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模拟试卷(江西卷)生物试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蓝藻参与光合作用的叶绿体基质中含有DNA B.变形虫和T2噬菌体遗传物质的碱基种类不同C.乳酸菌呼吸作用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相关的酶 D.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答案】D【解析】【分析】蓝藻、乳酸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除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外,其余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详解】A、蓝藻是原核生物,无叶绿体,A错误;B、变形虫和T2噬菌体遗传物质均为DNA,碱基种类均为A、G、C、T,B错误;C、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C错误;D、酵母菌是真菌,其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D正确。故选D。2、植物若要正常生存,就需要将光合作用产生的蔗糖通过维管组织分配到非光合组织(如根)中去。在此之前,需要先将蔗糖逆浓度转运至叶脉专门的细胞中,此过程需借助质子—蔗糖共转运蛋白,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物质运输过程主要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B.质子泵的存在使细胞内外的H+浓度差得以维持C.质子—蔗糖共转运蛋白能转运蔗糖和H+,说明载体蛋白不具有特异性D.H+通过质子—蔗糖共转运蛋白进入细胞的过程属于易化扩散【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H+逆浓度梯度通过质子泵出细胞,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蔗糖分子通过质子-蔗糖共转运蛋白进入细胞,能量来源于膜两侧H+浓度差产生的势能,为主动运输。【详解】A、该运输过程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协助,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是细胞膜的功能特点,A正确;B、质子泵通过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运输质子,使膜内外的H+浓度差得以维持,B正确;C、质子-蔗糖共转运蛋白也是具有特异性的,能特异性地识别和转运H+和蔗糖,C错误;D、在质子-蔗糖共转运蛋白中,H+的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的,为易化扩散,不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C。3、科学家将相关基因导入体细胞,使其成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将iPSC与心肌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细胞(Hybridcell)。一定条件下分别诱导iPSC和杂交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统计其分化率,结果如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向心肌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诱导多能干细胞和杂交细胞都具有分化能力C.诱导20d后iPSC和杂交细胞都不再分化D.临床使用前需评估两种细胞致癌的风险【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2、细胞分化是指同一起源的细胞逐渐产生具有不同形态结构和功能特征细胞群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性表达,通过开启或关闭不同基因的表达,产生最终的特征蛋白。【详解】A、多能干细胞(iPSC)向心肌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不变,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从而使细胞的结构、功能、形态发生变化,A正确;B、结合图示iPSC和Hybridcells的分化率可知,诱导多能干细胞和杂交细胞都具有分化能力,且iPSC的分化率较高,B正确;C、诱导20d后iPSC和杂交细胞都具有较高的分化率,还可以再分化,C错误;D、iPSC是将相关基因导入体细胞而获得,杂交细胞是iPSC与心肌细胞的融合细胞,引入机体都具有一定的风险,临床使用前需评估两种细胞致癌的风险,D正确。故选C。4、下图表示在适宜条件下且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及pH的关系,其中,曲线①②是酶甲的有关曲线,曲线③④是酶乙的有关曲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20℃、pH=8.5的条件下保存酶乙效果最佳B.甲、乙这两种酶都不可能存在于正常人的体内C.图①中,M浓度前后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不同D.将酶甲溶液的pH从8.5调到2,酶的活性将增强【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曲线①②是酶甲的有关曲线,据图①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据图②可知,酶甲的最适pH是2。曲线③④是酶乙的有关曲线,据图③④可知,酶乙的最适pH是8.5,最适温度的20℃。【详解】A、低温、pH=8.5的条件下保存酶乙效果最佳,A错误;B、酶甲可能是胃蛋白酶,可能存在于正常人的体内,B错误;C、图①中,M浓度前后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不同,分别是反应物浓度、酶浓度(酶量),C正确;D、将酶甲溶液的pH从8.5调到2,酶的活性将不变,因为在pH为8.5时酶甲已经失活,D错误。故选C。5、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遗传信息,但该基因表达受到抑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DNA甲基化水平升高,说明基因突变的频率增加B.DNA甲基化程度越高,基因的表达受到的抑制效果越明显C.DNA甲基化可在不改变基因碱基序列的前提下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D.基因型相同的同卵双生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Leyc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Leyc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详解】A、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遗传信息,故DNA的甲基化水平升高,不能说明基因突变的频率增加,A错误;B、基因碱基序列的甲基化程度越高,RNA聚合酶越不容易与DNA结合,基因的表达受到的抑制效果越明显,B正确;C、DNA的甲基化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甲基化基因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蛋白质,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C正确;D、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生双胞胎中基因序列的甲基化程度可能不同,表现出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D正确。故选A。6、大达夫尼岛遇到干旱时,岛上的浆果减少,生活在岛上的鸟只能更多地取食更大、更硬的坚果。下图为大达夫尼岛干旱发生前后中地雀种群喙的平均深度的变化曲线。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1975-1979年间每只中地雀干旱前后喙的大小基本无变化B.岛上的浆果减少导致中地雀产生喙深度变大的变异C.中地雀种群喙的平均深度变大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D.图示结果表明中地雀喙大小的进化是生物群体的进化【答案】B【解析】【分析】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存斗争产生适者生存的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此题的关键是在于通过图形的信息来解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问题。【详解】AD、由于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故图示结果表明中地雀喙大小的进化是生物群体的进化,而1975-1979年间每只中地雀干旱前后喙的大小基本无变化,AD正确;B、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岛上的浆果减少只是选择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喙深度而非导致其发生变异,B错误;C、结合题意“岛上的浆果减少,生活在岛上的鸟只能更多地取食更大、更硬的坚果”可知,中地雀种群喙的平均深度变大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C正确。故选B。7、河豚毒素作用于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专一性地与钠离子通道牢固结合,高效阻断钠离子内流,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用河豚毒素处理突触前神经元,一段时间后给予适宜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钠离子内流、神经递质释放所需的ATP均主要来自线粒体B.河豚毒素中毒后,可引起细胞间兴奋传递加快、肌肉痉挛C.河豚毒素中毒后,突触前膜钾离子外流过程可能不会被阻断D.实验结果为突触前神经元能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化学物质。在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当一个神经元受到来自环境或其他神经元的信号刺激时,储存在突触前囊泡内的递质可向突触间隙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将递质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钠离子内流为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A错误;B、河豚毒素高效阻断钠离子内流,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因此河豚毒素中毒后,可引起细胞间兴奋传递减慢,B错误;C、河豚毒素专一性地与钠离子通道牢固结合,河豚毒素中毒后,突触前膜钾离子外流过程可能不会被阻断,C正确;D、实验结果为突触前神经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不能释放神经递质,因此突触后神经元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故选C。8、树突状细胞的CD80分子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CD28分子相互识别完成抗原呈递。与CD28分子相比,癌细胞膜上的PD一L1与树突状细胞的CD80分子结合的亲和力更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CD80分子与CD28分子相互识别可活化细胞毒性T细胞B.PD一L1竞争性抑制了树突状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信息传递C.癌症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低下或失调有关D.能与PD一L1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可以作为治疗癌症的药物【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树突状细胞的CD80分子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识别后,可完成抗原呈递。与CD28分子相比,癌细胞膜上的PD-L1与树突状细胞的CD80分子结合的亲和力更大,所以癌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结合后,可阻止抗原呈递。【详解】A、CD80分子与CD28分子相互识别后,细胞毒性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能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故CD80分子与CD28分子相互识别可活化细胞毒性T细胞,A正确;B、CD28分子相比,癌细胞膜上的PD一L1与树突状细胞的CD80分子结合的亲和力更大,故PD一L1比CD28分子的竞争性结合CD80分子的概率更大,从而竞争性抑制了树突状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信息传递,B正确;C、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因此癌症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有关,C错误;D、能与PD-L1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可与癌细胞膜上的PD-L1结合,从而抑制癌细胞膜上的PD-L1与树突状细胞的CD80分子结合,进而使癌细胞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所以能与PD-L1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可以作为治疗癌症的药物,D正确。故选C。9、下列左图为阿拉善大型荒漠区三种不同典型环境下的五趾跳鼠某年年龄组成(I龄为幼体、Ⅱ龄为成体、Ⅲ龄为老年体),右图为某种环境下五趾跳鼠年龄组成的季节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五趾跳鼠的年龄组成在禁牧区和轮牧区为稳定型,在开垦区为衰退型B.可先采用样方法选择调查样地,再采用标记重捕法估算五趾跳鼠数量C.五趾跳鼠年龄结构的季节变化与繁殖的开始时间、每年繁殖次数有关D.右图可能是五趾跳鼠在轮牧区年龄组成的季节变化,推测夏季是繁殖高峰期【答案】A【解析】【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2、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的方法。若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如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标记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常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详解】A、分析左图可知,禁牧区和轮牧区,生殖前期数量大于生殖后期,属于增长型,而在开垦区,几乎没有生殖前期,为衰退型,A错误;B、
2024年首次进入新高考7省生物高考模拟试卷江西卷02(解析版)
2024-01-08
·
23页
·
1.9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