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高考语文七省联考强化训练卷(三)(黑吉甘皖赣桂黔适用)(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平等的态度、民主的原则、公平的价值尺度、和谐的气氛是大观园诗社的显著特点,其中寄寓着作者曹雪芹对理想的社会结构模式的思考。先说平等的态度。林黛玉和史湘云在中秋夜凹晶馆联句中有“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之句,恰可以用来概括诗社成员在诗社活动和诗作评论上平等的态度。诗社中多次通过“拈阄”一类的形式来决定限韵和词调。如第三十七回初结海棠社咏白海棠时,迎春抽出一本诗集“随手一揭,这首竟是一首七言律”,即“递与众人看了,都该作七言律”。又让一个丫头随便说出一个字来决定韵部,那丫头正倚在门上,就说了一个“门”字。迎春又命这一丫头从韵部匣子这一韵部中随手拿出四块来,遂以“盆”“魂”“痕”“昏”四字和“门”字为韵脚。“拈阄”这一形式虽不科学,但却体现了“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为后边评诗的公正奠定了基础。次说民主的原则。在始结海棠社时,宝玉就率先提出:“这是一件正经大事,大家鼓舞起来,不要你谦我让的。各有主意自管说出来大家平章。”接着他又点名鼓励说:“宝姐姐也出个主意,林妹妹也说个话儿。”于是宝钗说:“你忙什么,人还不全呢。”议事要待“人全”,也是民主精神的体现。所以可以说是在诗社创建之初,就是充满民主气氛的。后来因林黛玉偶然作《桃花行》,大家“称赞不已”,于是大家议定改为“桃花社”,林黛玉就为社主。林黛玉此时虽被推为社主,但当次日拟题时她提议“大家就要桃花诗一百韵”时,宝钗却道“使不得,从来桃花诗最多,纵作了必落套,比不得你这一首古风,须得再拟”。可见即便有了“社主”,事情怎么办,还得大家说了才算,其民主风气之浓,亦可见一斑。再说公平的价值尺度。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价值尺度客观公正,是大观园诗社一大特色。初结海棠社时,宝玉即提议让“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的李纨“评阅优劣”,得到大家的赞同,这就首先从“人事”安排上决定了评诗的客观公正。咏白海棠的诗,众人都说黛玉的为上,可李纨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深厚,终让蘅稿”,得到探春的赞同,众人亦再无异议,足见公平之外,李纨确能作到客观公正,不讲情面。又如众人作《螃蟹咏》,大家虽推宝钗之作为绝唱,但又指出其“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足见评价既公正,又有分寸。这里没有勾心斗角,也没有“文人相轻”的传统恶习,有的是相互之间的衷心赞美和欣赏,这在诗社活动中处处可见。正因为大观园诗社具有平等的态度、民主的原则和公平的价值尺度,因而诗社自始至终都是人人心情舒畅,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摘编自杨安政、韦爱萍《红楼诗社——曹雪芹理想的社会模式》)材料二:大观园的六次诗社中有三次是用抓阄的方式决定诗词创作的内容、韵脚,第一次咏白海棠、第五次咏柳絮词、第六次中秋联句。看似无心随意,却透露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无力,只能随波逐流。最后一次中秋联句时,湘云就感慨,“偏又是十三元了”。一个“偏”字,一个“又”字提醒着读者这个“元”韵再次出现了。上一次写诗押“元”韵,是第一次咏白海棠。红楼诗社,始于“元”韵,而终于“元”韵,偶然随意之下,都是躲不过的轮回,逃不脱的悲惨命运,生命的轨迹不知不觉间画了一个圆,起点也是终点。“草蛇”蜿蜒曲折,“灰线”时隐时出,但却把开始与终点相连接。群芳们在白海棠诗中隐隐透露出的悲凉之气,在咏柳絮词中依然萦绕不散,悲剧意味更加浓郁。悲剧始终不可逃脱,兜兜转转,绕来绕去,最终都会走向开始早已设定好的结局。白海棠的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秋雨,“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菊花的傲霜高洁,却挡不住季节的轮回,“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梅花的红艳倔强,却挡不住命运的无常,“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桃花的娇柔鲜妍,却经不起风雨的摧残,“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的洁白轻盈,却经不住人世的生离死别,“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离开了红楼诗社,迎春是懦弱的,惜春是孤介的,探春是功利的,李纨是枯槁的,湘云是憨傻的,宝钗是无情的,黛玉是爱哭的。但是在诗社里她们都绽放出了满身光华,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生命色彩,不只有悲剧的阴翳与无奈。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所有的主题无一不透露着“美中不足,好事多磨”“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的宿命思想。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是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曹雪芹无奈地发现,即使自己已经意识到家族在一步步走向衰亡,自己也清晰地看到了社会的黑暗腐朽,也努力尝试了各种办法去改变去扭转,最后却发现只剩下了一声叹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座曾经庇护自己的大厦轰然倒塌。(摘编自侯莉《诗社在<红楼梦>中的三重哲学意味》)材料三: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芭蕉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摘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1.下列对大观园诗社活动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林黛玉因偶作《桃花行》而成为桃花社社主,但其“要桃花诗一百韵”的提议却遭到宝钗反对,可见诗社民主风气浓厚。B.众人都认为宝钗的《螃蟹咏》是绝唱,但李纨并不认同,她认为此作“讽刺世人太毒了些”,可见诗社价值尺度的客观公正。C.大观园的六次诗社中,诗社成员特意安排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写诗都押“元”韵,是为了告诉读者悲剧始终不可逃脱的道理。D.诗社是曹雪芹营造的理想国度,它有力地庇护着人物和作者,使之远离现实悲剧,实现精神自由,展示生命华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写到了结海棠社咏白海棠,但两者的目的不同,材料一为了突出诗社具有平等、民主、公平的特点,材料二为了突出诗句透露出的悲凉之气。B.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写到了用“抓阄”的方式决定诗词创作的内容或韵脚,材料一体现了平等思想,即资源平等、能力平等,材料二突出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无力。C.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写到了诗社与大观园的关系,材料一认为大观园中欢乐和谐的气氛得益于诗社另外的三大显著特点,材料二认为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诗社寄寓了曹雪芹深层次的思考,材料一认为诗社是曹雪芹对理想的社会模式的思考,材料二认为诗社体现了曹雪芹对黑暗社会的深思。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红楼诗社活动的主题以花卉植物为主,以第三十七回的海棠开篇,既而分别以菊花、梅花、桃花为题,最后以第七十回的柳絮收束,突显出了女子诗社的特点。B.由第四十九回的“割腥啖膻”引出了第五十回的“争联即景诗”,由大俗到大雅,最后由宝玉乞红梅及宝琴、李纹、邢岫烟的三首红梅诗收束,将活动推向新阶段。C.第三十七回迎春令丫鬟点了一支“梦甜香”,在第七十回填柳絮词时紫鹃也点燃了一支“梦甜香”,虽香名相同,但众人心境已大不相同,昭示一切如烟如梦散去无痕。D.第三十七回拟菊花题最有诗情的史湘云和林黛玉参与其中,第七十六回“社也散了,诗也不作了”时,唯有湘云与黛玉在凹晶馆联句,此两人见证了诗社的开启与结束。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艺术。(4分)5.材料二认为读者可以从红楼诗社中感受到人物悲剧的阴翳与无奈,同时也可以看到人物的光华与生命色彩,请结合材料三中探春或黛玉的别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探春——蕉下客黛玉——潇湘妃子【答案】1.A2.B3.C4.①论证结构及思路: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总论点,大观园诗社的特点寄寓了曹雪芹对理想社会结构模式的思考,后从平等的态度、民主的原则、公平的价值尺度入手分析,最后总结点明诗社的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诗社的和谐气氛,即诗社是曹雪芹的理想社会。②论证方法:材料一多采用举例论证,选取《红楼梦》中的典型例子,有理有据,加强论证的力度。③论证语言:准确连贯又鲜明生动。5.人物悲剧的阴翳与无奈:别号隐匿了人物的悲剧命运。如“蕉中鹿”常用以比喻世事真假错杂变幻无定,暗示了探春的幸福如梦幻泡影,最后孤身远嫁他乡(或:鹿的结局就是探春的结局,她就是那头被人追逐、被人打死的鹿,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她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以悲剧告终;黛玉戏谑说将探春做成鹿脯来吃,与其不能自主、任人宰割的悲剧命运恰有巧合);又如“潇湘妃子”暗示了黛玉以泪洗面、泪尽而亡的悲剧命运。人物的光华与生命色彩:二人在取别号时,引经据典(如“蕉下客”脱胎于“蕉叶覆鹿”的典故,“潇湘妃子”脱胎于“娥皇女英洒泪成斑”的典故),别致有趣,展示其博闻和文才。【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能力。B.“李纨并不认同”错误,根据原文“大家虽推宝钗之作为绝唱,但又指出其……”可知,李纨也认同宝钗的作品为绝唱,只不过还存在“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的问题。C.“诗社成员特意安排”有误,原文为“偶然随意之下”。D.“它有力地庇护着人物和作者,使之远离现实悲剧”错误。从材料二看,并非“有力地庇护”,并未能使之“远离现实悲剧”。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资源平等、能力平等”错误,应是“机会平等”。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论证诗社三重哲学意味中的“人生如梦”意味,材料提到“看似无心随意,却透露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无力,只能随波逐流”“偶然随意之下,都是躲不过的轮回,逃不脱的悲惨命运,生命的轨迹不知不觉间画了一个圆,起点也是终点”“最终都会走向开始早已设定好的结局”等等。A.强调诗社以花卉为主题进行创作,体现“物我合一”哲学意味;B.强调诗社融合了“大俗”与“大雅”,无法体现“人生如梦”;D.陈述湘云、黛玉参与诗社的事实,并未体现人生如梦的意味。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从论证结构及思路来看:材料一共有五段,第一段,由“平等的态度、民主的原则、公平的价值尺度、和谐的气氛是大观园诗社的显著特点,其中寄寓着作者曹雪芹对理想的社会结构模式的思考”可知,先提出总论点,大观园诗社的特点寄寓了曹雪芹对理想社会结构模式的思考;第二到四段,由“先说平等的态度”“次说民主的原则”“再说公平的价值尺度”可知,从平等的态度、民主的原则、公平的价值尺度入手分析;第五段,由“正因为大观园诗社具有平等的态度、民主的原则和公平的价值尺度,因而诗社自始至终都是人人心情舒畅,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可知,总结点明诗社的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诗社的和谐气氛,即诗社是曹雪芹的理想社会。据此分析可知,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论证方法来看:结合“林黛玉和史湘云在中秋夜凹晶馆联句中有‘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之句”“在始结海棠社时,宝玉就率先提出……”等分析可知,材料一多采用举例论证,选取《红楼梦》中的典型例子,有理有据,加强论证的力度。从论证语言来看:由“这里没有勾心斗角,也没有‘文人相轻’的传统恶习,有的是相互之间的衷心赞美和欣赏,这在诗社活动中处处可见”“事情怎么办,还得大家说了才算,其民主风气之浓,
第三模拟-冲刺2024年新高考语文七省联考强化训练卷(黑吉甘皖赣桂黔适用)解析版
2024-01-08
·
24页
·
735.6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