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11-17 · 15页 · 108.9 K

成都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上期高2024届入学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第Ⅰ卷(选择题)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号、科目涂写在答题卷上。2.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并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人已经意识到祖先有灵,会关照子孙,因此托祖先转达对“帝”的请求,体现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人敬祖畏神,但不能得出“祖先的地位高于神”的结论,排除A项;“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2.西周时,各级领主封地的都城大小以国都为标准,都有固定的比例;自天子至卿大夫,其马匹、兵车及兵员数量都要与自身身份相匹配,卿大夫“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诸侯“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天子“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由此可知,当时()A.“家天下”局面初步形成 B.贵族政治秩序得以强化C.中央集权政体正式确立 D.宗法制向全国各地推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据材料,西周“各级领主”依据“各自身份”确定国都大小和军事力量,这体现了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由此可知当时贵族政治秩序得以强化,B项正确;“家天下”局面在夏朝已经形成,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中央集权政体尚未建立起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血缘亲疏与嫡庶对贵族继承关系的影响,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如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封郡释义释义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为君主管理地方A.扩大了统治区域 B.加强了中央集权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借鉴了西周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封”的金文释义是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体现了封疆割据;“郡”的金文释义是为君主管理地方,体现了中央集权。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郡县制对统治区域扩大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统一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郡县制的建立并不是借鉴西周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4.东汉尚书台由西汉武帝内朝少府尚书演变而来,其下属六曹机构设置如下表,表明()尚书台名称吏部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三公曹中都曹职掌选举、祭祀辞讼缮修功作、盐池园苑护驾及羌、胡朝贺岁尽对州郡考课水火盗贼人员以尚书为每曹主吏,下有待廊、令史等A.君主专制权力遭到削弱 B.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异化C.君相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六曹逐渐掌握决策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尚书台本是由汉武帝时的内朝演化而来,其性质是皇帝的内侍机构,随着时间的推进,尚书台逐渐侵夺了本属于外朝宰相的权力,才出现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六曹机构,这实际上是内朝的外朝化,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出现了异化,B项正确;尚书台削弱了三公(在东汉相当于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A项;尚书台是皇帝为加强自身权力、削弱相权而设置的,体现了君相间的矛盾,但题干信息看不出“日益激化”,排除C项;六曹主要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决策权力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D项。故选B项。5.魏晋时期,封爵是获得政治权势的重要途径,“公侯之子孙”能轻易获得上品。从下表出仕的统计中可以看出该时期()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父祖或本人无爵者(出仕)西晋81183东晋130108A.官员选拔的封闭性强化 B.普通的地方豪强出仕途径拓宽C.中正品评评议权力削弱 D.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得到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知西晋至东晋,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人数增多,父祖或本人无爵者(出仕)人数大大减少,且少于前者,说明九品中正制下,“公侯之子孙”能轻易获得上品并出仕,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工具,官员选拔的封闭性强化,A项正确;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人数增多,表明普通的地方豪强出仕途径变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正官权力问题,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减弱,排除D项。故选A项。6.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 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 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可知,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真正原因是尚书令职权过大,说明皇帝意在削弱尚书省的权力,B项正确;材未体现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的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只是表象,并不是题干的实质,排除C项;“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表述有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宋仁宗时,宰相杜衍对皇帝私自发下的“手诏”,一概不予放行,“每积至十数,则连封而面还之”,皇帝也拿他没办法,只好称赞他“助我多矣”。据此可知当时()A.中央集权有所强化 B.皇权受到相权制约C.分权原则得到贯彻 D.中枢决策权力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宋朝(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的“手诏”是未经一定程序的私人旨意,宰相才得以拒绝,这也说明当时的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的制约,B项正确;材料表述皇帝和宰相之间的关系,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古代皇权至上,材料中的相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君权有制约作用,但不能说明贯彻了分权原则,二者有本质区别,排除C项;中枢决策权力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未发生转移,排除D项。故选B项。8.在宋代,皇帝叫官家,丈夫叫官人,顾客叫客官,观众叫看官,几乎弄得无人不官。这种官本位(以官员身份为价值标准)社会文化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宋代()A.科举制的发展 B.儒学成为官方哲学C.官员数量众多 D.社会身份趋于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宋代,皇帝叫官家,丈夫叫官人,顾客叫客官,观众叫看官,几乎弄得无人不官。”及所学可知,宋代社会具有浓厚的官本位色彩,这主要是受到科举制的影响,A项正确;南宋以后儒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宋代官员数量众多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社会身份区域平等符合宋代史实,但无法说明官本位的盛行,排除D项。故选A项。9.中国历史上,大多以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作为行政区划的两大原则。从秦代开始,两大原则同时并用,但到了元明清时期,犬牙交错原则发展到极致,以致部分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相背离。这一变化说明()A.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B.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C.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动 D.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与“山川形便”相比,在地方上实行“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有利于避免地方凭借山川河流阻隔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版图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动,排除C项。故选D项。10.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威权在上,事皆亲决”。成祖时“奏章皆亲览,不假手他人”。宣宗时始有票拟之制,“凡有大事皆与群臣商议,面决可否”。宪宗以后“帝渐疏于政事”,于是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日益重要,并演变成制度。这反映了()A.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 B.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C.内阁大臣代行丞相职权 D.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丞相,重要政务都亲自处理决定,之后为了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出现了票拟、廷议、廷推等制度,无论是丞相的废除,还是票拟等制度的出现都是皇帝决策的产物,都是服从皇权需要,A项正确;丞相的废除和票拟等制度的出现加强而非制约了皇权,排除B项;内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大臣没有法定的决策权,无法代行丞相职权,排除C项;废除丞相后,军国大事的裁决完全取决于皇帝,同时皇帝在决策过程中或多或少仍然需要大臣的辅助,而后出现的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臣下对决策的影响,但没有根本上改变皇权专制、臣下辅助的决策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11.明代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官”,又称“言官”。“考选之例,优者授给事中,次者御史,又次者部曹用”。科道官是进士出身佼佼者,可以得到迅速的提拔,如果贪赃枉法,会受到比普通官员更为严厉的惩处。这样的制度设计说明()A.朝廷重视对官员的监察 B.朝廷内部腐败现象严重C.君主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D.优秀人才普遍得到重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根据材料“科道官是进士出身的佼佼者,可以得到迅速的提拔,如果贪赃枉法,会受到比普通官员更为严厉的惩处。”及所学可知,明代六科给事中属于监察制度的范畴,统治者重视对科道官的选拔,并且对科道官的管理要求更高,体现了明代统治者重视对官员的监察,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朝廷内部腐败现象严重,排除B项;“君主勤于政事善于纳谏”属于唐代统治者的重要人才的表现,排除C项;“优秀人才普遍得到重用”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12.有学者指出,尽管“军机处的设立无疑与雍正年间西北两路用兵密切相关”,但其“本质并不在军事,而在有‘承旨办理机务’之名的秘密政治”。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立()A.解决了西北军事危机 B.规范了行政机构运转C.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D.强化了皇权专制机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学者指出,军机处本质并不在军事,而在于它是协助皇帝处理机要事务的机构,强化了专制皇权,D项正确;材料提及军机处设立的背景与雍正年间西北两路用兵密切相关,但没有提到是否解决了西北军事危机,排除A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3.1840年8月递交到英国国会两院的请愿书表明:1839年9月至1840年5月之间,伦敦东印度协会,伦敦、格拉斯哥、里兹、利物浦、不来本及不列斯脱各地的商会都一致敦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这一材料的史料价值在于()A.证明英国政府极力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B.为揭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提供史实佐证C.表明民间力量在推动战争方面作用突出D.说明商业资产阶级为推动战争制造舆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前夕,很多英国商会都督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