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首次进入新高考7省生物高考模拟试卷安徽卷02(解析版)

2024-01-08 · 22页 · 2.3 M

高考模拟试卷安徽卷)生物(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原生动物痢疾内变形虫无线粒体,能通过胞吐分泌蛋白酶,溶解人的肠壁组织通过胞吞将肠壁细胞消化,并引发阿米巴痢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痢疾内变形虫虽不含线粒体,但体内仍存在着双层膜的细胞结构B.“胞吐分泌蛋白酶”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C.“胞吐”、“蛋白酶溶解肠壁组织”、“胞吞”等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D.“胞吞将肠壁细胞消化”过程涉及到变形虫与肠壁细胞之间的相互识别【答案】C【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2、大分子、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胞吞或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需要消耗能量。【详解】A、痢疾内变形虫虽不含线粒体,但体内仍存在着核膜,核膜属于双层膜的细胞结构,A正确;B、“胞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B正确;C、“胞吐、胞吞”都需要消耗能量,痢疾内变形虫胞吐的蛋白酶溶解肠壁组织发生在肠道中,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胞吐、胞吞过程都涉及到信号识别过程,D正确。2.如图所示为小肠上皮细胞,其中SGLT1、GLUT2、Na+-K+泵都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小肠上皮细胞面向肠腔一侧的细胞膜突起形成微绒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葡萄糖依靠SGLT1蛋白进入细胞时,需要消耗能量B.细胞膜上的Na+-K+泵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C.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功能受损不会影响细胞膜上GLUT2的数量D.葡萄糖由GLUT2转入内环境和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相同【答案】C【分析】分析图解: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而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协助扩散。【详解】A、葡萄糖依靠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进入细胞时,需要细胞膜外有高浓度的Na⁺,该过程需要消耗Na⁺的化学势能,A正确;B、Na⁺−K⁺泵也是ATP水解酶,酶能降低某些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B正确;C、GLUT2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其合成过程与核糖体、线粒体有关,因此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功能受损会影响细胞膜上GLUT2的数量,C错误;D、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内环境是协助扩散,Na⁺由内环境顺浓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协助扩散方式,D正确。故选C。3.dATP是脱氧三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其结构式可简写成dA-P~P~P(该结构式中的dA表示脱氧腺苷)。下列关于dATP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dATP与ATP分子结构的主要区别是含氮碱基不同B.dATP彻底水解后可形成3种有机物C.ATP中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可为某些吸能反应供能D.动物细胞内生成ATP的场所主要是细胞质基质【答案】C【分析】1、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所以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2、dATP与ATP结构类似,从其结构简式可知,一分子dATP由三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详解】A、ATP与dATP分子结构的主要区别是五碳糖不同,前者含的是核糖,后者含的是脱氧核糖,A错误;B、dATP彻底水解后可形成脱氧核糖和腺嘌呤共2种有机物(产物磷酸不是有机物),B错误;C、若ATP中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可以释放比较多的能量,能为某些吸能反应供能,C正确;D、ATP合成发生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所以,动物细胞内生成ATP的场所主要在线粒体、细胞质基质,D错误。故选C。4.细胞的生命历程大都短暂,却对个体的生命有重要贡献。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植物体的不同细胞来自一群彼此相似的早期胚胎细胞B.细胞衰老机制的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可攻击DNA导致其突变C.酗酒使肝脏受损,导致肝脏细胞的代谢活动中断,这一过程受基因控制D.被新冠病毒感染的细胞被机体清除的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凋亡【答案】C【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2、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详解】A、植物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因此同一植物体的不同细胞来自一群彼此相似的早期胚胎细胞,A正确;B、细胞衰老机制的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可攻击蛋白质和DNA,使蛋白质结构被破坏,影响其功能,攻击DNA导致其突变,B正确;C、酗酒使肝脏受损,导致肝脏细胞的代谢活动中断,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不受基因控制,属于细胞坏死,C错误;D、被新冠病毒感染的细胞被机体清除的死亡过程受基因控制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故选C。5.研究发现,部分果蝇(2n=8)的卵原细胞进行不同于常规减数分裂的“逆反”减数分裂,“递反”减数分裂在减数分裂I发生着丝粒分裂和染色体平均分配,在减数分裂Ⅱ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如图1)。经大量的样本统计和比对发现,染色体分配到卵细胞中的比例不同(如图2)。下烈分析错误的是(    )        A.常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I过程B.“逆反”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Ⅱ过程C.“逆反”减数分裂I中,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与姐妹染色单体互换D.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发生在“逆反”减数分裂Ⅱ中【答案】C【分析】题图分析:常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逆反减数分裂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常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I末期,A正确;B、由图1可知,逆反减数分裂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Ⅱ过程,B正确;C、由图1可知,“逆反”减数分裂I中,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C错误;D、图1和图2中,“逆反”减数分裂Ⅱ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正确。故选C。6.肺炎链球菌的DNA分子呈双链环状。在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菌内并整合到R型菌的DNA分子上,使该R型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S型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肺炎链球菌的DNA分子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不同C.S型菌DNA片段的形成伴随着磷酸二酯键的断裂D.肺炎链球菌的DNA分子呈环状,不是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的【答案】C【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详解】A、肺炎链球菌的DNA分子呈双链环状,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B、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DNA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同,都是脱氧核苷酸,B错误;C、S型菌DNA原来是环状的,形成DNA片段,说明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C正确;D、肺炎链球菌的DNA复制仍为半保留复制,D错误。故选C。7.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B.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D.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答案】D【分析】1、DNA甲基化是指DNA序列上特定的碱基在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添加上甲基,虽然不改变DNA序列,但是导致相关基因转录沉默。2、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说明这个基因的表达产物与环境因素类似,也能改变蜜蜂的表型。【详解】A、据图可知,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因此甲基化并不影响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即甲基化不会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A正确;B、题中显示,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而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说明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B正确;C、DNA甲基化后与某种基因被敲除起到了相同的效果,据此可推测DNA甲基化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从而抑制了该基因的表达,进而起到了该基因被敲除的效果,C正确;D、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并未发生改变,只是由于甲基化抑制了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D。8.在栽培二倍体水稻(2N)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单体植株(2N-1),例如有一种单体植株就比正常植株缺少一条6号染色体,称为6号单体植株。现利用6号单体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杂交亲本实验结果6号单体(♀)×正常二倍体(♂)子代中单体占25%,正常二倍体占75%6号单体(♂)×正常二倍体(♀)子代中单体占4%,正常二倍体占96%A.分析可知,N-1型雄配子育性比雌配子低B.该6号单体植株是由花粉粒直接发育而来C.该单体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该单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其亲本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答案】B【分析】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称为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增添、易位、倒位,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性状的变异。【详解】A、由表格可知,6号单体做父本杂交产生的子代中单体所占比例明显低于6号单体做母本杂交产生的子代中单体所占比例,推测N-1型雄配子育性比雌配子低,A正确;B、由花粉粒直接发育而成的个体为单倍体,而不是单体,该6号单体植株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B错误;C、该单体中染色体数目少了一条,其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D、亲本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产生的配子少一条染色体,从而导致后代出现单体,D正确。故选B。9.兰花属植物存在品系A和品系B两种,两种植物在人工授粉条件下可以杂交,但在自然条件下未发现杂交种,其原因是品系A的唇瓣小,其传粉者是熊蜂工蜂,而品系B的唇瓣大,其传粉者是熊蜂蜂王,工蜂的体型比蜂王小很多。传粉者之间明显的体型差异使两种植物在自然状态下无法杂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兰花和其特殊的传粉者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B.兰花新品系的形成需经突变与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环节C.两种植物在人工授粉的条件下可以杂交,因此不存在生殖隔离D.两种植物之间传粉的差异从根本上来说与两者的基因库不同有关【答案】C【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