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九省联考考后提升卷,黑龙江、吉林卷)-2024年1月“九省联考”地理真题完全解读与考后提升(解

2024-02-15 · 11页 · 1.9 M

2024年1月“九省联考”考后提升模拟卷(黑、吉卷)高三地理(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近日,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一项创新的农村养老项目在我国部分地区成功落地。该项目采用“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将养老服务资源与农村社区有机融合,为当地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和服务保障,吸引了进城老年人回村养老及城市老年人进村养老。养老院、医疗机构、文化娱乐设施等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实现了养老事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完成下面小题。1.据材料推测,乡村养老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政策支持 B.土地资源 C.经济发展 D.老龄化严重2.吸引城市老年人进村养老的原因最可能是(   )A.医疗服务完善 B.住房宽敞舒适 C.生态环境优美 D.语言沟通方便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有利于推动乡村养老产业发展的措施有(   )①引入专业机构和优秀人才②提供大量就业机会③加快完善交通通信设施④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水平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1.A2.C3.C【解析】1.根据材料“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一项创新的农村养老项目在我国部分地区成功落地”,说明我国乡村养老产业的发展应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A正确;乡村土地资源丰富且廉价,但不是乡村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经济的快速发展仍然存在城乡的经济差距,城市经济发达,基础设施更完善、医疗条件更好,更适合老年人养老;老龄化严重说明养老产业发展势在必得,但城市养老产业发展应更快,BCD错误。故选A。2.相较于城市,乡村生态环境、空气质量都更好,更适合养老,C正确,与城市相比,乡村在医疗、住房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排除AB。到陌生地方,一般语言沟通不便,D错误。故选C。3.引入专业机构和优秀人才,能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①正确;乡村养老产业的发展能促进养老院、医疗机构等建立,可以增加一定的就业岗位,但其不是措施,而是结果,②错误;城市老年人进村养老,更需要交通通信便利,应加快完善交通通信设施,③正确;基础教育水平对养老产业影响不大,排除④,故选C。【点睛】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我国某地某月5日—7日经历了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此次暴雪的形成与冷锋活动和暖平流(空气由相对高温区水平运动到相对低温区)关系密切。图示意此期间该地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风向标表示对应时刻对应高度的风向和风力;等值线表示对应时刻对应高度大气温度变化的大小,实线为正值,虚线为负值,单位为10~5·℃·s-¹)。完成下面小题。4.5日8时至7日2时,该地(   )A.400百帕处风力持续变大 B.700百帕处气温先增后减C.近地面一直受偏北风控制 D.高空有暖平流持续存在5.此时段,最大降雪量出现在(   )A.5日14时前后 B.5日20时前后 C.6日02时前后 D.6日14时前后【答案】4.D5.C【解析】4.5日8时至7日2时,根据该地400百帕处风向标的变化,可判断出风力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等值线表示对应时刻对应高度大气温度变化的大小,实线为正值,虚线为负值”可知,700百帕处等值线皆为正值,气温一直增加,B错误;近地面的风向需要根据1000百帕处进行判断,5日14时至6日14时受偏北风控制,6日20时至7日2时受偏西风控制,C错误;大约700百帕至300百帕高度范围内等值线皆为正值,气温一直增加,说明高空有暖平流持续存在,D正确。故选D。5.根据材料“此次暴雪的形成与冷锋活动和暖平流关系密切”可知,此次暴雪受到冷锋和暖平流共同影响。读图可知,6日02时前后,低空偏北风风力最强,冷气团势力强;锋面附近的高空增温剧烈,暖平流影响显著,因此降雪量最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冷锋过境时,会伴有偏北风加大,气压升高和温度降低等现象,有时会造成雨雪天气,夏季甚至会造成暴雨,一般情况下冷锋过境以后,当地将转受冷高压控制,天气变得晴朗。2023年10月17日,中印尼合作建设的雅万高铁(下图)正式开通运营,是东南亚第一条高速铁路,这标志着印尼迈入高铁时代。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雅万高铁全长142.3公里,列车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雅加达至万隆最快铁路旅行时间从3个多小时缩短至46分钟。下图为中国高铁行业产业链全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关于雅万高铁的建成开通积极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促进了印尼建材工业的发展B.带动印尼高铁沿线旅游业的发展C.帮助印尼实现高铁出海的目标D.吸引东南亚国家加快“一带一路”建设7.下列不属于我国高铁产业链中外结合好处的是(   )A.填补我国相关产业的空白 B.促进我国相关技术的进步C.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需求 D.利于我国高铁出海战略【答案】6.C7.A【解析】6.雅万高铁工程量巨大建设过程需要大量的建材,可以带动印尼建材工业的发展,A错误。缩短游客从沿海到万隆的时间,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B正确。雅万高铁并没有延伸到沿海,C错误。吸引东南亚国家加快“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展示了中国高效、高水平的建设能力,有利于吸引东南亚国家加快“一带一路”建设,D正确。根据题意,故选C。7.我国高铁产业已经发展了多年了,并不是空白,A错误。我国已经与多国合作出口了高铁项目,并基本参与了全部的建设施工环节,逐渐积累丰富的建设经验,相关技术逐渐进步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也有利于实现我国高铁走向世界的出海战略,BCD正确。根据题意,故选A。【点睛】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因素,技术因素—保障性因素,自然因素—限制性因素。洪泽湖属浅水湖,位于淮河中游和下游的结合部,湖底高程一般在10~11m之间,承泄淮河上、中游来水未沙。如图示意1983~2016年洪泽潮年际泥沙冲淤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1983-2016年洪泽湖泥沙冲淤年际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先淤积后冲刷 B.泥沙冲刷为主 C.先冲刷后淤积 D.泥沙淤积为主9.洪泽湖泥沙冲淤变化特征产生的影响有(   )A.淮河水质持续改善 B.洪泽湖调蓄洪水能力增强C.淮河洪水下泄不畅 D.洪泽湖溃堤风险不断减轻【答案】8.D9.C【解析】8.从图中可以看出,1983—2016年间,洪泽湖入湖泥沙量整体大于出湖泥沙量,故冲淤年际变化整体表现为以淤积为主,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9.由于洪泽湖整体以淤积为主,湖床不断抬高,对淮河的水体顶托作用不断增强,导致淮河流速减慢,水体净化能力下降,水质持续恶化,A错误;洪泽湖蓄水量下降,调蓄洪水能力也下降,B错误;洪泽湖泥沙淤积量不断增加,水位不断升高,逐渐形成悬湖,加剧了湖堤溃堤的发生,D错误;水体顶托作用增加,洪水期淮河洪水排洪受阻,下泄不畅,加剧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C正确。所以选C。【点睛】冲淤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河段上游来沙量等于本河段水流挟沙力,下泄的沙量与进入河段的沙量基本保持相等的现象。河床的冲淤是由于上游来沙量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力不平衡而引起。来沙量大于水流挟沙力,河床淤积;反之冲刷。由于流域来水来沙条件经常变化,河床处于不断冲淤的过程之中,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但是,就较长时间内的平均情况来说,河床形态经过调整有可能与流域的来水来沙条件相适应,河段趋于相对的冲淤平衡状态。2020年德国成为净电力出口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功不可没,其发电量占总发电量近半数,其中,光伏发电占9.7%,增长最快,以太阳能屋顶形式为主。目前,德国政府采取高额补贴和向民众征收可再生能源附加税等措施,将在未来几年内淘汰常规能源。下图示意2001~2019年德国光伏电力消费量及增长情况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推测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例最大的是(   )A.光伏发电 B.风力发电 C.生物质能发电 D.水力发电11.2001~2019年德国光伏电力消费量的变化说明(   )A.行业光伏装机容量增长放缓 B.可再生能源使电力成本升高C.电力用户支付费用持续升高 D.太阳能屋顶已处于饱和状态12.与德国“太阳能屋顶”形式比较,我国西部荒漠地区的太阳能电站(   )A.发电量大 B.环境影响大 C.输电成本高 D.发电时间长【答案】10.B11.A12.C【解析】10.据材料分析可知,德国北部沿海地区终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风能资源丰富,适宜发展风电且德国风电技术成熟,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中占比最高,B正确;光伏发电占9.7%,光伏发电占比较小,A错误;德国地势较平坦,不利于开发水电,D错误;生物质能发电主要利用秸秆和麦草为原料,而德国以工业为主,生物能发电比例应小于风能发电,C错误。故选B。11.在消费端,德国光伏电力消费量增速放缓,说明在生产端行业光伏装机容量增长也放缓,但太阳能屋顶尚未饱和,A正确,D错误;单从光伏电力消费量变化不能判断电力用户支付费用情况,C错误;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总体上低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B错误。故选A。12.我国西部荒漠地区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但因距东部消费市场较远,电力输送成本较高,C正确;发电量大小取决于光伏装机容量,A错误;西部荒漠区生物资源少,环境影响小,B错误;发电时长与日照时数有关,与光伏电站采取的形式无关,D错误。故选C。【点睛】光伏发电的最大特点就是需要充足的阳光。光照强度越高,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就越高。因此,光伏发电适合光照充足的地区,如西部地区、内蒙古、新疆等地。苔原带植被由灌木和苔藓地衣组成,多数品种为多年生常绿植物。苔原带植被的形成既受气温、水分等气候条件影响,还与地质历史、气候变迁等过程相关。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苔原植被常绿是为了(   )A.充分利用光照 B.减少水分蒸腾 C.减小大风影响 D.抵抗严寒天气14.下列山地可能分布苔原植被的是(   )A.喜马拉雅山 B.长白山 C.昆仑山 D.天山【答案】13.A14.B【分析】13.苔原植被多数品种为多年生常绿植物,常绿植物在冬季仍然枝叶繁茂,可以充分利用冬季太阳光照,A正确;常绿会增大水分蒸腾,B错误;减小大风影响、抵抗严寒天气不是苔原植被常绿的主要原因,C、D错误。所以选A。14.由题意可知,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第四纪冰期后,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地区退却,且苔原植被受气温和水分影响,长白山纬度高,气温低,可能分布有苔原植被,故B正确;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位于阿尔泰山—阴山一线以南,ACD错误。所以选B。【点睛】苔原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圈内许多岛屿。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这些环境条件,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的苔原带;土壤属于冰沼土;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中国不存在极地苔原,而在长白山(天池周围)和阿尔泰山西北部的高山带出现高山苔原,海拔分别在2100米和3000米以上。耦合度是对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有效度量。产业发展与能源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彼此耦合的交互体。辽宁省各地区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耦合情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