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2023-11-26 · 4页 · 463 K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上期期中试卷高三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同时也受到中国‘天坛’的构建的启发”有误,原文为“他们同时以中国‘天坛’的构建展示通往这一目标愿景的阶段性路径”,魏辅文团队只是借助“天坛”的构建展示实现新愿景目标的路径。故选D。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思想的核心”错误,原文为“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思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而不是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思想的核心。故选C。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人多力量大有时可以战胜大自然,但自然之力也能毁掉人为的事情,这一句讲述人和天的对抗、制衡,与“天人合一”相违背。A.制定防火的法令,戒止山泽林薮之处堆积枯草,对自然资源的出产,要按时封禁和开放;C.君子钓鱼而不用大网去捕鱼,不射归巢栖息的鸟;D.人是天地之心,天地万物与我原本是一体。以上三项符合天人合一思想。故选B。4.①材料一侧重报道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及表现出来的国际影响力和领导力;②材料二侧重写中国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并进一步提出2050年“天人合一”新愿景。5.①中国立法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样本。②中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展示了生态平衡的做法并提供援助。③中国崇拜大自然的古老民族创造了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农耕文明奇迹。④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为全球生态文明提供了思想智慧。⑤中国进一步提出了2050年“天人合一”的新愿景。(任意写出四点即可给满分)6.D(“是因为回忆用时久而疲惫,更是因为记忆中太多的片段难以让“我”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错。是因为痛苦的记忆让“我”不愿意、不忍心清晰地回忆。)7.C(“骄傲”“得意”不是反语)8.①对眼前场景与记忆中差别太大的震惊;②对制造战争惨象的日军极度憎恨;③对丧失家园、痛失家人的百姓充满同情;④因自己的藏书还在,内心稍感欣慰;⑤因自己不能上阵杀敌而自责。(写对一条给1分,写满五条给6分)9.①真实的场景重现。城市整体造成的破坏,个体生命的惨象都真实的还原出来。②典型的细节描写。如瓦砾旁的血迹、焦黑的尸体、房屋的空架子都形象具体的表现出来。③强烈的感情倾向性/直抒胸臆。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充溢于字里行间。(答出对比、排比的,表述合理也可给分。任意答对三条即可得满分。)10.BDH【解析】句意:自己做俘虏到吴国去服贱役,回国以后抛弃龟卜,彰明法度、亲近民众以报复吴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入宦于吴”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断开,“吴”后B处断开;“反国弃龟”中“反国”是时间状语,“弃龟”是动宾结构,后面D处断开;“明法亲民以报吴”中“以”表目的,连接“明法亲民”的做法和“报吴”的目的,中间不断开,“吴”后H处断开。11.D【解析】A.正确。B.正确。“偷幸”:苟且侥幸。句意:君主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就会抱有侥幸心理。“幸”:宠幸。句意:妇女没有被宠幸的。C.正确。“民望”:民众心生怨恨。句意: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心生怨恨。“民望”:众人的希望。“众望所归”:形容某人威望很高,受到大家敬仰和信赖。D.“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变”错误。前句“安”:安然未变。句意: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后句“安”:性情安和。句意:镇静不躁才能够性情安和。12.C【解析】C.“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错误。原文“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可见还有“恃外”这个原因。13.(1)有奖赏不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一个国家即使强大,也一定会危险。(“劝”,鼓励;“禁”,禁止;“虽”,即使。)1(2)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使他活了下来。(安:怎么;有故:有交情;游:交往;活:救活/使他活了下来。)14.不同:①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②老子则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我的观点:道法结合。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让治国理政有法可依。“道”为“法”的基础;“法”可维护“道”。(每点1分)【解析】由“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尽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基地,民非其民也”可知,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由“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可知,老子则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评析:老子主张的“无为”是顺应自然规律;韩非子主张要使用法律治理国家。最好的办法是二者结合,道法结合。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让治国理政有法可依。“道”为“法”的基础,“法”可维护“道”。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的先王尽力于亲近民众,从事于彰明法度。那法度彰明,忠臣就能自我勉励;刑罚必行,奸臣就停止作恶。忠臣自我勉励,奸臣停止作恶而国土得到拓展,君主因此尊贵,秦国就是这样的;群臣拉帮结伙,紧密勾结来破坏法治,谋私营利因而使国土削弱,君主卑下,崤山以东的六国就是这样的。混乱弱小的国家就衰亡,这是人事的常规;社会安定而强盛的国家就称霸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越王勾践依仗贵重的龟甲占卜来与吴国打仗而不能取胜,自己做俘虏到吴国去服贱役,回国以后抛弃龟卜,彰明法度、亲近民众以报复吴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所以依仗鬼神保佑的就会忽视法治,依仗别的诸侯国的就会危害自己的国家。曹国依仗齐国而不听从宋国,齐国进攻楚国的时候宋国便灭掉了曹国。邢国依仗吴国而不听从齐国,越国攻打吴国的时候齐国消灭了邢国。许国依仗楚国而不听从魏国,楚国进攻宋国的时候魏国便灭掉了许国。郑国依仗魏国而不听从韩国,魏国攻打楚国的时候韩国就消灭了郑国。现在韩国弱小而依仗大国,君主不重视法治而听从秦国、魏国,依仗齐国、楚国可以利用,而使韩国越来越衰亡。所以依仗别人不能拓广自己的疆土,但韩国看不到这一点。楚国为了进攻魏国而对许、鄢用兵,齐国进攻任、扈而侵夺魏地,但这些都不足以保存韩国,而韩国不明白这一点。这些都是不彰明法律禁令来治理自己的国家,依仗国外的势力而使自己的国家灭亡的例子。所以我说:认识到治理国家的法术,那么国家虽然小,可以富足;赏罚谨慎而诚信,民众虽然少,国家可以强盛。赏罚没有准则,国家虽广大,但军队弱小,那么土地可能会不属于自己,民众也会不属于自己。没有了土地和民众,尧、舜也不能统治天下,夏、商、周三个朝代也不能强盛。君主又错误地给予奖励,臣民又白白地取得赏赐。那些置国法于不顾而谈论先王明君功绩的人,君主却把国事委托给他,我所以说:这是指望古代君主那样的功绩,用古代君主给臣下的奖赏赏赐给今天的人;君主用这种形式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用这种形式白白地取得赏赐。君主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就会抱有侥幸心理,臣下白白地取得了奖赏,那么功劳就不显得尊贵。没有功劳的人受到奖赏,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心生怨恨,国家财力匮乏而民众埋怨,那么民众就不会为君主尽力了。所以使用奖赏错误就会失去民众,使用刑罚太滥民众就不再害怕。有奖赏不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一个国家即使强大,也一定会危险。所以说:一点小聪明不可以去谋划事情,只对私人效忠的人不能让他掌管法制。材料二: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爱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215.C“诗人在感慨自身遭遇的同时”错误。“文章憎命达”,意指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表达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抒发对其身世的同情。16.同:杜诗尾联和李诗第三、四句写作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牵挂关切和怀想之情。异:杜诗尾联写作诗,还表达了杜甫对李白遭遇的同情之情和不平之气;李诗第三、四句写作诗,还表达了李白对杜甫一丝不苟创作态度的敬佩之情。17.(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5)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18.D【解析】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是表示突出强调。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讽刺。D.表示突出强调。19.①他把权力划分为四种类型②并没有忽视对其变迁的考察③而是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解析】第一空,结合后文“即社会冲突中发生的横暴权力,社会合作中发生的同意权力,社会继替中发生的长老权力和社会急剧变迁中发生的时势权力”可知,此处是对后边四种权力的总结;结合前文“他还进一步剖析了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可知,此处是说他把权力划分为了四种类型,故可填“他把权力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二空,结合后文“他认为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体现在三个方面”可知,此处是说明费孝通对乡土变迁也有考察;结合前文“在分析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结构的稳定的同时”可得出此处可用“并没有忽视……”,故可填“并没有忽视对其变迁的考察”。第三空,结合前文“人们已经不是根据经验”中的“不是……”可知,此处应用关联词“而是”;结合后文“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可知,此处是说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计划社会生活,故可填“而是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20.①以身作则②全心全意③众志成城(万众一心、齐心协力)【解析】第一空,根据“身先士卒”可知,此处语境是指焦裕禄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给人做出榜样,应用“以身作则”。“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给人作出榜样。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全党要始终牢记投入全部精力,毫无保留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应用“全心全意”。“全心全意”,投入全部精力,毫无保留。第三空,根据“凝聚起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可知,此处语境是指大家齐心协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应用“众志成城”,或者“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大家齐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万众一心”,千万人一条心,后多用来形容广大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形容思想认识一致,为了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21.①句式整散结合,前两句“……时带头……”,结构一致,有整饬之美;后两句句式自由,前后相互结合,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焦裕禄治理兰考所付出的艰辛努力。②使用比喻的修辞,“金钥匙”写出焦裕禄走遍兰考寻找解决办法的决心和行动,增强了画面感。③使用数字,“470多天”“1000余平方公里”记录了焦裕禄的工作状态和成果,突出了他不懈工作的精神,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解析】句式整散结合,前两句“风沙最大时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时带头蹬洪水、看流势”,结构一致,有整饬之美;后两句“他以脚为尺”为短句,“在470多天丈量了兰考1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寻找解决重重困难的金钥匙”为长句,长短句结合,句式自由,前后相互结合,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焦裕禄治理兰考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寻找解决重重困难的金钥匙”使用比喻的修辞,把“寻找解决重重困难的办法”比作“金钥匙”,“金钥匙”写出焦裕禄走遍兰考寻找解决办法的决心和行动,增强了画面感。使用数字,焦裕禄在“470多天”里丈量了“10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