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1.西周金文中的“伯”作为称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下图是伯由“排行”到“爵称”的大致轨迹。这过程体现了()A.军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据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D.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由于西周时代是宗法制社会,故而伯、仲、叔、季的排行就有了明确的大小宗功能。伯作为许多采邑主的称呼不是偶然的,这是由西周家国一体的国家结构决定的,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分封的主要依据,排除A项;“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B项;西周初期分封诸侯不限于姬姓,还包括上古先王的后裔、对武王克商有功的异姓方国和功臣,排除D项。故选C项。2.商鞅认为:“凡用兵,胜有三等:若兵未起则错(施行)法,错法而俗成,而用具。此三者必行于境内,而后兵可出也。”其意在()A.强调法令制度的重要性B.倡导“尚武”的社会风气C.借助武力巩固专制统治D.阐释实现国家统一的法宝【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国(战国时期)。材料大意为:“凡是用兵作战,要准备好三方面的工作:军队还没有出征就要先施行法令制度,通过法令制度培养重视战争的风气,风气形成了,那么战争所需要的人财物都有了。如此这般,才能出兵打仗。”由此可见,商鞅这是在强调法令制度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法令制度重要性,并非强调“尚武”精神,排除B项;此时还未建立专制统治,排除C项;材料强调法令制度对战争的重要性,未涉及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第1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可得出当时通过设立驿站,保证政令传输信息的畅通,因此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D项正确;亭传邮驿不是交通机构,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是主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4.《史记·本纪》共十二篇,迄至秦朝分设了五帝、夏、殷、周、秦本纪以及秦始皇本纪共六篇。对于《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之置,后世有学者批评司马迁“自乱其例”,更多的则认为它体现了史家的“卓越见识”。司马迁的这一历史书写,重在()A.厘清王朝更替的世系B.凸显历史变局的大势C.阐述成王败寇的道理D.探寻秦亡汉兴的缘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本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司马迁在《秦本纪》之外又撰写《秦始皇本纪》,以《秦本纪》详载秦由僻居西方的小国,由于历代有作为君主的苦心经营,奠定了建立帝业的基础,又以《秦始皇本纪》记载中国统一局面的出现,深刻地总结秦朝结束分立局面的巨大功绩和不行仁义而骤亡的历史教训,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那段轰轰烈烈又惊心动魄的历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B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对于《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之置,重点不是理清王朝更替的的世系,排除A项;司马迁的《史记》改变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维定势,不以成败论英雄,敢于为失败者树碑立传,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汉兴缘由,排除D项。故选B项。5.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答案】C【解析】第2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详解】根据“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三国时期的刺史出现了领兵和专职民事的情况,这与刺史最初的监察职责不符,说明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刺史制度,不能说明地方监察制度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的说法不能体现,排除B项;刺史制度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吏治清明,排除D项。故选C项。6.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期高宗、武后时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期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玄宗时期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排除A;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故选D。7.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答案】A【解析】【分析】第3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详解】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8.下表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首领的部分施政措施。由此可见,在这些政权中()少数民族措施首领耶律阿保重用汉人,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参照汉文化改造契丹文机化。李元昊依照宋制设立百官,参照宋制定朝仪。完颜阿骨命人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创造女真文打字。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忽必烈度。A.统治者的汉文化素养深厚B.游牧文化已经走向没落C.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D.因俗而治成为普遍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据材料“重用汉人,制定法律……依照宋制设立百官……命人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可以看出此时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都在学习汉文化,学习汉制,来促进本民族的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出现了新的社会发展趋势,C项正确;仅从其措施中,无法得出统治者本人的汉文化素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的汉化特点,无法得出游牧文化已经走向没落,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学习汉文化,无法得出因俗而治成为普遍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9.下表为北宋和南宋时期政府纸币发行量情况(单位:万贯)。据此可以推断南宋时期()北宋日期1023年1072年1094年1098年1102年交子发行量125251281377777第4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190-1194南宋时期1128年1168年1234年1255-1258年年钱引发行量377400070001700026000会子发行量-200080002500064000A.纸币信誉存在崩溃危险B.财政收入有明显提高C.商品经济发生质的飞跃D.不具备现代货币意识【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宋交子发行量并不大,其价值也比较稳定;南宋时期不仅发行了两种纸币,且其发行量骤增,这远远超出商品流通的需求,纸币迅速走向贬值,因此可知政府发行纸币的信誉存在崩溃危险,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纸币发行量,与财政收入无关,排除B项;纸币发行量过大或过小与商品经济发生质的飞跃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商品经济发生质的飞跃简单来说是从物物交换发展成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排除C项;宋代纸币的发行及纸币防伪管理等措施表明,宋代具有一定的现代货币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10.宋仁宗年间曾发布诏令:“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抑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此诏令说明()A.“不抑兼并”下土地兼并严重B.商品经济发展使门第观念淡化C.佃农对地主依附关系的减弱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常产的税户,客户是无常产的侨居者,也称佃户。该诏令改变了过去地主对佃农离开的诸多限制,允许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这个改变说明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宋朝“不抑兼并”政策带来的土地兼并严重问题,排除第5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项;材料主旨是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未涉及门第观念淡化,排除B项;政府颁布诏令以协调地主与佃农关系,不能说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排除D项。故选C项。11.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体现的是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最终导致中书省被取消,这主要是因为制度导致权力失衡,B项正确;A项是影响因素,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同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君主专制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开始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12.据1801年张鉴等人所著的《雷塘庵主弟子记》记载,“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靛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据此可知()A.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B.引种美洲作物导致生态恶化C.农作物商品化趋势成为主流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荒地开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801年(中国)。由材料可知,外省游民进入浙江,种植玉米等作物,导致流民日聚,这些流民便是人地矛盾的结果,说明这时期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生态环境恶化,且材料中“靛青”并不属于美洲引进物种,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化,农作物商品化并不是当时的主流,排除C项;铁犁牛耕仍是当时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技术,并未实现技术突破,排除D项。故选A项。13.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利用儒家来巩固统治
精品解析: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11-27
·
20页
·
1.2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