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解析版)

2023-11-23 · 15页 · 330.4 K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卷老教材)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尚书》中称君主、诸侯、公卿大夫为君子;《诗经》中,除了具有德行的统治者称君子外,女性的丈夫也称为君子;而《论语》中,孔子称有德行的人都是君子。君子内涵的演变A.加速了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B.折射出西周礼乐制度走向瓦解C.适应了大变革的政治需求 D.体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变【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与诸侯间因血缘而生的自然之情日渐消失,爵禄之位成为诸侯失德而争利的主要诱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子对周代以来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怀疑。孔子淡化了君子概念中“位”的爵禄之意,转而寻求精神修养的内涵“德”。由此可见,先秦君子内涵的演变实际上折射出礼乐制度走向瓦解,B项正确;王权与族权的分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君子内涵的演变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变无关,排除D项;儒家的君子文化在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时期,无法适应社会政治需要,排除C项。2.汉武帝推行以察举制为主体的荐举取士制度,包括孝廉贤良以及异科。所谓孝廉,“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与孝廉相比,贤良更强调被举荐者在才能智力等方面的突出性或稀缺性。据此可推知,察举制在当时A.推动了豪强地主的崛起 B.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C.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察举制主要选拔孝廉、贤良之人,使统治者得到了品行优良、才智突出的各类人才,适应了国家统治的需要,D项正确;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豪强地主的崛起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察举制选拔人才的种类,看不出选拔人才的方式和程序,不能得出公平公正,排除B项;科举制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3.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的五凉统治者大都崇尚佛教,因而佛学繁荣;东晋政权为门阀世族秉持,因而玄学盛行;北朝诸少数民族政权为稳定社会而“推重儒家治道”。这一文化格局的形成A.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 B.孕育着新的文化活力C.根植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D.取决于统治者的喜好【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佛学繁荣......东晋政权......玄学盛行......北朝诸少数民族政权为稳定社会而‘推重儒家治道’。”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所尊崇的思想不一,有佛教思想、有玄学,也有儒家治国思想,表现的是此时期三教并行的文化格局,孕育着新的文化活力,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南北经济差距,排除A项;统治者的喜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根植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B项。4.唐律中规定,对官吏不依国家税法,“擅有所征敛”,要以“坐赃”或“枉法”论处。此外,对官吏在财政支出中的拖延行为也有“一日笞五十,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的惩处规定。这表明唐律A.旨在保护小农经济的良性发展 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C.杜绝了财政收支中的违法乱纪 D.重视对官员行为的规范治理【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擅有所征敛……对官吏在财政支出中的拖延行为”,可知官吏不依国家税法和在财政支出中的拖延行为,是并列的两层信息,都是对官员行为的规范,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官吏的管理,未提及小农经济,排除A项;重视官员的管理,不一定能提高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排除B项;“杜绝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5.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并规定对这些旱地作物“毋收其赋,田主毋责其租”。种麦之后“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出现了“竞种春稼极目不减准北”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胡汉民族隔阂消除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重农抑商政策强化【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宋颁布劝农种麦诏令,推广稻麦二熟制,提高了耕地利用率,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重农,并未涉及抑商,且宋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宽松,排除D项;“隔阂消除”表述过于绝对,当时仍然存在民族矛盾,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政府在南方推行种麦,无法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故选A项。6.顺治元年,清廷仿照明制设四译馆,负责少数民族和周边属国文书的翻译事宜;康熙四十七年,清廷又在北京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来为清政府培养通晓俄语的翻译人才;至雍正年间,负责培养拉丁文翻译人才的西洋馆正式成立。这些措施A.源于对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B.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C.体现天朝上国下的文化自守 D.反映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顺治元年,清廷仿照明制设四译馆,负责少数民族和周边属国文书的翻译事宜;康熙四十七年,清廷又在北京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来为清政府培养通晓俄语的翻译人才;至雍正年间,负责培养拉丁文翻译人才的西洋馆正式成立。”可知,清朝统治者,从设四译馆、内阁俄罗斯文馆,再到西洋馆,说明中国对外学习的程度不断深入,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B项正确;清政府设立四译馆、内阁俄罗斯文馆、西洋馆,其缘由是维护其封建统治,排除A项;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于乾隆时期,排除D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外学习,而非文化自守,排除C项。故选B项。7.《南京条约》签订后,纺织品进口税率平均由19.9%降至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降至5%以下。1845年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松太(江苏松江府与太仓州)布市,消减大半”。1892年由镇江进口洋纱达8.5万担。1895年南通、海门两地,每日可销洋纱20大包,已合1万纱锭的产量。上述材料表明A.不平等条约签订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B.进口纺织品价廉质优受到消费者喜爱C.中国经济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近代产业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融合【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纺织品进口税率平均由19.9%降至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降至5%以下……1895年南通、海门两地,每日可销洋纱20大包,已合1万纱锭的产量”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纺织品进口税率大大下降,大量洋纱倾销到中国,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原料掠夺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项正确;不平等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原料掠夺地,而非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非进口纺织品价廉质优受到消费者喜爱,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国近代产业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8.自19世纪下半叶起,通过铁路进行扩张成为列强对外政策中的重要一环,铁路也自然成为列强侵略中国边疆的战略工具。清廷对于这一现象十分关注,也逐渐萌生自筑铁路的念头,于19世纪90年代将大规模修筑铁路定为国策。这一国策的制定A.抵制了列强军事侵略 B.使得边疆得到充分开发C.有效缓解了边疆危机 D.是应对边疆危机新途径【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下半叶起,西方在中国修建铁路已成为西方侵略中国边疆的一种工具,而清廷自筑铁路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西方的侵略,应对边疆危机,D项正确;“抵制了”说法绝对,清政府的行为没有阻挡列强侵略,排除A项;“充分开发”说法绝对,清政府修筑铁路的国策有利于边疆的开发,排除B项;“有效缓解”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9.民国初期,女子初等教育初步确立。1912年至1916年四年间女学生人数增长缓慢,但在1918年至1919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1923年时更是比1919年增长了近一倍。促成这一时期女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扩大C.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材料“1912年至1916年四年间女学生人数增长缓慢”,“1918年至1919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1923年时更是比1919年增长了近一倍”等信息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成为女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民主共和思想是相对于君主专制、君主立宪的一种政治思想,与女学生人数增长无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扩大主要体现在救国道路的选择变化方面,不是女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国民革命兴起于1924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为必修课。1938年,钱穆将其讲义编为《国史大纲》一书。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具备一定国史知识才是合格的国民。据此可知,《国史大纲》的撰写旨在A.激发国人抗争精神 B.冲击旧史学观念C.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D.弥补通史的不足【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以及钱穆的主张“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可知,在国难当头之际,钱穆主张认识祖国历史,热爱祖国文化,以激励保种抗日之心,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新旧史学的比较,材料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钱穆为代表的史学家的史学主张,排除B项;虽然《国史大纲》的编撰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材料无法体现出《国史大纲》的撰写是为了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材料体现的是《国史大纲》的撰写旨在激发国人抗争精神,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此认识,材料主要体现《国史大纲》的撰写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1.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非常迅速,仅1905年一年内新增织布厂9家,稍后几年新办纱厂9家。面粉工业发展更迅速,1904—1905两年间上海、汉口就增设10家面粉厂。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A.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 B.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产生 D.改变了近代工业区域分布格局【答案】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是影响题、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非常迅速,促进了经济发展,扩大了财税来源,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A项正确;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主要是在一战(1914-1918年)期间,排除B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比如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提出“创立合众政府”,排除C项;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主要还是集中在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改变近代工业地域分布不平衡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2.196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推动下,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和加拿大小麦局签订了中加第一个长期小麦贸易协定,中国每年从加拿大进口小麦500万吨。1963年,双方又签订第二个长期协定。到1970年,中国共购买加拿大1800万吨小麦和130万吨大麦。此举A.有效解决中国严重的经济困难 B.开启了中西方经济贸易的全新渠道C.利于缓解中国面临的外交困境 D.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答案】C【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此举”以及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61年至1963年的中国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