本身就是不平等社会,排除B项;“天下有道”指秩序,而不是道德品质,排除C项;“天下有道”的社会强调社会的秩序和规则,并不能说明这秩序符合自然规则,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据材料“吾师(释迦牟尼、老子)之弟子”,而儒者布“乐其诞而自小”,可知儒者在中唐难以应对佛道的挑战,故选B项;宋明理学体现的是三教合一,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对三教合一的态度和政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出现人民群众对三教合一的态度,排除D项。5.【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隋朝存储了巨量的财富,但是并没有与民众分享,国富而民穷,是隋朝不得民心最终灭亡的原因,故选B项;隋朝仓储殷实,但不代表都是通过沉重的赋税剥削而来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隋朝仓储殷实,是国富的体现,没有体现隋朝统治者四处征伐,穷兵黩武,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隋朝仓储殷实,是国富的体现,但没有体现统治者的志向和才略,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据材料“书末附有《活字印书法》,系统记录木活字印刷的新成就”可知,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该书为王祯的《农书》,有《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故选A项;沈括《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排除B项;北宋平民毕昇创造了(泥)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排除C项;东晋葛洪(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排除D项。公众号:高中试卷君7.【答案】A【解析】据材料“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焉”,可知唐太宗认为武将和儒士对国家的影响各有利弊,需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决定,故选A项;唐太宗认为“轻甲胄而重诗书,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武将与文臣同等重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主要是唐太宗讨论文臣和武将的重要性,排除C项;唐太宗将文臣和武将同等看待,并未偏向文臣,排除D项。8.【答案】B【解析】租庸调制是按丁交纳定额赋税并服一定徭役的制度,是对农民人身的一种控制,而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说明其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B项;两税法简化了税收的种类和项目,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而非加重,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两税法对大商人纳税的规定,也并未提及两税法实施的结果,无法看出得出C项的结论,排除C项;据材料“每户按人丁资产多寡缴纳户税”可知,两税法并未将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其标志是清朝时期的摊丁入亩,排除D项。9.【答案】B【解析】“理一分殊”就是说天地间有一个理,而这个理又能在万事万物中得以体现,比如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即万物皆一理,故选B项;统一性是指矛盾对立双方有互相转化的趋势,“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说明理客观外在为万物,万物都是理的表现,排除A项;万物各有自身规律没有体现与“一理”的关系,排除C项;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宋代官府强调“毋舍本逐末”,说明当时存在舍本逐末的现象,这体现了农商之间的流动,苏辙所说“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体现了科举制发展背景下农工商与士之间的阶层流动,郑至道所强调“皆百姓之本业”从侧面反映百姓有存在不务本的现象,也体现了不同群体间的流动是存在的,故选C项;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极为发达的时期,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官府也减少了对商业活动的直接监管,这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重农抑商的政策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国古代史结束,没有瓦解,排除B项;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本身是一种身份地位不平等的体现,所以其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地区,有关于人口买卖、借贷、租佃、雇佣等文书信息,这说明当时商业活动比较规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新疆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商业文书对商业活动进行规范,并无“契约”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并无与其他时期的对比,无法得出“日趋严格”的结论,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材料讲宋初的边将手握重权,甚至可以掌握士兵的生杀大权,可知宋初武将有一定的政治空间,故选C项;宋太祖时期就立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崇文抑武并未施行”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宋初为了解决唐末五代的地方割据局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集权严重削弱”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并没表现武人干政,只是宋太祖的警告,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据题干中“辽南京(今北京)是契丹人担心被中原政权再次收复而设,它显示的是辽对其南界的固守”、“金中都则是女真人出于既顾及北方根本、又面向中原地区的战略而立,它表明了金朝将政治文化中心主动南移”、“元大都的崛起,则是蒙古人进而将其作为从西北到东南控制全国的政治枢纽的产物”等信息,可知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向中原地区靠拢,以有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文化等,表明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的不断进步,故选A项;题干述及的是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比较重视汉族所统治的地区,涉及的是政治方面,而不是经济层面,排除B项;题干述及该时期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比较重视汉族所统治的中原地区,与“边疆的开发”无关,排除C项;题干述及了辽政权的南京(今北京)、今政权的中都(今北京)、元政权的大都(今北京),并没有述及诸多政权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据材料“北宋使用地方行政体制分离制”“每一高层政区建立多个机构”可以看出北宋地方政区的机构较多,这说明北宋分化地方行政权力,故选D项;机构众多,官员数量也会增多,加大国家行政成本,排除A项;机构太多,职责划分过细,不利于提高决策效率,排除B项;地方行政体制分离制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项。15.【答案】D【解析】据材料“泰西质测(自然科学)颇精,可以为我所用”黄宗羲撰写的《授时历故》等多部科学著作,也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科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再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反传统的倾向,方以智、黄宗羲等思想家一方面批判理学空谈义理不务实,倡导经世致用,反映出经世致用与西学东渐相互影响,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肯定明清之际思想家学习西方科技的做法,而非指出其局限性,排除A项;当时认可和学习西方科技的主要是少数进步思想家或科学家,“普遍认可”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明清之际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潮流,但中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因此“全面融合”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6.【答案】A【解析】清代出口瓷器众多,“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广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排除B项;“在中国颇受欢迎”的说法范围扩大了,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1)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加快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7分)(2)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民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交通、教育等事业的现代化;对以后西南边疆的变革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奠定了一定基础;由未治理政策的设计存在缺陷,导致政令难以贯通以及国内战争、抗日战争的影响,导致国民政府治理西南的效果大打折扣。(7分)【解析】(1)据材料一“秦始皇开拓岭南,分置桂林、象、南海等郡”“汉军平定了南越国后......划分为九个郡”可知,秦汉在岭南地区设郡,加强了中央集权;秦汉将岭南地区纳入统治范围内,加强了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据材料一“‘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可知,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据材料一“多次迁刑徒和内地民众至岭南屯田”“汉将东越居民迁徙于江、淮地”可知,移民这一举措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劳动力和技术,加快了该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2)本问评价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展开,据材料二“西南各省上司凡能直接改县的地方,须直接设县管理”可知,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民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据材料“国民党提出在边地屯垦与移民实边”可知,这一措施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的现代化;据材料“云南先后修建了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滇黔公路等相继通车”可知,这一举措有利于西南地区交通的现代化;据材料“教育部要求......三省制定边疆教育三年计划”可知,这一举措有利于西南地区教育的现代化;鉴于以上措施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可以推知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治理,对以后西南边疆的变革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据材料二“1931年”这一时间信息可知,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治理发生在抗战时期,因此可知这一治理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奠定了一定基础;据材料二“这些机构在行动上各自为政,政令更难以贯通,加上其他因素,国民政府治理西南效果大打折扣”可知,由未治理政策的设计存在缺陷,导致政令难以贯通以及国内战争、抗日战争的影响,导致国民政府治理西南的效果大打折扣。18.【答案】(1)内容:取消杂役杂税,统一征收货币;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依据;分夏秋两季征税。(6分)(2)同:利于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危机);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税制变革呈现出一定发展趋势(税种简化;征收货币;以财产为主要依据;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任取两点得4分)异:唐代:未直接产生近代化经济因素;明代: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4分)【解析】(1)由材料一“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可得取消杂役杂税,统一征收货币;由材料一“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得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依据;由材料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可得分夏秋两季征税。(2)第一小问同,结合所学唐代和明代赋税制度变革的背景是当时面临着财政危和土地兼并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可得都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危机),利于缓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