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首次进入新高考7省生物高考模拟试卷江西卷02(原卷版)

2024-01-08 · 12页 · 1.3 M

高考生物模拟试卷江西卷)生物试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蓝藻参与光合作用的叶绿体基质中含有DNA B.变形虫和T2噬菌体遗传物质的碱基种类不同C.乳酸菌呼吸作用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相关的酶 D.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2、植物若要正常生存,就需要将光合作用产生的蔗糖通过维管组织分配到非光合组织(如根)中去。在此之前,需要先将蔗糖逆浓度转运至叶脉专门的细胞中,此过程需借助质子—蔗糖共转运蛋白,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物质运输过程主要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B.质子泵的存在使细胞内外的H+浓度差得以维持C.质子—蔗糖共转运蛋白能转运蔗糖和H+,说明载体蛋白不具有特异性D.H+通过质子—蔗糖共转运蛋白进入细胞的过程属于易化扩散3、科学家将相关基因导入体细胞,使其成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将iPSC与心肌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细胞(Hybridcell)。一定条件下分别诱导iPSC和杂交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统计其分化率,结果如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向心肌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诱导多能干细胞和杂交细胞都具有分化能力C.诱导20d后iPSC和杂交细胞都不再分化D.临床使用前需评估两种细胞致癌的风险4、下图表示在适宜条件下且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及pH的关系,其中,曲线①②是酶甲的有关曲线,曲线③④是酶乙的有关曲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20℃、pH=8.5的条件下保存酶乙效果最佳B.甲、乙这两种酶都不可能存在于正常人的体内C.图①中,M浓度前后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不同D.将酶甲溶液的pH从8.5调到2,酶的活性将增强5、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遗传信息,但该基因表达受到抑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DNA甲基化水平升高,说明基因突变的频率增加B.DNA甲基化程度越高,基因的表达受到的抑制效果越明显C.DNA甲基化可在不改变基因碱基序列的前提下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D.基因型相同的同卵双生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6、大达夫尼岛遇到干旱时,岛上的浆果减少,生活在岛上的鸟只能更多地取食更大、更硬的坚果。下图为大达夫尼岛干旱发生前后中地雀种群喙的平均深度的变化曲线。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1975-1979年间每只中地雀干旱前后喙的大小基本无变化B.岛上的浆果减少导致中地雀产生喙深度变大的变异C.中地雀种群喙的平均深度变大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D.图示结果表明中地雀喙大小的进化是生物群体的进化7、河豚毒素作用于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专一性地与钠离子通道牢固结合,高效阻断钠离子内流,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用河豚毒素处理突触前神经元,一段时间后给予适宜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钠离子内流、神经递质释放所需的ATP均主要来自线粒体B.河豚毒素中毒后,可引起细胞间兴奋传递加快、肌肉痉挛C.河豚毒素中毒后,突触前膜钾离子外流过程可能不会被阻断D.实验结果为突触前神经元能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8、树突状细胞的CD80分子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CD28分子相互识别完成抗原呈递。与CD28分子相比,癌细胞膜上的PD一L1与树突状细胞的CD80分子结合的亲和力更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CD80分子与CD28分子相互识别可活化细胞毒性T细胞B.PD一L1竞争性抑制了树突状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信息传递C.癌症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低下或失调有关D.能与PD一L1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可以作为治疗癌症的药物9、下列左图为阿拉善大型荒漠区三种不同典型环境下的五趾跳鼠某年年龄组成(I龄为幼体、Ⅱ龄为成体、Ⅲ龄为老年体),右图为某种环境下五趾跳鼠年龄组成的季节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五趾跳鼠的年龄组成在禁牧区和轮牧区为稳定型,在开垦区为衰退型B.可先采用样方法选择调查样地,再采用标记重捕法估算五趾跳鼠数量C.五趾跳鼠年龄结构的季节变化与繁殖的开始时间、每年繁殖次数有关D.右图可能是五趾跳鼠在轮牧区年龄组成的季节变化,推测夏季是繁殖高峰期10、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在保护生态环境、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指导下,人们积极采取措施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并对已被破坏的生态进行恢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某湖泊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B.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是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C.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覆盖表土、植被恢复等措施有利于对废弃的矿区进行生态恢复11、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萝卜、卷心菜等新鲜蔬菜为材料制作泡菜,并对发酵过程中乳酸菌、酵母菌细胞数量和pH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与其他杂菌的竞争越来越强B.发酵中期酵母菌主要通过无氧呼吸获取能量C.统计菌落数量时,应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多个平板计数并求平均值D.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可能的原因是加入食盐过多,抑制了乳酸菌的发酵12、假设世界上最后一头野驴刚死亡,以下使它“复生”的方案中最可行的是()A.将野驴的每个基因逐个导入家驴的受精卵中,培育出新个体B.将野驴的体细胞与家驴的去核卵母细胞融合,经孕育培育出新个体C.将野驴的体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动物细胞培养培育出新个体D.将野驴的胚胎干细胞取出,通过胚胎移植等技术培育出新个体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多个项是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3、我国科学家模拟植物光合作用,设计了一条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人工路线,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过程模拟暗反应中CO2的固定,③、④过程模拟C3的还原B.步骤①需要催化剂,②、③、④既不需要催化剂也不需消耗能量C.该过程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本质都是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D.该体系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相等时,植物体内淀粉的积累量较低14、生长在光下的幼苗进行光形态建成;黑暗中幼苗生长会进行暗形态建成,呈现茎细而长,叶小而黄,某些双子叶植物顶端会呈钩状弯曲特征等(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顶端弯钩可保护幼苗的顶端分生组织,避免在破土时受到伤害B.暗形态建成可以看成是植物寻找光源的一种适应性反应C.幼苗破土受光照后,发育方向从暗形态建成向光形态建成转换D.通过比较暗形态建成与光形态建成可知光照促进下胚轴生长【15、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可使菌体破裂形成噬菌斑。T2噬菌体中,基因h+、h控制噬菌斑的透明程度,r+、r控制噬菌斑的大小。用基因组成为hr+和h+r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将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涂布到长满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上,培养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2噬菌体可在培养基中增殖形成菌落B.含有r基因病毒的侵染和繁殖能力强C.体外将hr+病毒和h+r病毒混合后,二者可发生基因重组D.在大肠杆菌内多数hr+病毒与h+r病毒发生了基因重组16、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编号实验名称实验叙述①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应在高倍镜下寻找分生区并观察染色体的形态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将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分别在设定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后再混合③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若带有少量的叶肉细胞仍可用于实验④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采用记名计算法和样方法统计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取平均值,推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7、小麦的叶绿体在白天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晚上可将淀粉降解。磷酸丙糖转运体(TPT)能将卡尔文循环中的磷酸丙糖不断运到叶绿体外,同时会将磷酸等量运回叶绿体。TPT的活性受光的调节,在适宜光照条件下活性最高。光合产物在叶肉细胞内转化成蔗糖后进入筛管,再转运至其它器官转化为淀粉储存或分解供能。相关过程如下图所示。(1)卡尔文循环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填具体部位),该过程还需要光反应提供的物质是__________;CO2固定生成C3的过程__________(填“消耗”或“不消耗”)能量。(2)利用专一抑制剂抑制小麦TPT使其失去运输能力,导致_______受阻,从而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同时导致光合作用整体速率__________。(3)在小麦灌浆期,籽粒的干重在晚上也可能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4)科研人员测定小麦旗叶在自然条件下的真正光合速率(用有机物表示),操作方法是:将小麦旗叶中间用刀片纵向切开,一半叶片用黑纸片遮光,另一半曝光,在自然条件下光照1h后,将叶片摘下用打孔器从两半叶片各打下3个1cm2的叶圆片迅速烘干称重,遮光组平均干重为M(g),曝光组平均干重为N(g)。通过上述方案测定小麦旗叶在自然条件下的真正光合速率=___________(g/h·cm2)。18、关于人应该喝多少水的建议无处不在。为揭示口渴解除的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如下实验。(1)饮水时,口咽部感受器产生的____________沿着_________到达脑内穹窿下器(SFO),关闭“口渴”信号。(2)研究人员对小鼠进行缺水处理后,分别一次性给予10mL清水和高渗盐水,记录SFO神经元活性,结果下如图1:图1结果说明,饮用清水能解除口渴,而摄入盐水只能短暂解除口渴。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3)为探究胃肠道能否感受摄入液体的渗透压,研究人员将不同浓度盐水直接注入小鼠的胃中,记录SFO神经元活性,结果如下图2:①图2结果显示,注入液体的渗透压与SFO神经元活性呈____________相关,表明____________。②为验证胃肠道渗透压信号对SFO神经元的抑制是解除口渴的必要条件,进行如下实验。请补充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选择所给定的字母序号并填写)。组别实验动物实验条件实验结果1缺水小鼠胃内不注清水Ⅰ2缺水小鼠胃内注清水Ⅱ3缺水小鼠Ⅲ无饮水行为4缺水小鼠Ⅳ有饮水行为Ⅰ__________,Ⅱ________,Ⅲ__________,Ⅳ_________。A.胃内不注清水B.胃内注清水C.激活SFO神经元D.胃内不注清水+抑制SFO神经元E.胃内注清水+激活SFO神经元F.胃内不注清水+激活SFO神经元G.有饮水行为H.无饮水行为(4)根据以上研究,解释人喝下咸汤或高糖饮料后“先解渴、再口渴”的现象____________。19、近年来非洲南部某国家公园内大型食肉动物的数量减少了90%以上,生活在密林地带的植食性动物薮羚开始冒险进入园内开阔的平原地区。为探究大型食肉动物的消失给薮羚的行为和植物生长带来的影响,科研人员展开了系列研究。(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划分,薮羚属于__________,研究过程中通常用__________法调查薮羚的种群密度。(2)研究者分别在密林和平原通过播放食肉动物叫声模拟捕食者存在,同时设立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随后利用GPS测定了实验前后48小时内薮羚与声源间的距离变化,结果如图1,说明食肉动物能够影响薮羚的分布,作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3)进一步分析薮羚的食物组成(图2),结果显示__________。(4)结合以上研究结果,阐明薮羚从密林迁移到平原的原因。(5)研究发现薮羚的迁入对平原的植物造成了严重影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请你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20、里昂化又称X染色体去活化,是指雌性哺乳动物的细胞中两条X染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