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4-05-22 · 14页 · 557.9 K

武昌区2024高三年级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共6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养蚕缫丝,将“蚕”与“蝉”赋予相似的文化属性,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中都有玉蝉。常见于墓葬中的蝉形玉珍,有着“蝉之蜕而永生”、“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喻意。这体现了中华文化()A.多元一体的特征 B.自强不息的精神C.以人为本的理念 D.天人合一的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蝉之蜕而永生”、“长生不死,羽化登仙”得出,体现出中华文化天与人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文化多元发源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中“蝉”“蚕”体现出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强不息、以人为本均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2.司马迁认为,郭解年轻时虽扰乱社会秩序,但成熟后“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逐渐受到人们的仰慕;宋代司马光却认为,郭解是威胁国家稳定、扰乱社会秩序的暴徒,编撰《资治通鉴》时,反映郭解正面形象的内容均删去不载。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A.社会制度的根本不同 B.所处社会阶层的区别C.历史叙述的价值取向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同一历史人物评价不一,根本上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价值认知不同,C项正确;司马迁和司马光生活的时代中国均是封建社会,排除A项;司马迁和司马光都是地主阶级,排除B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是材料中现象的根源,根源是历史叙述的价值取向,排除D项。故选C项。3.唐政府在西域设立州学、县学、乡学,使用《诗经》《尚书》《论语》《礼记》等典籍为教材,伊州、西州、庭州等地的各民族学子可以参加科举取士。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A.推动汉文化成为西域文化主体 B.推行改土归流以加强政治认同C.推行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 D.采取开明的政策促进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立学校,使用儒家典籍作为教材,各民族学子均可参加科举,这体现了唐朝采取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交融,D项正确;仅凭唐政府在西域推行汉化政策,不能得出汉文化成为西域文化主体的结论,排除A项;此政策并非清朝实施的改土归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推行汉文化,并非因俗而治,排除C项。故选D项。4.粉壁是宋元时期政府传布政令的重要载体,一般位于衙署、寺观、通衢、闹市等流动量较大的人群聚集处。此举()宋元时期关于粉壁内容的部分文献记载出处描述《苏轼文集》愿公明以告诸邑令佐,使召诸保正,告以法律,谕以祸福,约以必行,仍录条粉壁晓示,且立赏召人告官。《宋会要辑稿》今欲县委县丞,如均税事体,置丁税一司…仍抄录人名,逐乡置粉壁,大字书写,晓示通知每岁一易。《通制条格》(元)违犯之人,初犯痛行断最,于门首泥置粉壁,书写过名。若三年改过,许令除籍。A.推动了乡约与法律的合流 B.维护了基层社会稳定C.完成了法律的体系化建构 D.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粉壁是宋元时期政府传布政令的重要载体,一般位于衙署、寺观、通衢、闹市等流动量较大的人群聚集处,这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D项正确;乡约指在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材料未涉及乡约,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粉壁是宋元时期政府传布政令的重要载体,一般位于衙署、寺观、通衢、闹市等流动量较大的人群聚集处,这会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不一定是基层区域,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法律信息,不能法律的体系化建构,排除C项。故选D项。5.清朝前期晋商“岁挟矩金来此(今湖北省羊楼洞)采办,相高大之宅,托为居停主人焉,及秋则计其收茶之值以纳租金”,再将羊楼洞砖茶运销到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俄国及中亚。这反映了()A.全国商业资本向南方集聚 B.茶叶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C.制茶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D.大额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根据材料“岁挟矩金来此(今湖北省羊楼洞)采办,相高大之宅,托为居停主人焉,及秋则计其收茶之值以纳租金”,可知,晋商在羊楼洞采办茶叶,并租住当地房屋,将砖茶运销到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俄国及中亚,这反映了清朝前期大额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全国商业资本向南方集聚,而且材料涉及区域主要位于北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茶叶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材料主要反映了清朝前期长途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茶叶经营方式的变化,材料主要体现大额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6.1878年,徐寿发表文章,论述了“通过实验证明,两支相差八度音的开口管的长度比例不是2:1而是9:4”,纠正了欧洲150年前的伯努利定律。随后,世界著名的《自然》杂志刊发了这篇来自中国的论文。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A.中西科学水平拉近 B.洋务新政成效显著C.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中西文化互动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8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的徐寿发表的文章纠正了欧洲150年前的伯努利定律。随后,世界著名的《自然》杂志刊发了这篇来自中国的论文。说明中西方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故选D项;1878年西方的科技水平远远高于中国,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洋务运动时期的成效,这是徐寿的研究,不能代表洋务运动,排除B项;这一时期,中国是两半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7.蔡和森在1920年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说:“我以为现世界不能行无政府主义,因在现世界显然有两个对抗的阶级存在,打倒有产阶级的迪克推多(英文,意为专政、独裁),非以无产阶级的迪克推多压不住反动,俄国就是个明证。”蔡和森意在强调()A.中国共产党应坚持阶级斗争 B.消灭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重心C.革命是国家出路的必然选择 D.中国必须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蔡和森强调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的专政独裁,故强调革命是国家出路的必然选择,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A项;材料只能得出中国要通过革命才能找到出路,并不能体现消灭资本主义是否是中国革命的重心,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在1927年提出,排除D项。故选C项。8.1944年6月,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一行21人应邀来延安采访,其中有来自美联社、《时代》杂志等外国记者6人。毛泽东亲自安排接待工作,指示有关部门为采访提供便利,并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这()A.有助于为抗战营造更良好的舆论环境 B.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掌握了舆论主动权C.反映出中国共产党获得了盟国的支持 D.激发了广大有志青年奔赴延安的热情【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4年中国。据所学可知,新闻记者属于传媒人员,材料中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热情接待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一行,说明毛泽东非常重视这些舆论媒体人员,希望借助这些人员向全世界报道中国的抗日情况,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与国民党的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共产党掌握了舆论主动权,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具体的外国记者的信息,即便是盟国记者,记者是否代表官方也不清楚,因此无法得出中国共产党获得了盟国的支持,排除C项;抗战时期中外记者延安行受到中共热情接待与有志青年奔赴延安的热情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9.1952年10月,中国政府同锡兰政府签订了用大米换橡胶的长期贸易协定。1955年,中国政府同埃及政府签订了贸易协定,使中国获得了棉花这一战略物资的稳定进口来源。这些举措()A.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B.顺应了国家工业化战略C.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的合作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至1955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同锡兰、埃及等国签订贸易协定,这有利于为我国工业化建设提供原材料,顺应了国家工业化战略,B项正确;中国外交新局面的打开是在20世纪7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埃及、锡兰的合经济交往,但是“加强了”无法体现,因为材料未涉及与之前的比较,排除C项;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表是1982—1985年中国经济增长情况表(单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年份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19829.17.8211.3198310.911.197.8198415.216.2812.3198513.521.393.4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1985年(中国)。根据表格可知,1982—198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持续上升,这主要是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发展,D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只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此时尚未建立,排除B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此时尚未完全形成,且对外开放也是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排除C项。故选D项。11.从公元前4千纪末到公元前330年,苏美尔语、古巴比伦语、阿卡德语和阿拉米语先后成为西亚地区的主要通用语言,情况如下表。主要通用语言的变化反映了()主要通用语言兴衰时间大致使用范围苏美尔语公元前4千纪末-公元前2千纪前期苏美尔诸城邦之间古巴比伦语公元前2千纪前期-公元前2千纪后期从地中海东岸到伊朗高原阿卡德语公元前2千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中期地中海东岸地区阿拉米语公元前6世纪中期-公元前330年亚述帝国及波斯帝国全境A.西亚地区政局动荡 B.文明区域性扩张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希腊化世界的拓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千纪末到公元前330年(西亚)。根据材料苏美尔语、古巴比伦语、阿卡德语和阿拉米语先后成为西亚地区的主要通用语言,主要是随着政权的更迭,语言不断变化,可见文明具有扩张性,B项正确;朝代的更迭没有很频繁,不能体现西亚地区政局动荡,排除A项;通用语言的变化不能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西亚地区主要是农耕文明,排除C项;希腊化时期是亚历山大扩张时期的,排除D项。故选B项。12.中古中后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