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届河南省鹤壁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3-11-27 · 27页 · 1.2 M

202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醋酸菌、酵母菌、HIV和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醋酸菌和酵母菌都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C.HIV和T2噬菌体的可遗传变异类型与酵母菌存在差异D.四种生物在生命系统中均既属于个体层次也属于细胞层次【答案】C【解析】【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且遗传物质是DNA。【详解】A、HIV的遗传物质是RNA,醋酸菌、酵母菌和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均为DNA,A错误;B、醋酸菌属于好氧菌,只能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都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C、HIV和T2噬菌体属于病毒,其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只有基因突变,而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其可遗传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正确;D、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醋酸菌、酵母菌既属于个体层次也属于细胞层次,D错误。故选C。2.脂滴是细胞中储存脂质的重要结构。脂质首先在内质网磷脂双分子层之间合成并累积膨大,最终从内质网上分离形成脂滴。脂滴形成后,内质网定位蛋白DFCP1会定位在脂滴的表面,新生脂滴通过融合进一步变大,生成成熟脂滴。多种代谢性疾病,如肥胖、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往往都伴随着脂质贮存的异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包裹在脂滴表面的膜结构最可能具有两层磷脂分子B.脂滴膜中磷脂亲水的头部最可能朝向细胞质基质C.新生脂滴通过融合生成成熟脂滴的过程体现了膜的流动性D.脂滴可以积累和贮存脂肪、胆固醇等,使细胞免受高脂影响【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脂滴外侧由一层磷脂分子包裹。第1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详解】A、脂滴在内质网磷脂双分子层之间合成并累积膨大形成,裹在脂滴表面的膜结构最可能具有单层磷脂分子,A错误;B、磷脂亲水的头部朝向细胞质基质的水环境,亲脂的尾部朝向内部的脂质,B正确;C、新生脂滴通过融合生成成熟脂滴的过程中,包裹脂滴的膜融合体现了膜的流动性,C正确;D、脂滴可以积累和贮存脂肪、胆固醇等,使细胞免受高脂影响,防止疾病出现,D正确。故选A。3.实验小组向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均加入一定量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然后将三支试管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使其反应,试管中产物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三支试管中淀粉和淀粉酶的含量的大小关系是()A.淀粉含量:甲>乙=丙,淀粉酶含量:甲>乙>丙B.淀粉含量:甲>乙>丙,淀粉酶含量:甲>乙>丙C.淀粉含量:甲>乙=丙,淀粉酶含量:甲>乙=丙D.淀粉含量:甲>乙=丙,淀粉酶含量:甲=乙>丙【答案】A【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4、根据题干“向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均加入一定量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及“将三支试管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使其反应”可知,只要时间足够,每个试管中的淀粉都能完全分解。【详解】反应条件适宜时,底物淀粉能够完全参与反应,根据图中来看,甲试管最终产生的产物量最多,而乙、丙最终产生的产物量相同且都小于甲,可知,淀粉含量:甲>乙=丙。乙、丙在相同底物淀粉的条件下,其他反应条件一致,乙先反应完,说明乙淀粉酶含量多于丙,而甲在底物淀粉比乙多的条件下,甲乙同时反应完,说明甲的淀粉酶含量多于乙,因此淀粉酶含量:甲>乙>丙。第2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故选A。4.研究发现:将编码黑猩猩α-珠蛋白的基因与大肠杆菌编码某种蛋白质信号序列的DNA片段连接后,导入无细胞转录和翻译体系中,并加入从狗的组织中分离出的内质网,结果α-珠蛋白出现在内质网腔中,且信号序列被切除。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正常细胞合成抗体过程中,内质网通过囊泡将物质运到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包装B.无细胞转录和翻译体系可进行转录和翻译是因为体系中含DNA聚合酶及相关原料C.改造后的α-珠蛋白由信号序列引导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D.上述研究表明蛋白质信号序列可能没有物种特异性【答案】B【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正常细胞合成抗体过程中,内质网对合成的抗体进行初步的加工,通过囊泡将物质运到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包装,A正确;B、无细胞转录和翻译体系可进行转录和翻译是因为体系中含RNA、所需酶及相关原料,B错误;C、根据题目信息,改造后的α-珠蛋白由大肠杆菌编码的某种蛋白质信号序列引导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C正确;D、上述研究将大肠杆菌蛋白质信号序列DNA和黑猩猩α-珠蛋白的基因连接,成功引导蛋白质进入了狗的内质网,说明蛋白质信号序列可能没有物种特异性,D正确。故选B。5.糖酵解是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糖酵解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B.糖酵解过程需要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C.糖酵解过程产生的NADH均与氧气反应生成水D.牛成熟的红细胞仅依赖糖酵解途径供应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糖酵解过程即有氧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糖酵解是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生成NADH、丙酮酸和少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量用于合成ATP)的过程,该过程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详解】A、由分析可知,糖酵解过程产生少量能量,葡萄糖中的大多数能量仍保留在丙酮酸中,A错第3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误;B、糖酵解过程即有氧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相关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不能发生在线粒体基质,B错误;C、进行有氧呼吸时,糖酵解产生的NADH与氧气反应生成水;进行无氧呼吸时,糖酵解产生的NADH用于丙酮酸的还原,该过程不消耗氧气,C错误;D、牛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D正确。故选D。6.荔枝果实成熟季节,将新鲜的荔枝放入纸箱中密封保存,第3天将手伸进箱内取果时,会感觉到果实发热,存放时间长了,还可以闻到酒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纸箱密封会使果实发热,说明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更多的热能B.荔枝果实产生酒精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并且还伴随着CO2的释放C.纸箱密封性能越好,荔枝细胞呼吸中释放的CO2和吸收O2的比值越小D.对荔枝进行保鲜时,应将新鲜的荔枝置于低温、无氧且有一定湿度的环境中【答案】B【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细胞彻底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2.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条件下,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详解】A、纸箱密封会使果实发热,不能说明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更多的热能,因为有氧呼吸释放的热量更多,该事实只能说明密封条件下,细胞呼吸放出的热量不易散失出去,同时纸箱密封条件下果实不仅会进行有氧呼吸,也会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B、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据此可推测荔枝果实产生酒精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同时伴随着CO2的释放,B正确;C、纸箱密封性能越好,氧气含量越低,则无氧呼吸速率越高,荔枝细胞呼吸中释放的CO2和吸收O2的比值越大,C错误;D、对荔枝进行保鲜时,应将新鲜的荔枝置于零上低温、低氧且有一定湿度的环境中,这样不仅可以保第4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鲜,而且无氧呼吸速率和有氧呼吸速率均较低,消耗的有机物更少,D错误。故选B。7.如图表示某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₂吸收量和释放量情况,其中B、C两点分别表示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点对应的CO₂释放量可以表示植物在黑暗环境中细胞呼吸强度B.B点的含义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时所对应的光照强度C.C点的含义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的最小光照强度D.若该植物生存环境中的CO₂浓度下降,则B点会右移,C点会左移,D点会右上移【答案】D【解析】【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等。细胞内合成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绿色植物的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分析坐标曲线时,一看横、纵坐标意义,二看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的意义,三看曲线的变化趋势。【详解】A、A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为0,可以用来表示植物在黑暗环境中细胞呼吸强度,A正确;B、B点是光补偿点,它的含义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时所对应的光照强度,B正确;C、C点是光饱和点,它的含义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的最小光照强度,C正确;D、若该植物生存环境中的CO₂浓度下降,则补偿呼吸需要更大的光照强度,同时由于CO₂的限制,光合作用速率降低,所以B点会右移,C点会左移,D点会左下移,D错误。故选D。8.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细胞增殖方式通常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5页/共2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人类成熟红细胞在有丝分裂前期会出现纺锤体B.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过程中存在DNA复制C.通常选用蝗虫卵巢观察减数分裂过程的图像D.三种细胞增殖方式均具有细胞周期【答案】B【解析】【分析】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无丝分裂特点: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的变化;实例:蛙的红细胞的分裂。【详解】A、人类成熟红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无法完成有丝分裂,A错误;B、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丝的形成,没有染色质到染色体的变化,但是存在DNA复制,B正确;C、由于精子的数量远远多于卵细胞,且卵巢中无法观察到完整的减数分裂过程,所以通常选用蝗虫精巢观察减数分裂过程的图像,C错误;D、三种细胞增殖方式中只有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D错误。故选B。9.遗传规律和遗传物质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科学探究历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的发现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B.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DNA复制方式的发现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D.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2、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A、在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的假说时,生物学界还没有认识到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A错误;B、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没有证明呈线性排列,B错误;C、科学家用同位素标记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探究DNA分子的复制方式,C正确;第6页/共27页学科网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