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宜荆荆随恩高三1月联考语文评分细则1.D“利用小球上密密麻麻的微小的裂缝和凹点来吸附污染物”错误,应是利用微生物来过滤空气。2.B根据第五段表述“同居一室的不同人,彼此之间所分享的微生物要多于分开居住的人,而一对夫妇在微生物层面也更相似”可推知,应是“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拥有与其他成员相似的微生物组”。3.C“开窗通风”不属于微生物应用更大的图景。4.①家庭微生物组计划;②建筑物微生物组计划;③将无害微生物引入普通病房,助力患者康复;④促成科学家合作,预测生态系统微生物种类。(每点1分)5.合适。①科普作品传播知识,既要科学严谨,也要生动通俗。②开头的对话描写,借吉尔伯特和我开玩笑,传达了“我们会向周围释放自身携带的微生物”的观点,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结尾运用抒情笔调,热切展望了微生物应用的更大的图景,能感染读者,引发共鸣。(每点2分)6.A“这与鲁迅《故乡》中‘我’的思想变化极为相似”错误。本文中“我”童年时渴望早日长大、离开故乡到更广阔的世界,而成年后眷恋故乡,渴望尘归土地。《故乡》中“我”提到童年时对故乡的人和事是热爱的,没有渴望远离的想法,而成年后回到故乡感到物是人非,希望逃离故乡。7.D“这个理想的故乡在现实中或将消失”错误。“灯笼”在文中是比喻,将故乡比作一盏在黑暗中指路的明灯;根据上文“可我宁愿相信,这只蝉来自久违的故乡,它带着‘莫问故乡秋光好’的安慰探访故人”,可知“我”对人的精神回归故乡是乐观的,所谓“易碎”是提醒人们要珍惜故乡。8.①被蝉吸引,准备接纳;②因怕蝉鸣打搅邻居而收敛对它的热情;③听到蝉鸣又本能地想去帮助它;④蝉拒绝“我”的帮助而逃走,“我”内心产生巨大震撼而忧虑它的命运。(从准备接纳、收敛热情、想帮助、忧虑四个方面作答,每点1分)9.①文中描绘的主要物象是蝉,其作为微小的个体生命存在于大地之间,如微尘一般。(微尘的表层含义)②蝉虽然微小,但它不停地鸣叫冲锋,不顾一切地发声,为自己的命运拼搏,体现了作者对微小生命的思考。(微尘的深层含义)③童年时“我”和蝉身在故乡,后来“我”来到都市又遇到了蝉,作者通过蝉建构了个体与故乡的精神联系,表达了对自然故土的眷恋,符合“微尘大地”的主题。(微尘和大地构建的精神联系)(每点2分)10.BDG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答对一点1分)11.C“君既若见录”中的“见”,表示动作对象,相当于“我”。12.D观点一致有错。13.(1)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范增和项羽并肩侍奉义帝,君臣之职分还没有确定。(“方”,“在…时候”;“比肩”,可译为“平等”“共同”“并肩”;“分”,可译为“职分”“身份”。句意1分,共4分)(2)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屈居人下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报”,报仇;“下”,“屈居人下”或“谦逊地对待”;判断句式,句意1分,共4分)14.①材料一中作者认为项羽不知人善任,猜忌范增,刚愎自用;②材料二中作者认为项羽缺少能忍之节,随意显现自己的锋芒。(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译文〗材料一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宜荆荆随恩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答案(共3页)第1页{#{QQABYQCAggiIAABAAAhCAw2oCEMQkAEAAIoOwEAIMAAACQFABAA=}#}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因为什么事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范增和项羽并肩侍奉义帝,君臣之身份还没有确定,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虽然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材料二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按照一般人的常情有无法忍受的事情。普通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礼,狠狠摧折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归顺吴国,像臣子婢妾一样侍奉吴王,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屈居人下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宜荆荆随恩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答案(共3页)第2页{#{QQABYQCAggiIAABAAAhCAw2oCEMQkAEAAIoOwEAIMAAACQFABAA=}#}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成为张良的原因吧!15.A“表现出归家的急迫心情”错误,从尾联“同舍晨趋侍,胡为淹此留”,可以看出诗人是急切地想要回归朝廷为国效力。16.示例一:我认同第一种理解。这首诗首联就写诗人初冬冒雪也要从荆州出发回归朝廷的急切心情,(2分)颔联写怕巫山秋雨连绵会使自己难以出峡,描绘天子和同僚们上朝的场景,(2分)整首诗都意在抒发自己奔赴朝廷之急切,故最后一句应是“我为什么还要在此停留”之意。(2分)示例二:我认同第二种理解。诗人连冒雪骑马都不怕,又怎会怕巫山之雨?(2分)从诗歌创作背景来看,“安史之乱”伤及国体,给诗人带来了痛彻心扉的感受,“怕”字言浅意深,(2分)颈联又写在安史之乱刚结束不久天子就盛装上朝,群公也和往常一样,不吸取教训,诗人愁索满怀,不淹留此地又能怎么办呢?(2分)〖白话诗歌〗我本来应该踏着初雪,骑着马从荆州出发。但是害怕巫山连绵的阴雨,使我留在白帝看着萧索的秋天发愁。朝臣们佩戴着水苍玉,天子穿着由翠羽制作、有云彩纹饰的华服。同僚们早晨就到君主身边服侍,我为什么还要停留此地?17.(1)中原北望气如山少时棋柝曾联句(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其它诗句正确也可给分)18.A:这样的“联名”出圈(“联名”可答成“结合”等,“出圈”可答成“成功”等。)B:中国品牌持续深挖本土资源(或者“中国品牌持续深挖中国元素和需求”)(每句2分,共4分)19.①在“靠”的前面加“从”(成分残缺,缺少介词,从……到……,不能缺少“从”)④删去“目的”或者删去“为了”(“目的是为了”句式杂糅,改为“目的就是……”或者“就是为了……”)⑧删去“清洁用品、”或“、洗护用品”(清洁用品包含洗护用品,不可并列,应任删其一)(每处2分,只写序号不得分)20.C21.①宝钗知书达理(稳重平和,温柔体贴),劝宝玉理直而言正;②说话得体,自然亲切,不会强势生硬。(每一点1分,两点3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3分)22.“你”和“他”表面上分别指雪雁、紫鹃,实际上分别指宝玉、宝钗(2分)。使用双关修辞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地嗔怪了贾宝玉同样的事情听得进宝钗的意见而听不进她的意见;旁敲侧击,显得含蓄、得体(2分)。23.审题分析:①“禁”到“限”这一决策的转变,既体现了管理者对民意的顺应、尊重,也表现了管理者引导民意的智慧和决心。据此,考生可以联想类似的事件如城管执法由“驱”到“导”,更具温情来展开论述。②体现法律对传统习俗的尊重。燃放鞭炮更能顾及民众的心理需求,增添节日氛围。平衡利益冲突,在各种各样的冲突之间寻求平衡点。一个字的转变,使法律更具可行性。既能体现制定法律制度的初衷,又能缓和矛盾冲突。③这一改变引导我们对现实生活思考:我们处理事情不能一刀切,而应寻找平衡点来解决问题,如处理学生玩儿手机、看课外书等等生活现象。④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处理事情。一个字的改变,体现了任何事情都处于发展变化中,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制度,更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学生只要由材料谈及自己的看法即可,不要求必须写成时评文章。宜荆荆随恩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语文答案(共3页)第3页{#{QQABYQCAggiIAABAAAhCAw2oCEMQkAEAAIoOwEAIMAAACQFABAA=}#}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2024-01-28
·
3页
·
301.7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