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仿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三模拟(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本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新疾病的出现、全球化和犯罪性质的变化,生物威胁逐渐被视为对国际安全的一种挑战,生物安全成为国际议程中的重要课题与研究领域。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共同制定的生物安全定义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权威定义,它认为生物安全是分析和管理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健康以及环境所面临风险的一种战略和综合举措。生物安全包括食物安全、人畜共患病、动植物病虫害、生物技术及基因改造活生物体及其产品(例如转基因生物)的传入和释放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的传入和管理等。可见,生物安全作为一个包括农业可持续性、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概念,其最终目标是加强国家能力,保护人类健康、农业生产系统以及依赖于该系统的人和产业。众所周知,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已经触及生物安全的各主要领域,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每个领域都存在困境,这导致生物安全治理的很多历史问题迟迟未能解决。作为一种“边界对象”,生物安全类似一种媒介物,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实践场景,其边界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不确定性边界的属性使生物安全领域存在多种结构性内生困境,其中最为凸显的不确定性边界主要体现在生物科学知识的边界、生物安全治理的边界等方面。生物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边界表现为双重用途困境。双重用途困境是生物安全领域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困境,且长期存在,难以消除。一方面,生物科学知识是民用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病毒研究、流行病防控、疫苗开发等领域造福于民;另一方面,在无监管的情况下,生物科学知识也能用于生物武器制造、生物恐怖主义技术、违反生物伦理的技术等领域。科学知识层面的边界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极大地增加了国际社会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2002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研究人员将邮购的脱氧核糖核酸链条拼接在一起,制造出一种能使老鼠瘫痪和死亡的新病毒。研究人员说,制造这种病毒是为了发出警告:恐怖分子可以在不获取自然病毒的情况下制造生物武器。在某些情况下,出于善意的科学研究成果既可以用于正当目的,也可以用于有害目的,这就产生了被广泛称为“双重用途困境”的局面。生物安全治理的不确定性边界表现为全球生物安全协调治理与国家主权的困境。由于贸易和生物威胁的扩散性,生物安全治理的边界不仅仅局限于一国的内部,更重要的是需要各国之间的协调治理,这就形成了生物安全治理边界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全球范围内规范生物安全并协调各国自主的生物安全政策与更自由的国际贸易事项之间产生了一种潜在的紧张关系和结构性困境。世贸组织2009年通过《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简称SPS协议)对成员国贸易协定内的动植物保护做出补充规定。协议第5条建议,应使用相关国际机构制定的风险评估技术来确定与贸易相关的生物安全风险,并制定保护措施以减轻贸易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与此同时,该协议还要求,尽量减少因生物安全理由对贸易施加不必要的、武断的、科学上不合理的或变相的限制。但现实中,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生产、发展利益,特别是农业部门的生产和发展利益,通常会严格限制进口高生物风险或倾销性的农产品和食品。所以,贸易自由化与生物安全风险带来的贸易保护又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当下,全球生物安全形势总体上处于从相对温和向相对严峻转变的过渡期。在全球生物安全治理领域,不断凸显的各种生物安全危机正在挑战国际社会的协调机制。与此同时,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内生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的政治分裂和紧张局势。(摘编自贺刚、吴文成《不确定性边界: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内生困境》)材料二第三十八条从事高风险、中风险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应当由在我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法人组织进行,并依法取得批准或者进行备案。从事高风险、中风险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应当进行风险评估。第三十九条国家对涉及生物安全的重要设备和特殊生物因子实行追溯管理。购买或者引进列入管控清单的重要设备和特殊生物因子,应当进行登记,确保可追溯,并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个人不得购买或者持有列入管控清单的重要设备和特殊生物因子。第四十条从事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应当通过伦理审查,并在具备相应条件的医疗机构内进行;进行人体临床研究操作的,应当由符合相应条件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执行。第四十一条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对生物技术应用活动进行跟踪评估,发现存在生物安全风险的,应当及时采取有效补救和管控措施。(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1.(3分)下列对材料一中二、三两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WHO和FAO共同制定的生物安全定义目前使用较为广泛,这一权威定义认为生物安全是一种战略和综合举措。B.生物安全是一个整体概念,它的最终目标是保护人类健康,这决定了生物安全应涵盖食物安全等众多领域。C.生物安全治理方面还有许多历史问题悬而未决,这是因为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少困境。D.“边界”一词在文中指生物安全联系着的不同实践场景之间的界线,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是边界的两个属性。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科学知识的使用既可以造福于民,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增加了国际社会的生物安全风险。B.SPS协议在减轻生物安全风险,减少对贸易施加限制上有建议和要求,但从实际来看,还有一定的障碍。C.在我国,列入管控清单的重要设备和特殊生物因子,只能由在我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法人组织购买或持有。D.两则材料都关注生物安全,各有侧重,材料一聚焦于生物安全治理的内生困境,材料二为相关法律条文。3.(3分)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双重用途困境”的一项是( )A.1995年3月,日本奥姆真理教组织人员在东京地铁投放沙林毒气,最终造成13人死亡及5510余人受伤。B.美国在重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等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其转基因一代产品在世界上占据了很大份额。C.飞机草原产于美洲,现已入侵至非洲、亚洲等地,因生长繁殖快速,对当地农林牧等产业造成了极大破坏。D.目前微生物学的发展和生物制剂气溶胶技术的进步,使那些发展生物制剂的国家更容易将其“武器化”。4.(4分)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4分)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谈谈中国应如何做好生物安全治理工作。(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塬上王剑冰一高铁列车出郑州一路往西,不一会儿就把大平原甩在身后。那不断起伏的莽莽黄土,一个接一个的长长隧道,简直不让人有半点喘息,好像你到陕地,就是体验起伏与明暗来了。让人奇怪,造物主当时发了什么疯,把这么多土堆积在这里。这种堆积带有点随意性,无规无则、无深无浅又无边无际,使黄河南岸这一片地域或裂为一道道沟壑,或隆成一丘丘山塬。这样,我就想到了那个“陕”字。陕在河南的三门峡,古时称为陕州。陕,狭窄逼仄,险崛奇特。陕之地块,在黄河以南也只有两条狭路可通,而后相逢于函谷关再莽莽西去。这样的地方,如何不为兵家所争?著名的秦晋崤之战,即发生于崤山天险。从洛阳伸出的丝绸古道,马蹄踏踏、车辙深深,风在每一退车辙间拉着深秋的多弦琴。而就是这条古道,秦皇汉武东巡的车辇,骑着青牛的老子,付人孕白、杜甫们,无不在其上蹒跚过。更为神奇的是,就在这一片险峻无比的山峡之上,由于崤山千仞巉岩的挤压、黄河万里怒涛的冲撞,竟然硬生生挤托出三道平平展展的土塬:张汴塬、西张塬和东凡塬。那塬亦如靖山突兀高耸,同黄河一般浑黄色冷,却是不含任何杂石。虽然干旱少雨,可如何不是造物主送给人类的一块宝地?于是土塬上有了一种奇特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地坑院。所谓地坑院,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下挖一个六七米深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然后在土坑的四壁再凿出八到十二孔窑洞。从地面上看,很像一个下沉的四合院。这种向下挖坑、四壁凿洞,与大地融为一体的构建,可谓别具匠心,而且不费什么材料,还防震、防风、防火、防盗,冬暖夏凉,四季宜居。它的窑洞顶上平于地面,远远望去,一马平川,除了各种各样的树和蓬蓬棵子,再看不到什么,但是地平线以下,却潜伏着成千上万座农家院落。多少年里,先民们在山上过着封闭而满足的生活,才不管山下发生什么事情。可以想见,在古道山峡间不断重复呐喊厮杀时,在黄河波涛一次次淹没城郭与田园时,三道塬上的地坑院一直四平八稳地独安于天地一隅。“下院子,箍窑子,娶妻子,坐炕子。”这是流传于陕塬的民间小曲,也是无数庄稼汉的理想生活。黄土塬上的人们有了地坑院就有了安定的家,男人在土地上耕作刨食,女人在坑院里生儿育女、绣花纺织,逐渐形成了地坑院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直至我来的那天,三道塬仍有近百个村落,坑院上方冒着袅袅的炊烟。多少年来,外界对地坑院这种居住方式知道得并不多,以至听人说起,都会露出惊奇的神情,要找时间来走一走、看一看。而长居于此的人们也不知道,他们的所在,成了祖上的自豪和骄傲。作为中国六大传统建筑之首的生土建筑,地坑院已是人类居住发展史的实物见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活化石。偌大一个坑院,九孔窑的坑院,人们都走了。只留下我一个生命。我看见我自己,在这窑院里让孤单和恐惧发酵。我本不是塬上人,如果我是从塬上走出去又走回来的,我就不怕了。我对塬不熟悉,正因为我对它不熟悉,彼此间就显得陌生。于是恐惧产生。我必须尽快让这些消失,让亲切来到我们中间。我不停地走,用脚,用眼睛和呼吸说话。我开始体会到渐变的效果,我的嘴里开始哼出小曲,那实际上是发自内心。我的心已经温暖,温暖迅速向全身蔓延,就像抽血的右臂猛然松开橡皮筋。我的一部分血液,已经流向了这个山塬。我的眼睛累了,看了一天,一天都不曾停息,我想去睡觉,在那宽大的硬实的炕头上躺一躺,该是多么舒坦。窑洞上边是厚实的大地,像一层厚被子,盖在地坑院的上方。无限的厚、无限的重挤压下来。声音还在从四处传来、十分清晰。其实也没有什么声音,无非是些虫儿。再就是树上筛下来的风。在这远离喧嚣的乡间土塬,还能有什么声音?我对这个晚上的记忆是如此深刻,那种巨大的安静,让夜溶解得贴切而真实。城里总是寻求静,真的遇到静,却十分不适应。你看,这个时候又来了一声鸟鸣,什么鸟呢?莫非是猫头鹰?我的眼睛再一次睁开,又再一次合上。却仍然睡不着。那种静将你的觉打碎了,像一堆碎玻璃,一直拾掇不起来,你甚至忘记是怎么下到这个地坑中来的。哦,是经过了一个入地的拐弯的斜坡,再进入一个窑洞,把门关上,就把一切关在了外面。四合式的院子里只有一个方井向上,将一片天空收纳进来,同时收进来的。还有一束月光。月光游移,像谁挥着一把笤,扫着夜的尘。如果月没入云层,整个坑院就完全地黑透了,黑成整个的一团,如没有开挖之前的状态,瓷实、浑厚……什么时候听到了群鸟的鸣唱?叫不出名字的鸟儿未必是将身子挤在一起,却是把声音挤在了一起。你叫我嚷,即使是问话也等不得别人回,一个个只管自说自唱,这就构成了塬上无与伦比的鸟儿大会。而地坑院,还在塬下沉沉地入睡,一点都没有知觉,只有我这外乡人被搅醒。还睡不着,起身向上走去。在塬上,我有些恐慌,又有些激动,我真的成了第一个早起走出地坑院的人吗?我观察着每一处小风的角落,倾听着每一张叶片的声响。真的,我走出了好远,坑院上方,还是我一个人。(有删改)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陕”的解读,既点明其地理位置,又体现出黄河南岸狭窄逼仄、险崛奇特的特征,并由此回溯陕地悠远的历史。B.地坑院的建成与陕塬的地质构造有关,与大地融为一体的居住和生活方式、体现了先民们不问世事、保守落后的精神状态。C.作为外乡人,独自游走在广袤的塬上,作者既因为陌生而感到孤单和恐惧、又产生了走进坑
第三模拟(仿新高考II卷)-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原卷版)
2023-11-24
·
13页
·
31.5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