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一监测【解析】地理试题解析

2024-03-02 · 8页 · 269.3 K

四川省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1级高三第一次统一监测地理试题参考答案与详细解析1.A某区域人口增长数量等于该区域某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与人口净迁移数量之和。由表中数据可以推知,甲地人口净迁出约33万,乙地人口净迁出约16.7万,丙地人口净迁出约24.04万,丁地人口净迁出约24.67万。故A选项正确。2.A从表中数据可知,甲地出生人口数量减去死亡人口数量,约等于15.6万人,说明其自然增长的人口数量为15.6万人,乙地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趋近于0,根据俄罗斯大城市人口规模实际可排除乙地。丙、丁两地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负值,故甲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故A选项正确。3.C从表中数据可知,四地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口外迁现象,导致其人口数量减少,而人口外迁的主体又是青壮年劳动力,从而导致了四地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青壮年人口减少,其就业压力会减轻,人口流失会导致城区住房价格下降和城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故C选项正确。4.C食用油有植物油和动物油之分,食用油中植物油占比最低的省区说明该省区动物油占比较高,最可能为畜牧业发达且占农业的比重较大、种植业规模较小的省区,排除黑龙江和四川。新疆和西藏都是我国畜牧业大省(区),但新疆棉花、葵花籽、亚麻等油料作物种植规模特别大,故其植物油占食用油的比值较西藏更高,西藏因海拔高,气候高寒,不适宜种植业的大规模发展,同时摄食动物油,能量更丰富,御寒能力更强。故C选项正确。5.B根据材料信息,我国传统八大食用植物油的原料中除茶籽油源自木本植物(乔木、灌木)外,其余都为草本植物。近年来,我国木本油料植物占植物食用油的比重上升,能够降低草本油料植物的比重,而木本植物为乔木、灌木,其可以在种植在丘陵或低山地区,从而降低油料经济作物占耕地的比重,这可能利于增加耕地中的粮食播种面积。材料中没有信息支撑木本油料植物较草本油料植物的出油率更高、品质更高。根据材料信息“世界最大的食用油消费国和油籽进口国”可知,我国需要大量进口油籽,因此我国提高木本油料榨油植物占植物食用油的比重,并不是为了增加出口量。故B选项正确。6.A全球变暖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根据全国609个气象站1971~2000年的日气象观测资料对我国气候进行重新区划,与先前区划方案相比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气候带、区的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一些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移动。第1页共8页{#{QQABIYSQggAoAAJAAAgCAwGYCAMQkAGACAoGxAAEIAABiQNABAA=}#}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系统思维要求学生把握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辨别主导因素与次要因素、相关因素与无关因素。图1显示,2010年代亚热带北界在邯郸、安阳一带向北凸出。邯郸、安阳一带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判断其西侧是黄土高原(太行山),冬季风越过山地下沉升温,冬半年气温较同纬度东西两侧高。该界线是日均温稳定≥10℃持续天数和一月0℃等温线,在冬半年,若受海陆位置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该处温度低于东侧,亚热带北界不会向北凸出,C、D错;若受纬度位置影响,亚热带北界应和纬线平行,B错。故A选项正确。7.D地理过程是以时间为线索,地理事物发生的动态演变过程,着眼于地理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认识地理过程需要培养过程性思维,理解要素变化之间的关联性。本题采用中国科学院和中央气象局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作为指标,参考1月0℃等温线为辅助指标划分的亚热带北界,与中学教材的亚热带北界略有区别。故本题强调“按该划分指标”判断。秦岭、大巴山海拔高,全球变暖使亚热带界线略有上升,低海拔区域小部分演变为亚热带,A、B错;汉水谷地位于秦岭以南,过去本属于亚热带,C错。由于全球变暖,亚热带北界从秦岭北移,会使渭河平原变为亚热带的“飞地”,D选项正确。8.C厘清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地理规律和原理,预测未来变化,指导人类生产实践,凸显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随着气候变化日益加剧,黄淮海平原传统的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使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10年缩短2.2天。冬小麦返青期、开花期和成熟期表现为提前的趋势。根据图示区域亚热带北界北移,推测是全球变暖所致。而全球变暖会使华北平原的越冬作物冬小麦生育期缩短,即播种期推迟,成熟期提前。C选项正确。9.B时间和空间要素是影响地理事象形成、发展与演变的主要因素。空间因素影响地理事象的发展方向与速度,时间要素对地理事象的形成与发展形成累积效应,当累积的量超过一定阈值,可能会使地理事象发生变化,进而形成新的地理事象。居延海湖泊沉积岩芯2600年来碳酸盐含量和磁化率等因素的变化,反映了以气候为主导的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强度,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居延海流域气候~湖泊水位、面积~盐度为主线的演化过程。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内陆湖泊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居延海2600年沉积记录,反映了该流域以气候为主的环境变化,并留下人类活动的信息,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据图2可知,岩芯深度154~142㎝(距今2610~2500年)碳酸盐含量低,推测湖泊盐度低,说明该时期气候湿润,有大量河水注入湖泊,使湖泊面积扩大,湖心与入湖口距离增大,河流带来的物质在湖心的沉积颗粒细小。故A、C、D错误,B选项正确。第2页共8页{#{QQABIYSQggAoAAJAAAgCAwGYCAMQkAGACAoGxAAEIAABiQNABAA=}#}10.B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的变化对环境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并直接被湖泊沉积物所记录。西汉时期开始在居延海地区大规模进行戍边屯垦,农业生产活动引起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加速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进入湖泊沉积的细颗粒物质迅速增加。读图可知,岩芯深度98~74㎝(距今2090~1920年)磁化率出现一个极其显著的峰值,说明来自入湖河流或风力搬运的物质增多。引水灌溉、植树造林和逐水草居均不会使入湖泥沙或沙粒显著增多,A、C、D错误。B选项正确。11.D居延海岩芯成分的变化是自然和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观察图2可发现,岩芯深度6~0㎝处(近100多年来)碳酸盐含量升高,磁化率下降,可推测有两个原因:一是湖泊面积缩小,二是入湖沉积物减少。湖泊缩小的原因是气候暖干,降水少,蒸发旺盛,入湖水量减小。加之人类活动强度增大,使入湖水量急剧减少甚至断流,河流定向输入湖泊的沉积物减少,磁化率升高。D选项正确。36.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做出了决策部署,生态环境保护要以高水平保护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近年来,我国在能源领域、农牧业发展中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内蒙古是我国煤炭产量大省,能源以煤电为主,煤炭在利用过程中碳排放较多,易加剧气候变暖,这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大方向不符合。内蒙古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区,有大面积的牧场。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都深居内陆,晴天多,且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太阳能丰富,适宜布局光伏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内蒙古因地制宜,将畜牧业和光伏产业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试题以内蒙古“牧光互补”的发展模式为切入点,设计了相关材料和问题,重点考查从图文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旨在培养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涉及产业区位选择、太阳辐射、人地关系等高中地理必备知识。命制该试题意在向考生传递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增强考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落实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1)本题以“基础性”为考查导向,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描述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能力。读图可知,内蒙古“牧光互补”非常适宜区在其开发适宜区中分布面积最广,且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中部及南部地区。归纳出相关答案要点为:分布面积最广;集中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和南部地区。(2)本题以“综合性”为考查导向,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必备知识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重点测评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和综合思维素养。读图可知,呼伦贝尔市“牧光互补”较不适宜区位于内蒙古东北部,该区域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同时离太平洋较近,受海洋水汽影响较大,是内蒙古降水最多的区域,阴雨天多,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第3页共8页{#{QQABIYSQggAoAAJAAAgCAwGYCAMQkAGACAoGxAAEIAABiQNABAA=}#}的削弱作用较强,导致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弱,故从资源角度而言,该区域较不适宜发“牧光互补”模式。结合材料信息“内蒙古人口东西少、中部多”,说明该区域人烟稀少,对电力资源的需求较少;同时该区域还离内蒙古人口稠密区较远,输电距离较远、成本较高、损耗较大,经济效益也不佳。该区域地处内蒙古偏远地区,经济较落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不利于大型光伏电站的建设,同时电网等配套设施不足,电力外送能力较弱。归纳出相关答案要点为:纬度高,离海近,降水较多,云层对太阳辐射阻挡作用较强,太阳辐射较弱;位置偏远,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较落后,不利于光伏电站建设和电力输送;人烟稀少,电力需求少;距离人口稠密区较远,输电成本高。(3)本题以“创新性”为考查导向,重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和人地协调观素养。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部分牧区因过度放牧、超载放牧等原因导致了草原退化、风沙天气增多、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牧光互补”发展模式,在草原牧场上安装的光伏面板,可以遮蔽阳光,阻挡太阳辐射,降低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从而促进牧区植被的恢复与生长;随着牧区植被的恢复,其防风固沙能力增强,沙尘天气减少,风沙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减轻,从而起到抑制土地沙漠化的作用。另外,根据材料信息内蒙古“能源以煤电为主”,众所周知太阳光伏能是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牧光互补”还可以改善内蒙古的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比重,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降低火电比重,减少因燃烧煤炭而生产的大气环境污染,改善大气环境。光伏电站还可为当地牧民提供充足的生活能源,减少牧民因过度樵采而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现象,利于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归纳出相关答案要点为:光伏面板阻挡太阳辐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促进植被恢复、生长,改善草原生态;削弱风速,减少风沙侵蚀,抑制土地沙漠化;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保护大气环境;增加生活能源,治理过度樵采,保护生态系统。(4)本题以“应用性”为考查导向,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必备知识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重点测评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在光伏电站牧羊对光伏电站的经济意义可从减少投入、降低成本、增加产出等角度分析作答。光伏电站的建设使土壤水分条件改善,光伏电站下方的杂草生长较为旺盛,杂草生长过程中一些较高的杂草可能会遮挡光伏面板,导致其吸收太阳辐射能的能力降低,进而造成发电效率降低,故传统的光伏电站需通过定期人工除草以提高发电效率,但这也增加了光伏电站的发电成本;通过在光伏电站牧羊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能节省人工除草成本。此外,传统的光伏电站的经济产出只有电力资源,而通过“牧光互补”则可以提高光伏电站的土地利用率,增加产出,提高综合效益。归纳出相关答案要点为:羊群清除杂草,降低人工除草成本;减少杂草对光伏面板的遮挡,提高发电效率;提高光伏电站的土地利用率,增加产出,提升综合效益。第4页共8页{#{QQABIYSQggAoAAJAAAgCAwGYCAMQkAGACAoGxAAEIAABiQNABAA=}#}37.河谷是河流经过的长条形倾斜凹地,是流水的切割作用形成的负地形。受地形、岩性、地质构造、局地气候、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河谷横纵剖面呈现多种形态,如峡谷、嶂谷、隘谷、河漫滩河谷、宽谷、槽形谷等。按照美国地理学家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中提到的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是河流地貌发育的三个阶段,河谷也可据此分为幼年期谷、壮年期谷和老年期谷。幼年期地块抬升,随着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强,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