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全国卷专用)(解析版)

2024-02-15 · 23页 · 56.3 K

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全国卷专用)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管东方还是西方,衡量艺术形象的最高美学准则都可以归结为传神。传神者,传形之神也。就是说,艺术形象要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应坚持形似与神似的统一。形似是神似的基础,脱离了形似就谈不到传形之神。这与所谓通过细节真实展现本质真实的意思是相同的。正如细节真实不等于对生活事实的摹写一样,形似的“似”也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齐白石语)。不论“太似”,还是“不似”,二者都脱离神的支配和制约,只能使艺术丧失真实。重视形似,并不是说让艺术家把重点放在形似上。艺术真实突出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批评过某些绘画作品“得其形似,则失其气韵”。得其形似,固然是必要的,然而“失其气韵”,便铸成大错。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注]中。”相对于神似的要求来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而要达到神似之“妙”,必须注重对“阿堵”的“传神写照”。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艺术真实。同形似一样,神似的实质也是“在似与不似之间”。清代艺术理论家沈宗骞提出的“传其神之正”的理论,就是在这方面很有见地的主张。所谓“传其神之正”,就是要求对“神”有更为本质的把握,要洞察事物内部更为基本的联系。那么,具体点说,怎样才算达到“传其神之正”的要求呢?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注意形象之“神”的独特性。歌德说:“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所谓“显出特征”,是说要显示出一件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显示出黑格尔说的“这一个”的内在的精神气质。鲁迅的阿Q、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等艺术典型,所以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都是以其鲜明的独特性,突出地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精神特点,达到了“传其神之正”的要求,而获得高度艺术真实的。第二,要注意形象之“神”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指艺术形象精神世界的整体联系。它是对生活真实中各种矛盾关系的整体反映。歌德说:“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就是说,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对形象内在精神气质的揭示,要从整体着眼,通盘考虑,不要只在局部上用力。电影文学剧本《在社会的档案里》对李丽芳形象的刻画,对她内心世界的开掘,就存在缺乏整体感的问题。有些地方,这一形象的刻画还是生动逼真的,能够正确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但通观全篇,李丽芳的精神性格前后判若两人,一个本来是美好的灵魂人为地扭曲了、堕落了,失去了整体感,失去了“神之正”,也失去了艺术的真实。第三,要注意形象之“神”的典型性。它与形象之“神”的整体性、独特性有密切联系。所谓典型性,就是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就是要注意形象的“神之正”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牟世金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形神问题》一文中指出:“人的神之正,是由其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的,只有把握住这种由人的生活环境决定的特点,才能准确地表现出人的真实的特点。”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就作者描写的范围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从促使人物行动的周围环境来看,从战斗的无产阶级已经奋斗了五十年光景的时代环境来看,艺术形象的精神面貌却不是典型的。这就不能不削弱形象之“神”的典型意义,难以达到“传其神之正”的要求。(摘编自孔智光《试论艺术真实》)[注]阿堵:眼睛。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神是世界范围衡量艺术形象的最高美学准则,阿Q、哈姆莱特等都是传神的形象。B.艺术真实与否,关键看其是否突出了神似,即是否体现了神韵、气韵,形似并不重要。C.形象之“神”的典型性,与独特性、整体性联系密切,典型性是独特性、整体性的基础。D.齐白石对“太似与不似”的论述,与歌德关于艺术独特性和整体性的观点有相通之处。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诠释“传神”的内涵,再从三个方面解析艺术形象如何达到“传其神之正”的要求,思路清晰,论证严密。B.文章第三段引张彦远的观点论证艺术真实突出的是神似而非形似的道理,引顾恺之的观点阐释何以达成神似之“妙”。C.文章第七段以剧本《在社会的档案里》中李丽芳形象的刻画为例,论证塑造艺术形象要注意形象之“神”的整体性。D.文章末段以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为例,论证形象之“神”的典型意义缺失,其根源在于未准确把握人的真实特点。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传形之神,就不能脱离形似;但是,形的“太似”与“不似”,都脱离了神的支配和制约,会导致艺术丧失真实。B.只要能洞察事物内部的基本联系,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就能使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达到“传其神之正”的效果。C.如果塑造艺术形象只是在某些局部上用力,而忽视其精神世界的整体联系,那么该艺术形象就难免失去艺术的真实。D.如果没有“未庄”社会这一典型环境,阿Q这个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依据,也难以“传神”。【答案】AD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B.“形似并不重要”错误。根据原文“形似是神似的基础,脱离了形似就谈不到传形之神”,可知形似也是重要的。C.“典型性是独特性、整体性的基础”错误。根据原文“它与形象之‘神’的整体性、独特性有密切联系”,并没有表明典型性是独特性、整体性的基础。D.“与歌德关于艺术独特性和整体性的观点有相通之处”与原文不符。根据“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对形象内在精神气质的揭示,要从整体着眼,通盘考虑,不要只在局部上用力”可知歌德强调的是整体。 齐白石“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的强调的是把握度的问题,齐白石和歌德论述的具体问题不同。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D.“其根源在于未准确把握人的真实特点”错误。根据原文所述,末段以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为例,是为了论证形象之“神”的典型意义的削弱,是因为虽然“描写的范围”“够典型”(即有典型环境),艺术形象的精神面貌却不是典型的。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存在强加条件关系以及偷换概念的错误。“只要……就……”是充分非必要条件关系,而原文所述的是充分且必要(充要)条件关系,“对‘神’有更为本质的把握”“洞察事物内部更为基本的联系”,这是“传其神之正”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一表述存在偷换概念、扩大外延的错误,应是“对‘神’有更为本质的把握”。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海滩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蟹,长着一只特大蟹螯,比小螯大5倍,看上去就像是在拉提琴,人称“提琴蟹”。蟹壳的颜色仿佛变色龙,一天要变几变。白天颜色变深,晚上颜色变浅,到黎明时又转深了。②稀奇的是提琴蟹颜色变得最深或最浅的时间,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的。每天比前一天大约晚50分钟,正像海水每天的涨落潮时辰要推迟50分钟一样。③提琴蟹的日常活动,也正是随着潮汐的涨落表现出一种“打游击”的节律。潮退时海滩露出水面,它变得异常活跃,到处找食吃,而在它感到潮水即将卷土重来的10分钟前,它就赶快去找个安全洞穴躲藏起来,以逃避海潮凶猛的袭击。我国沿海渔民形象地把它称呼为“招潮”,大螯一招,酣兮其来!④要是将提琴蟹关进黑屋子里,蟹壳颜色变得最深的时间,也仍然坚持每天推迟50分钟。可见它们一定是通过某种方式,得知原来生活的海滩上潮水涨落的情况。多年来,科学家们总是用“适应性”,即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来解释这类行为。然而究竟是什么自然力量或物质力量支配着适应性呢?是否至今还存在着人们所不知道的力,在控制着地球上生物的活动呢?⑤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引潮力造成的。事实上,海洋里的每种生物似乎都以某种方式对月光或者月球引力的变化做出反应。像蛤蜊、贻贝和牡蛎,也是根据潮涨潮落来觅食的,不过它们的生活方式同招潮蟹恰好相反:涨潮时张开贝壳捕捉食物,退潮时则把贝壳紧紧关闭起来。如果你把牡蛎拿到它们看不到也感觉不到海滩的陌生地方,就会发现它们每日活动和休息的时间规律,同月球的运动仍然是合拍的。⑥眼虫藻是一种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仅长1毫米的单细胞生命体,含有叶绿素,它们在潮差较大的英国亚芬河口的活动特点表现得特别明显;落潮时,眼虫藻从潮区的湿润沙土里钻出来,暴露于日光下,使叶绿素制造淀粉和糖,几小时后潮水返回,它便立即隐蔽到沙土里,以免被海浪冲走。一位海洋生物学家曾将眼虫藻带到实验室的水池里,它们照样每天两次潜沉到沙里,也每天两次从沙里钻出来寻求阳光。尽管它们没有脑筋和记忆,可是竟然晓得像在海边那样生活,好像它们身体里的每个部分都不会忘记潮汐的节奏。⑦更有趣的是,不少海洋生物的产卵期同月相、潮情密切相关。譬如北非的海胆仅在满月时才肯排卵。逢到夏天“花好月圆”,又有成群结队的大西洋萤火虫,聚集在百慕大群岛附近交尾。⑧就是植物也不例外,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宣称:每当月圆,也就是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较大时,马铃薯块茎淀粉的积聚速度也最快。于是人们产生了疑惑;那些生物怎么会预见到月相和潮汐的变化呢?有一部分科学家推测,这很可能是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对来自宇宙环境的某种外部信号,特别是月球的节律所做出的反应。既然太阳尤其是月球的引潮力对地球上不论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起作用,产生相应的海潮、陆潮、气潮甚至地磁潮,那么也就完全可能在生物体中产生相应的生物潮作用。何况构成生命体的绝大部分本来就是受引潮力影响最大的液体。⑨人体跟地球的表面也差不多,大约80%是液体,20%是固体,那么人的行为同月相圆缺有没有关系呢?美国迈阿密的精神病学家利伯,就一直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得出惊人结论:左右人情绪变化的主要是月球!月相的圆缺造成了人体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朔望时生物潮处于高峰,也使人的行为达到“最强状态”。他认为,人们的越轨行动往往同月球的运行周期有密切联系。这在嗜酒者、吸毒者、精神反复无常者以及有闯祸和犯罪倾向的人身上表现得格外突出。⑩利伯还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证明,月球以及其他天体,主要是影响人的激素、体液和兴奋神经的电解质的复杂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突然遭受到强大的引潮力以及周围地磁场的干扰,人体与外界间的平衡就会发生明显变化:人体不同部位的水分有的增多,有的降低;神经兴奋阈随之改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就加剧了。(摘编自郑石平《生物潮漫谈》)4.(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提琴蟹颜色变得最深或最浅的时间及其日常活动的活跃程度,总是遵循着特定的自然规律,即与潮水的涨落成反比。B.蛤蜊、贻贝和牡蛎等都根据海潮涨落来觅食,但它们的生活方式与招潮蟹相反,这是由它们的适应性不同决定的。C.因为眼虫藻身体里的各个组成部分能识记潮汐节奏,所以它即使处在实验室的水池里仍然可以像在海边那样生活。D.构成生命体的绝大部分是受引潮力影响最大的液体,因此月球的引潮力可能在生物体中产生类似海潮的生物潮作用。5.(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特点丰富多样:“一定”“正是”“事实上”等词语显示出准确性;“大约”“可能”等词语显示出严谨性;“酣兮其来”显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