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基础测试语文试题

2024-09-25 · 6页 · 45.1 K

2024年高三基础测试语文试题卷(2024.9)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科研范式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不断演变。农业时代只有第一范式,工业时代开始流行第二范式,信息时代出现第三和第四范式。现在人类处于信息时代的智能化阶段,第五科研范式——智能化科研范式顺应而生。第五科研范式的标志性事件是,无论是在AlphaFold2实现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还是在GPT-4表现出的令人惊艳的功能中,大规模的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均已涌现出某种程度的认知智能,机器猜想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尽管开发者并不能完全解释机器的认知智能是如何产生的,但实践已证明,在很多应用中,机器的猜测是正确的。比如,人造的硅基产品涌现出超出常规计算和信息处理的认知智能。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所谓“涌现”,是指系统中的个体遵循简单的规则,通过局部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时,一些意想不到的属性或者规律会突然在系统层面出现,即“系统定量上的变化可以导致系统行为上的定性变化”。生命的形成,蚁群、鸟群的群体性行为,人脑的智慧,人类许多社会行为等都源自“涌现”。人们常说,21世纪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而“涌现”就是复杂性科学最关注的主题。美国圣塔菲研究所1984年就开始探索科学和社会中的涌现行为,试图创造一种统一的复杂科学理论来解释“涌现”,但至今揭示“涌现”的机理仍然是一个开放性的科学问题。机器具有人类解释不清楚的“暗知识”,这对我们曾经固有的认识论是一次巨大的冲击。有些学者认为,计算机只能机械地执行人编写的程序,不可能有智能。但上千亿自动生成的参数构成的人工神经网络已经是一个有“认知”能力的复杂系统,其涌现能力不是程序员编程时直接输入的,而是机器学习形成的复杂系统自己具有的。所以我们应当承认,人有人智,机有机“智”。人机互补是第五科研范式的主要特征之一,今后要争取做到人类和人工智能“各显其智,智智与共”。这里所说的“机器的认知能力”不同于人的认知能力,“机器理解”也不同于人的理解。所谓“机器理解”是指,如果机器通过学习形成某些规则,可以实现一个符号空间到意义空间的映射,就说它对符号空间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例如,机器翻译可以不懂语义,但能将中文“映射”到其他语言,哪怕是没有接触过的小语种。人工智能天气预报模型可以不懂气象理论,但能作出比数值天气预报还精确的预报。这可能是一种新颖的“理解”形式,一种能够实现预测的理解形式,如同我们可以说飞机具有与鸟类不同的飞行能力一样,不必纠缠机器的“理解”是否与人类一样。理解和意识有不同层次的内涵,有理解能力未必有自我意识。将理解能力与自我意识剥离,有助于降低人们对人工智能莫名其妙的恐惧。对机器学习形成的大模型是否会具有类似人脑的涌现能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判断。Hinton等学者始终坚信,人工神经网络的神经元虽简单,但复杂的机器学习网络与人类的大脑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正是这些有前瞻眼光的科学家,默默耕耘几十年,才达成今天人工智能技术的大突破。笔者曾问过ChatGPT和“文心一言”这两个热门的人工智能软件:“机器是不是真的具有智能?”ChatGPT回答:“机器确实拥有自己的智能。”“文心一言”回答:“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机器暂时没有真正的智能。”机器的回答与创建者选择学习内容的意向有关。(摘编自李国杰《智能化科研:第五科研范式》)材料二:“强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实现这个问题,又被称作人工智能的可能性问题。这个问题正是当前人工智能哲学研究的核心和枢纽。虽然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是由技术决定的,但是,这个问题本身主要是一个哲学问题,这表现在,与这个问题相伴而生的主要是一些本体论问题、认识论问题、伦理学问题和人学问题。对人工智能可能性问题的追问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方式来理解和观照自身。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把不知道如何编程的任何东西都称为“人类智能”。对于人类智能的这种新的理解,就是以人工智能作为他者而产生的。有些由人工智能研究引发的问题在实质上追问的却是关于人的问题。自主性是人类自主体与人工智能的比照项之一。通过这种比较,人们发现公众对人工智能产生恐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归属给机器的自主性和归属给人类自主体的自主性并无二致。我们要如何控制机器?这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关注的是人工智能的自主性,但其本质却是人类未来角色的社会技术盲点。著名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则主要基于人工智能对哲学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的影响,指出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哲学问题。无论“强人工智能”最终是否能够实现,都不影响人工智能作为新的他者出现。无论“强人工智能”最终是否能够实现,人工智能都将成为人造的他者:或者是在观念上被创造的他者(如果“强人工智能”最终不能实现),或者是在现实中被创造的他者(如果“强人工智能”最终能够实现)。(摘编自王世鹏《人工智能哲学视域中“人的本质”观念变革》)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规模的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能够产生一定的认知智能,这是当下的研究已经可以确定的事实。B.机器所具有的人类解释不清的“暗知识”,表明机器学习形成的复杂系统已具有“认知”能力。C.机器理解有别于人的理解,机器通过学习形成某些规则,实现对符号空间和意义空间的理解。D.从哲学角度来看,即使“强人工智能”最终不能实现,人工智能作为他者出现是确定无疑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机器产生认知智能和生命的形成、人脑的智慧一样,都是意想不到的突然的系统行为上的定性变化。B.随着智能化科研进一步发展,机器涌现智能,人机智能融合,体现了第五科研范式的人机互补特征。C.如果没有对机器学习形成的大模型具有类似人脑的涌现能力的坚信,就没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大突破。D.基于自主性的比较,“强人工智能”是否能实现的问题,从哲学上来说,其本质是人类能否控制机器。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机有机‘智’”的一项是()(3分)A.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在武汉试点,为公众提供出行服务。B.Cogito软件可以实时分析数百条线索,确定对话的情感质量。C.身份验证技术利用计算机的视觉智能和信息综合智能,确保网络安全。D.期末测试后,老师使用读卡机读取学生答题机读卡来批改选择题。4.材料二最后一段是如何展开有力论述的?请简要分析。(4分)5.基于两则材料,谈谈对人工智能的前景可以形成怎样的共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红孩我没有到过那个叫作上岸的村庄。在我心里,有无数个村庄,都叫作上岸。这就如同,你问我渡口在哪里,我不知道你要去哪里,怎么告诉你渡口的位置。前些天,女儿约同学去京西门头沟。京西门头沟我去过几次,但都是搭朋友的车。我问女儿,你们怎么去,具体到什么地方?女儿说,我们坐地铁,要去的是个叫上岸的地方。听罢,我连忙上网查,发现上岸是一个村名,位于门头沟永定河旁的永定镇。这个村历史悠久,在明代叫上安村,到了清代,由于当地年年发大水,人们都扶老携幼到对岸去,后来就一直叫上岸。上岸,多有意思的名字。自从这里通了地铁,每年高考、考研前后,总会有大批的学生前来打卡,希望能心想事成。我不想说孩子们迷信,就把它当成游戏,一次出行的借口吧。生活中,我们到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有某种目的,可是去了,也未必就真的要实现那个目的。儿时,我住的村庄中有一条河,没有名字。遇到河水暴涨,也有五六十米宽。那样的日子,大人是不允许我们到河边玩的。可是,戏水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往往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溜到河里去捕鱼捉虾,有胆大的还光着屁股到河中心游泳。我也曾游过几回,根本不懂得蛙泳、仰泳等专业泳姿,就是瞎扑腾。我和小伙伴也暗地里较过劲儿,比谁游的来回多,比谁的头扎进水里憋的时间长,还比谁捉的鱼虾多。给我记忆最深的最后怕的便是比谁爬柳树更高,然后喊上一句口号便扑通一声跳入水里。就大多数孩子而言,这确实不是什么惊险的一幕。但对于我,却有过命悬一线的后怕。记得为了证明自己更英雄更伟大,我专门找了一棵高大的柳树,大约距水面有三米多高,准备好姿势,对着下面的伙伴们喊了一句口号,随之,大头朝下就栽了下去。本以为,我可以像别人那样以头部轻松入水,哪想到,我两眼一闭,跳下时竟是肚子平平地扣面上,霎时我感到肚子一阵疼痛,头也像被重重地捶了一下,瞬间失去了知觉。好在那地方离岸边不太远,我被几个伙伴连拉带拽地拖上岸,在太阳底下足足缓了七八分钟,才一点点醒过神来。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玩上树跳水的游戏了,甚至多年后看跳水比赛都心有余悸。在村里,蹬过河水到对面,人们从来不说上岸去,也不会说到对岸去。我们常说的是上坡。这条无名河,新中国成立前还是一条黄土大道。它东南方向的终端是大运河北上终点通州张家湾漕运码头,它西部的终点则是北京城东端的广渠门。这样一说,你就会知道,在大运河漕运的年代,这条早路是非常重要的补充。等到从通州到北京城区的公路、铁路正式开通后,漕运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我们村中央的黄土大道,因没有纳入正式的道路规划,就逐渐变成了排污泄洪的水道。岸,是相对于河流而言的。既然没有被确定是一条河流,哪里有资格用岸来形容她的身躯呢?想来这条无名河是卑微的,卑微到连个名字都没有。每当我想到艾青写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就会想到家门前的那一条河,虽然至今不知怎么称呼她,可我却始终无法忘记她。我对于岸的记忆是某年冬天。那时,父亲带着村里几十名精壮小伙子到百里外的温榆河修水利。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农用车具,举着红旗,要在燕山南侧的华北平原上进行一场热火朝天的大会战。按照指挥部的要求,每个村庄要负责一段几千米的河堤,也就是大坝的修整。首先,要把河里的污泥挖出来,然后把堤坝修整好,坡面既要有一定的斜度,岸上的大道也要有一定的宽度和硬度。整个工程下来,至少两个多月。那是一场真正的抛弃小家、利国利民的行动。不得不说,当劳动干出了人生的境界,它的生产动力一定超出了生命本身!与其说那是革命思想的召唤,倒不如说是舍己为人,是人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上岸!不幸的是,父亲在劳动中被坍塌的土方砸伤了腰,当他被村里的马车拉回家的时候,着实把母亲吓坏了。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家里的男人腰出了问题,那可是天大的事。还好,我们村外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位非常有名的正骨大师——双桥老太太。父母平日和老太太多有来往。见我父亲腰被砸了,老太太耐心治疗,母亲则每天用药水涂抹三次,半月后,父亲便痊愈了。转眼,这件事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可在我心里一直难以忘却。我父亲那个时代的人,他们全都是上岸的人。很显然,位于京西门头沟永定镇那个叫作上岸的村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会连年兴修水利,也会有无数门头沟的乡亲们在永定河两岸会战。那些与父亲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如今也该七八十岁了。他们也都属于上岸的人群。现在,我的女儿也要去上岸了,她们内心想的上岸和她的爷爷当年选择的上岸,性质不太一样。作为父亲,我当然希望女儿能够考研成功,那是她们步入成年后的第一次上岸。而我要告诉女儿的是,这个上岸,只是一种自我或者说是利己的上岸,那么未来呢?还有更高远更无限的上岸。我希望孩子能够更早领悟到:这个世界终究是众人的世界。(选自2024年2月20日《北京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认为女儿去上岸村,不是为了祈愿考研成功,而是出行的借口。B.从黄土大道到排污泄洪的水道,无名河的变化折射出社会历史的变迁。C.父亲腰伤很快痊愈,得益于双桥老太太的耐心救治和母亲的精心照料。D.文末通过设问,希望女儿不要只局囿于个体的成功,还应有更高追求。7.关于文中“跳水事故”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找大树”“准备好姿势”“喊口号”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我”跳水之前的自信。B.从想象和现实两个角度描写入水动作,以对比形成鲜明反差,突出了“我”的紧张慌乱。C.“足足”“才”“一点点”等词,凸显了恢复意识的不易,写出跳水“命悬一线”的后果。D.这次失败的经历,不仅没有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