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九省联考考后提升卷,贵州)(全解全析)

2024-02-15 · 13页 · 131 K

2024年1月“九省联考”考后提升卷(贵州卷)高三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共48。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探明陶寺遗址的中期城址约280万平方米,呈典型的“回”字形,具备双城制结构,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手工业区、王陵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等,功能齐备。陶寺的观象台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这与《尚书·尧典》中尧“观象授时”的记载相符。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A.形成了发达的公共权力B.黄河流域文明处于领先的地位C.农耕文明呈现多元一体D.陶寺遗址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答案】D【解析】据材料“城址......功能齐备......观象台”可知,陶寺遗址的都城制度、礼制建筑制度、丧葬制度、礼乐制度、天文历法制度等表明陶寺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制度文明,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D项;发达的公共权力是随着国家产生而产生的,约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的陶寺遗址还处于新石器时代,当时国家尚未正式形成,形成了发达的公共权力的说法不符陶寺遗址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陶寺遗址的有关情况,并没有与中国境内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不能得出黄河流域文明处于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陶寺遗址,单一的文化遗产无法体现农耕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C项。2.汉代皇帝把自己当作民“父”,把百姓看作“子”民,以一家之长的身份,推行各种政策措施,同时强调百姓对“君父”要履行“忠孝”义务;朝廷在选拔官吏时,把“孝”作为重要的标准。这反映出汉代统治者A.借助伦理加强社会治理B.注重社会风气的整治C.依靠宗族稳固统治秩序D.重视官员的选拔管理【答案】A【解析】据材料“强调百姓对‘君父’要履行‘忠孝’义务”可知,汉代的皇帝把自己当作民“父”,把百姓看作“子”民,强调“忠孝”,同时把“孝”与选官用人相结合,通过伦理与政治的同构为汉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伦理支撑,故选A项;社会风气主要表现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统治者对百姓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统治者借助儒家伦理教化稳固统治秩序,而非宗族,排除C项;在官员选拔管理中以“孝”为标准,反映了统治者对儒家伦理教化的重视,真正强调的是统治者的统治策略,排除D项。3.唐代一些地主或官僚在外地购置产业,被称为“寄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多买田伊洛陆浑之间,凡十余处”。唐代法令有“如数处有庄园,亦每处税”的规定。这说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B.均田制得到有效维护C.藩镇割据现象愈演愈烈D.封建庄园具有封闭性【答案】A【解析】据材料“购置产业......‘如数处有庄园,亦每处税’”可知,唐代地主或官僚在外地购置产业,反映出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同时,政府修改赋税制度,规定按照占有土地的多少征税,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形势,故选A项;唐代一些地主或官僚在外地购置产业,反映土地兼并破坏均田制,均田制得到有效维护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藩镇割据是地方势力独立于中央,不受中央统治,而“寄庄”现象更多的是经济行为,没有展现出政权割据,排除C项;“寄庄”体现了唐代地主或官僚在地理位置上的流动选择,而封建庄园一般具有地理封闭性,两者矛盾,排除D项。4.曲宴是宋朝君臣深度交往的独特场所。太祖朝统军将领受曲宴款待的记载屡见史籍:淳化三年,宋太宗“赐近臣及直馆阁官饮”,随后才召三衙将帅为之设宴;自真宗以降,历朝曲宴都延续了太宗朝的特点且日趋突出。这反映了A.曲宴是当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B.宋朝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C.曲宴以笼络控制统军大将为目的D.宋朝治国方针逐渐发生转变【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宋太宗设曲宴先招待文官,后为武将设宴,自真宗后都延续太宗设宴特点,结合所学可知,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提高文官地位,压制武将,反映了宋朝治国方针的变化,故选D项;曲宴是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其特别之处就在于无事而宴,时间、地点不固定,而非专为政治生活而设,排除A项;曲宴参加的人员主要是宗室成员、外国使臣以及近密臣僚,是一种高档的休闲方式,排除B项;宋朝曲宴先款待文官后招待武将,可见宋朝皇帝对于文官的重视,对武将的压制,排除C项。5.明初,设通政司负责拆分、整理、通交各类奏章,使奏章不经各部门审阅,直达皇帝。但在明代中后期,重臣权宦对通政司封入内廷的密疏内容进行实质性处理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反映了A.中央权力机构间毫无制衡B.权臣宦官专权威胁皇权专制C.专制主义冲击了官僚体制D.中央集权制度弊端日渐显现【答案】C【解析】据材料“通政司……不经各部门审阅,直达皇帝”、“重臣权宦……实质性处理”可知,明初确立的奏章由通政司整理后直达皇帝的制度,在明代中后期遭到了破坏,这与明朝后期专制体制的变化特别是内阁和宦官专权有关,反映了专制体制冲击官僚机制运行,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央权力机构间存在着制衡机制,“毫无制衡”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专制主义冲击了官僚体制,权臣宦官专权本身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排除B项;材料内容属于君主专制层面的变化,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D项。6.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说:“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答案】C解析:问的是“包含着跃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洋务运动就其主观来说还是想要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创办了一系列的近代工业,客观上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使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A,B,D只是意义,而不是本质含义。7.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未出席巴黎和会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有学者对北洋政府和中国代表团的态度进行研究。以下理解合理的是相关史料24日,未署年月北洋政府曾发给代表团训令签约的电报6月8日《晨报》刊载上文电报并注明,“上月廿四(24)日国务院发出电报”6月26日北洋政府电令中国代表称,如不能保留山东,即拒绝签字学者推断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当时向巴黎发电需数日才能送到,26日发电为时已晚。北洋政府在最后时刻做出这一决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A.北洋政府坚决拒签和约B.《晨报》支持五四运动C.拒签促使学生运动爆发D.北洋政府推卸签约责任【答案】D【解析】据材料“6月28日”、“26日发电为时已晚……最后时刻……意义”可知,北洋政府在签约日期临近的时候才发出了拒绝签字的电报,28日根本无法送达巴黎,如若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自行决定签字,那北洋政府即可利用该电文推卸签约的责任,故选D项;据材料“北洋政府曾发给代表团训令签约的电报”可知,北洋政府态度并不坚决,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了《晨报》刊载了北洋政府关于签约的电报,并没有提及对五四运动的看法,不能得出“《晨报》支持五四运动”的结论,排除B项;学生运动爆发是拒签的原因之一,此项因果颠倒,排除C项。8.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重申,向社会主义过渡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些论断A.意在说明民主革命的艰巨性B.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C.吸取了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D.强调了发展新民主主义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向社会主义过渡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可知,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和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都强调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这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认清楚革命形势,且其强调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难性,表明其认为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侧面反映了其强调了发展新民主主义的必要性,故选D项;毛泽东强调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并非民主革命的艰巨性,且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排除A项;毛泽东强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并未将中国革命与其他地区革命进行对比,不强调其“特殊性”,排除B项;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后来被证明了在中国行不通,因此毛泽东的论述并未强调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该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9.图1是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的分布示意图。对此阶段工业建设的认识正确的是图1A.在东南沿海地区充分发展基础上延伸B.改变了50年代重点发展重工业的策略C.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D.开创西南西北地区现代工业发展的先河【答案】C【解析】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工业中心的分布示意图”可知,这一时期的工业中心主要分布在“攀枝花”“贵阳”“重庆”等西南地区和“西宁”、“酒泉”、“西安”等西北地区,据此可知,我国这一时期正在进行三线建设,即开展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地区,故选C项;20世纪60年代东南沿海地区并没有充分发展,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三线建设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并没有改变50年代重点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排除B项;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西南西北地区已经有了现代工业,“开创……先河”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0.据统计,“七五”时期(1986~1990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年均增长7.3%,集体所有制工业年均增长17.6%,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工业年均增长74%。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85年的97.7%下降到1990年的91.4%。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   )A.改革开放的有效推进 B.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C.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D.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七五”时期(1986~1990年),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年均增长率较高,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工业年均增长率明显更高,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这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国家对经济的计划调控有所放松,排除B项;C、D两项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11.在罗马帝国征服殖民地的过程中,大量行省城市兴起。到2世纪时,几乎每一个行省城市都有类似罗马的比较正规的市政组织、公认的法律、剧场、竞技场、圆形剧场、公共图书馆、辩论和演讲使用的讲堂等。这一现象A.有利于罗马公民法产生B.适应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C.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分裂D.体现了罗马文化的不断扩展【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罗马帝国在扩张过程中将城市建设复制到了其他被征服地区的城市,体现了罗马文化的扩展,故选D项;此时是罗马帝国时期,公民法产生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不属于民主政治,排除B项;罗马帝国的分裂是因为帝国疆域过于庞大,统治出现严重问题,所以最终分而治之,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12.百合花图案原是基督教的—种神学象征符号,后逐渐成为法国国王的专属纹章。13世纪中后期,法兰西王国内的王室领地或领有国王“特许状”的城市在其印章上加上了百合花图案。这反映了A.百合花成为法国的象征符号B.法兰西王权有一定程度加强C.等级君主制在法国已经形成D.世俗王权完全超越教会教权【答案】B【解析】据材料及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后期,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