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学联盟2024年高考考前热身押题历史答案解析2024.5一、选择题1.【解析】答案:C。考点: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的社会转型。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从材料中看,从氏族到宗族再到普通民众的同时具有“某族之人”和“某国之人”两种身份,说明人的从血缘身份到地缘身份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转变,归根结底是生产发展了的结果,所以C项可以选择。夏商西周属于早期国家,春秋时期早期国家正在向封建国家过渡,早期国家的治理体系正在崩溃,随意A项可以排除。宗法分封制处于正在解体的过程,尚未崩溃,B项可以排除。材料中有民族交融的信息,但是战国后期诸侯国的战争才演变为统一战争,D项可以排除。2.【解析】答案:B项。考点:中国古代史·汉代的对外关系与交通·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从材料中可以看到,汉朝文物出土地点的分布情况,说明这一历史时期汉朝通这些地方有贸易等往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除了丝绸之路的开拓外,还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所以B项可以选择。3.【解析】答案:A。考点:中国古代史·唐代的法律与教化。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从材料疑罪“从赎”“罪疑惟轻”的信息看出,唐代司法的司法有宽简慎刑的特点,所以A项可以选择。从材料看,“疑罪”也可能是“无罪”,这体现不出公平公正,所以B项可以排除。从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司法是“礼法合一”,C项和D项都可排除。4.【解析】答案:C。考点:中国古代史·明代科举制度。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提取材料中的信息,从时间上看,正是边疆问题突出的时期,从地域上看,乡试策问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边陲省份分别面临所谓“北虏”“南倭”的压力,边陲省份对现实问题迫切关注,所以在乡试试题中聚焦于边务。A项与史实不符,可以排除。明代乡会试涉及边事时务策在各地的频率不一,反映的是各地面临的具体边患程度不同,与南北分卷问题无关,可以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可以排除。5.【解析】答案:D。考点:中国近代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国。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从材料中看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底层文人已经对外部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一些清朝的重要官员却愚昧无知,从而揭示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一些重要原因,所以选择D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大部分在京官员愚昧无知,所以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可以排除。B、C两项与这一历史时期的史实不符,可以排除。6.【解析】答案:C。考点:中国近代史·民族觉醒与救亡图存。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从材料历史时间和“国魂”“尚武精神”等看出蔡锷和梁启超的主要意图是振奋国人精神挽救民族危亡,所以选择C项。在当时蔡锷和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所以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学习军事,所以可以排除B项。材料有思想启蒙的意图,但是不是用来维护传统文化,所以排除D项。7.【解析】答案:D。考点: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1940年,受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影响,华北和华东、华南主要口岸被日军占领,由于日军的封锁,长江中游的贸易受到阻碍,华南地区口岸的对外贸易受到阻碍,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的贸易地位突出。所以丙是1940年的状况。除了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外时间段外,从1895年到1925年间,由于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北方工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其比例一直是上升的,所以甲是1910年,乙是1895年,丁是1925年。8.【解析】答案:C。考点:中国现代史·三线建设。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从材料中可知,社会主义工业曲折前进时期新建或扩建的工业主要是国家经营的,地点选在中国腹地的西南、西北地区,主要是重工业,特别是与国防相关的行业,1{#{QQABaYAUogCgAIBAABhCAwlCCACQkAECAAoOgBAMoAAASRFABAA=}#}可知这是三线建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外部威胁还是相当严重,由此三线建设的主要考量是国防安全,所以选择C项。A、D项与材料信息和史实不符,可以排除。B项和C项比,不是主要目的,可以排除。9.【解析】答案:C。考点:中国现代史·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从材料信息看,中国国内对全球治理问题的关注从21世纪后开始上升,中共十九大后更是快速增加,这反映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加强,中国的综合国力上升,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主张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综合看来选择C项最为合适。A项和B项从材料中都看不出,所以排除。D项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是在90S初,与材料时间也不相符合。10.【解析】答案:B。考点:世界古代史·欧洲上古文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从材料中可知,日耳曼文明兴起前夜,古代罗马文明出现危机,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文明兴起后冲击了古代罗马文明,最后使西罗马帝国灭亡,从反面推知当时古代罗马文明出现内部危机使其没有更多精力应对日耳曼文明的兴起,所以B项可以选择。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可以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合,可以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可以排除。11.【解析】答案:C。考点:世界近现代史·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从材料看,巴西制糖业使用大量奴隶作为劳动力,说明存在奴隶制度,但是制糖业使用奴隶劳动是为市场服务的,可知巴西的奴隶制度具有资本主义的因素,所以选择C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拉美地区的独立运动的主力不是黑人奴隶,而且时间上不符,可以排除A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可以排除。12.【解析】答案:C。考点:世界近现代史·19世纪的社会主义思潮。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从材料的时间“1848年1月”“从政治上转向社会”“其目的不仅是要推翻这样一些法律,这样一届内阁,这样一个政府,而且还有这个社会本身,是要动摇它目前赖以支撑的基础”可知这不是指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主义的思潮,由此可推知是社会主义思潮,当然也可能存在其他思潮,所以选择C项。A项和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可以排除。法国大革命以来,欧洲就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所以D项与史实不符,可以排除。13.【解析】答案:B。考点:世界近现代史·亚洲近代化与革命。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材料的信息是19世纪亚洲近代化的成果,近代化推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发展,推动近代亚洲社会的转型,所以选择B项。A项“直接原因”与史实不符,可以排除。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是在19世纪后期,C项可以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可以排除。14.【解析】答案:B。考点:世界近现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移民问题。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从材料看,时间是从1950年后,非洲殖民统治逐渐瓦解,非洲的国际移民潮主要流向发达地区,尤其是欧洲,很多是移民的“知识分子”,“专业科技人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很大部分是经济原因,也包括政治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造成的,所以选择B项。A项与史实不符,可以排除。C项不是关键因素,可以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15.【解析】答案:B。考点:二战后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从材料信息看,英国的外交政策与自身实力存在矛盾,这反映出英国在自身力量衰落的情况下,依然想保持曾经的大英帝国的国际地位,所以B项可以选择。二战后英国已经实行的是英美特殊关系的外交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20世纪60年代,在欧共体获得发展的情况下,英国面临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选择,大陆均衡的政策早已放弃,A项可以排除。二战后,印度等独立,英国的殖民体系就已经崩溃,B项可排除。D项叙述与材料主旨关联性不大,英国的冷战策略是跟随美国政策的,可以排除。2{#{QQABaYAUogCgAIBAABhCAwlCCACQkAECAAoOgBAMoAAASRFABAA=}#}二、非选择题16.(14分)(1)信息提取2个角度,解读符合史实。信息1:宋代科举对各地区有法定配额;信息2:各地配额的比例逐渐降低。解读:从参加科举人数不断增加的角度作答:如,宋经济发展使其自然增长人数大量增加;宋代科举比隋唐时期更为完善,向全社会开放;宋代教育发展,官学和私学(书院)的兴盛等。从统治者维护统治的角度作答:如,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南移,南方文化发达,为维护各地政治利益平衡,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等。(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任意回答两个途径,符合宋代史实,言之成理即可得分。途径1:从事教育事业:如,去基层官学、各地书院、私塾当教书先生,或去当私人教师等。依据:宋代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官学和私学教育发达等。途径2:从事文化娱乐:如,当说书艺人,为娱乐场所写话本或词曲、卖画等。依据: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增多,打破了坊市制度,瓦子等市井娱乐生活丰富等。途径3:从事工商业:如,经营手工作坊,进行国内外贸易的活动等。依据:宋代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高峰,海外贸易发达;重农抑商的观念淡化;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宋代人身束缚减少等。途径4:从事经营传统农业:如,经营田庄等。依据: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经济发展等。……17.(13分)(一)提出现象及叙述:(4分)从整体角度作答:民国初年,西式餐饮在都市流行;被当做时髦和文明的象征。从社会阶层的角度作答:官场及外交场合重视和导向,都市及民间经济发展和社会观念变化。(二)历史解释(评价):(9分)1.对出现现象的原因进行解释:(4分)从西学东渐的角度作答:如,近代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等。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作答:如,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等。从政治变革的角度作答:如,民国建立,政府带头表明新气象等。2.用唯物史观进行评价:(5分)从历史和辩证的角度:如,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发展、观念更新、丰富生活等。(3分)消极方面:盲目崇洋,新事物不能根除陋习和腐败等;西餐流行局限于都市和局部地区等。(2分)18.(12分)(一)信息提取与历史阐释(10分)从历史背景及目的的角度作答:如,国家性质,政治、经济等形势和任务,工人文化水平低,国家的目的等。(4分)从国家构建工人主人翁形象的措施的角度作答:如,国家表彰,领导人推崇与强调重要意义;国家推行识字运动,提高工人水平;在工人识字课本中宣传工人劳动模范,对劳动模范从出身、技术到政治身份地位提高进行了事迹宣传等。(4分)从国家构建工人主人翁形象的成果的角度作答:如,树立了学习典范,激发了工人主人3{#{QQABaYAUogCgAIBAABhCAwlCCACQkAECAAoOgBAMoAAASRFABAA=}#}翁的意识和努力生产报国的热情;提高了工人的文化知识水平;提升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加深了工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等。(2分)示例: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工人阶级有重要政治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上,还要肃清国民党残部和土匪等反革命武装,巩固政权,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封锁,国家需要工人阶级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巩固人民政权;在经济上,中国依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工业落后的国家,百废待兴,为了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新政权不仅要树立工人的主人翁形象,还要激励工人在生产生活中争做劳动模范;在文化上,当时中国普通民众文化水平较低,国家提倡识字运动。(4分)为此,国家表彰英雄模范,国家领导人强调模范人物的重要作用。国家在工人识字课本中记载了许多工人争做模范的故事,号召向他们学习,鼓励努力生产,做国家的主人翁;工人识字课本中选择的模范人物,一般是解放前出身贫苦、受尽剥削的底层工人,还有受尽压迫的妇女,他们在生产上创新技术、努力工作,在政治上获得了身份认同,入了党,有的成为了领导干部。这说明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工人是国家的主人翁。(4分)通过这些措施,国家树立了工人学习的典
山东中学联盟2024年高考考前热身押题 历史答案解析
2024-05-22
·
4页
·
281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