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卷】浙江省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联考(Z20三模)

2024-05-22 · 10页 · 23.7 K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选B。解析:从题干情境“历史上稻、粟作物的种植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一个双方重叠的混作区”可以推知,新石器时期我国“粮食品种呈现南北交流的趋势”,B项符合;A、D项在题干情境中没有体现,排除;“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体系形成”在题干情境中同样没有体现,实事上这一体系是在秦汉到隋唐时期形成的,C项排除。故答案为B。2.选D。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秦朝)效法申不害、商鞅的办法,实行韩非的学说,憎恶古代帝王治理天下的道理,贪污成风,并不是用礼义来教化天下。所以,《汉书》引董仲舒这一话语,旨在说明秦朝灭亡的必然性。D项符合。A、C项与题意相反,排除;B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答案为D。3.选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所说的“孝廉”是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中一个重要的科目,“护乌桓校尉”等则是汉代在地方设置的一些重要官职,所以该壁画中的图像内容可作为汉代官员选拔和管理的重要研究史料。D项符合。“孝廉”是汉代察举制常科中一个常态性的考察项目,A项排除;“护乌桓校尉”是西汉管理东北一带少数民族的长官,B项排除;C项解读有误,也与史实不符,排除。故答案为D。4.选B。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唐穆宗时民间有人“缮写模勒”(即仿照原样雕刻、印刷)白居易、元稹的诗,并卖于市井(市肆)之中,或“以交酒茗”,这反映唐代雕版印刷术在民间的应用逐渐推广,文化产品的商品化现象已日益显现。①、④符合。“缮写模勒”不属于活字印刷术,况且这一技术要到北宋时出现,②排除;“私家藏书随着印刷术的出现而发展”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③排除。故答案为B。5.选A。解析:依据题干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建立了极其细化复杂的户籍系统,而且规定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这是政府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强化社会控制。A项符合。题干材料整体上呈现的不是如何抑制儒学发展的意思,也不是在讲如何缓和民族矛盾、防止社会分化。综上,B、C、D项排除。故答案为A。6.选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律令直解》、“训导”以及《教民榜文》(即“六谕”),对象都是普通民众,这些文本内容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份,具有劝谕与禁约结合的特点,B项符合。开创律例合编法律体例的是《大明律》及数次重修的《问刑条例》,A项排除;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C项排除;北宋的《吕氏乡约》是儒学人士教化乡里的范本,D项排除。故答案为B。7.选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中央权力的下移和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所以开始引起这种变化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A项符合。B、C、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答案为A。8.选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十三年来(1912年来)”等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话语应该表达于1924年。当时,孙中山主要在寻求国共两党合作,并通过国民党一大,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C项符合。开始实施政党政治的尝试是在辛亥革命发生后不久;孙中山提出文官考试的思想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初期;国共两党合作的北伐正式开始于1926年,当时孙中山已经去世。A、B、D项排除。故答案为C。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 9.选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同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也在这一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A、C、D项都发生于1984年,但不符合选题要求,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B项符合选题要求。故答案为B。10.选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图①是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图②是中古西欧农民耕种土地的情景;图③表现的是1世纪的古罗马农村场景,图中一位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背着猎物去赶集;图④是中国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画面最下一层为牛耕图,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的情景。综上,①符合,②、③、④排除。故答案为A。11.选C。解析:依据题干相关信息可知,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物种的交换和生物的传播,表明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C项符合。题干情境没有新航路开辟对美洲利弊的相关信息,A项排除;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与生物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B项排除;题干所述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界范围多元文明的格局,从而出现了一体化趋势,D项排除。故答案为C。12.选B。解析:题干的主题是“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运输”在17世纪前后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使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运输大为便捷。B项符合。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地区的探险、荷兰阿姆斯特运河系统的建立及英法海底隧道的开通,与题干“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这一要求不符,A、C、D项排除。故答案为B。13.选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陷入内战的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但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甚至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也发生动摇。为此,苏维埃政权采用了新经济政策,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从而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B项符合。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的作用,C、D项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的结果,排除。故答案为B。14.选C。解析:从题干“1985年撒切尔政府”“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等信息可知,此题考查的是英国8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改变社会保障制度‘普遍性原则’”、“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等信息可知,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因为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负担过重,以及容易助长懒惰行为。C项符合。A、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包括英国在内都适当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D项排除。故答案为C。15.选D。解析:题干变化示意图表明,1965-1993年间希望减少美国移民的美国人占美国人口总数比例在不断提高,这说明不断涌入的外来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因此越来越多的美国公民对移民持排斥态度,D项符合。题干数据未涉及人口增长与社会两极分化之间的关系,也未涉及人口增长与财政负担之间的关系,A、B项排除;C项缺乏史实依据,排除。故答案为D。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选B。解析:柳宗元的意思是,汉朝统一全国开始恢复分封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事实证明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顾炎武的意思是,分封制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即使是圣人治理也会实行郡县制。两人都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B项符合。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不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A项排除;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答案为B。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5页 17.选C。解析:就题干材料整体而言,意思是梁启超原来主张在中国实行“开明”式的君主立宪制,但十年来(1901-1911年)随着形势的变化,包括预备立宪的破产、武昌起义的爆发、辛亥革命的成功,已转而接受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的主张,说明他对于中国政体之主张发生了重大变化。综上,C项符合,A、B项排除。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答案为C。18.选B。解析:依据题图箭头走向及“马其顿”“希腊”“亚历山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古代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是波斯帝国,A项排除;亚历山大帝国糅合了希腊—马其顿传统与波斯的制度,后来导向了“希腊化”世界的文化走向,B项符合;从共和国到帝国,成为一个囊括地中海的大帝国是罗马帝国,C项排除;古文明遗址中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D项排除。故答案为B。19.选A。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宗教战争终于宣告结束”“宗教……在欧洲政治事务中已不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结合所学可知,1618-164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而这场战争结束后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①、②正确。③、④反映了维也纳体系的特征及影响,与此情形无关,排除。故答案为A。20.选B。解析:依据题图可知,美国、中国等大国及世界重要地区欧洲2021年人工智能研究论文的发表数量与2000年相比有了明显增加,增长率快速提升,这反映了世界大国成为高新技术研究的主导力量,故B项符合。题图只提供了有关人工智能方面论文发表的数量,体现出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据此无法得出科技进步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新的视角的结论,A项排除;材料只反映人工智能论文发表情况,未体现其应用情况,C项排除;论文的发表只能表明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进展,不能说明其已经转化为生产力,更不能得出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的结论,D项排除。故答案为B。21.选D。解析:题干材料“尽管它们试图在不借助任何修辞雕饰和诗歌形象的前提下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它们也总不能如愿以偿”、“每一个模仿文本都从对其对象的描述中漏掉了某些东西,或者加入了某些东西”等信息表明,海登·怀特旨在说明历史学用语言作为叙事工具,很难如实。D项符合。A、B项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本身表述没有问题,但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排除。故答案为D。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2题14分,第23题6分,第24题20分,第25题12分,共52分)22.(1)特点:交往范围扩展到欧洲,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性逐渐削弱;仍用朝贡外交的眼光看待西方国家(或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随着对外交往增多,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3分)史实: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进行谈判(或组织雅克萨之战)(2分);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1分),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1分)。(2)背景:明清时期中国与朝鲜、越南关系友好的历史影响;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关系趋于缓和;新中国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或实施“一五”计划)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第3页共5页 表现: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在日内瓦会议上,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或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万隆会议上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3分)23.观点判断:规定有进步性,但也有局限性。(如只有这一观点判断,没有具体展开评析,全题得1分)背景:晚清时期,科举制受到很大冲击,新政实施,选官制度改革进行等。(1分,任答1点得1分)进步性:陈述“历朝治乱兴衰大略”,表明重视历史发展规律性教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表明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省悟强弱兴亡之故”、“养国民忠爱之本源”,表明重视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振发国民之志气”,表明统治者主观上已经接受“国民”概念,一定程度上认同“国民”(2分,任答2点得2分)局限性:依然坚持以“忠孝”为本的传统历史教育,将“忠孝”作为历史课程的中心目标,特别是对大清王朝的认同,表明当时的历史教育本质上仍是“君臣”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