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4-10-16 · 5页 · 153.9 K

成都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十月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字迹清楚。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共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淮南子·地形》也说,“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上表现的九只鸟,之所以表现九只,就是暗示有一只正是天上的太阳。此种观念和表达说明( )A.中国的原始文化星罗棋布B.各地接受中原的信仰崇拜C.蕴含着大一统的权力模式D.具有了中原式的宇宙观念三星堆出土的一号青铜神树2.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以中心区的“井”字形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规划形成以宫殿区为核心的网格式布局。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三个最重要的区域恰好在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重要遗存拱卫在宫殿区周围,为多个方正的网格区域,具有“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规划特点,显示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秩序井然,这可以用于证明二里头遗址具备了( )A.王权国家的标志 B.国家形态的成熟C.金属工具的使用 D.奴隶的辛勤劳动3.在古书中,常常可以看到“爱士”、“养士”、“礼贤下士”、以及“士林”、“士流”、“士风”等等以士为中心词的称呼和用语。西周春秋之士是贵族最低等级;战国之士是一个流动的社会阶层,凡有一德一艺者皆可称士。战国时期士阶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贵族的没落B.平民地位的上升C.学术文化的繁荣D.富国强兵的需要4.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已发掘出土的1100余枚竹简中,记录着秦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内容,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别是:《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这些竹简上的记录()A.反映了秦的暴政延伸到了各部门 B.极大地弥补了研究秦史料的不足C.表明秦创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D.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5.《史记·范睢列传》载:“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也就是被推举的人有犯罪的行为,保举者就有了连带的责任。汉初,也有类似的推荐制度,如前196年刘邦下“求贤诏”,要求各地推选“贤士大夫”。吕后时期,诏举“孝悌力田”;文帝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规定了选拔的方式和标准。秦和汉初的这些临时性的选拔()A.适应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B.发展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C.为察举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解决了中央与王国之间矛盾6.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于公元196年开始在许县屯田。后来又下令在各郡国屯田。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的屯田民由国家拨给田地,按军事编制。地租率:用官牛的,官得产粮的六分,民得四分。不用官牛的,对分。屯田民有国家组织、保护,还供给耕牛、种子等,又无徭役苛扰,可以安心生产。由此可见,曹操的做法( )A.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B.弱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开创了流民屯田的范例D.有利于北方地区经济恢复与发展7.有学者曾对刘宋时期(420—-479年)就任录尚书事、侍中、尚书令、中书监、令、左右仆射等权力中心八种职官的人数及出身作了详细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指出任职者164人次中,世族105人次,占总数的64%;宗室外戚31人次,占总数的19%。据此可知,刘宋时期的门阀政治( )A.阻碍了历史进步B.是贵族政治的回归C.改变了皇权专制D.是官僚政治的异化8.《齐民要数》中记载了一种游牧民族的酒酵发酵法:面一石,白米七八升、做粥;以白酒六七升酵中。著火上,酒鱼眼沸,绞去滓。以和面,面起可作。这种发酵法即使在如今看来,也是比较科学的,得益于这种技术的发展,中原面食的种类日渐丰富。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原餐食结构改变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C.民族交融双向互动D.游牧民族加速汉化9.下表为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取得进步,劳动力数量增加,大量兴修水利和围垦湖田手工业造纸业、炼钢业迅速发展;“三吴”地区成为青瓷主要产地商业内河和海外贸易得到发展,城市商品经济日渐繁荣表可用于说明当时( )A.劳作方式发生变化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10.韩愈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据此判断,韩愈旨在( )A.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B.复兴儒学传统,明确仁义道德C.融合佛道思想,顺应三教合一D.应对佛道冲击,建构道统谱系11.龙门石窟莲花洞739龛有两尊女供养人造像,凿于公元646年。这二位女供养人上身穿交领衫,下穿高腰裙,手持莲花,神情专注,态度虔诚,刻书“张世祖及妻儿等奉为亡父母敬造尊像一”。这表明( )A.佛教思想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的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12.唐代对广泛流传在宫廷、民间的表演性舞蹈划分为“健舞”、“软舞”两大类。“健舞”有矫捷雄健、气势磅礴的《剑器舞》,“急转如风”、欢快热烈的《胡旋舞》,纵身跳跃、落地踢踏的《胡腾舞》等,大都富于节奏鲜明、气氛热烈、迅捷奔放、风格健朗的审美特征。由此可见,唐朝( )A.尚武崇侠风气浓厚B.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D.具有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13.《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原则是“自我约束”,即一个人自身的行为应当符合社会的习俗和道德原则。它规定了各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如对神明的敬畏、对国王的忠诚、对长辈的尊重、对子女的慈爱、对邻里的友善等。这些原则()A.注重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B.旨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C.要求人们遵循纲常伦理 D.引导了人们的价值取向14.恺撒曾在罗马平民欢呼他为国王时说:“我是恺撒,不是国王。”与此同时,恺撒却欣然接受了“祖国的救星”“祖国之父”的称号,允许在公共场所为他竖立雕像,并得以在神庙中接受供奉。这体现了古罗马()A.平民话语的提升 B.政治仪式的庄重C.君主专制的形成 D.共和政体的异化15.13世纪,佛罗伦萨的工匠多以白色或蓝白配色制作陶器,雕绘仅有花纹与圣经人物。15世纪中期,陶器出现了紫、绿、黄、棕等更为丰富的颜色,雕绘场景运用了更多的古典元素,艺术形象也更饱满,装饰逐渐华丽。这说明()A.科技进步提升制陶技艺 B.文化复古主导制陶工艺C.奢靡风潮改变制陶理念 D.人文主义影响制陶风格16.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兴起并成为一门产业,人们热衷于参观英国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将文学作品视为“旅游指南”,与作品中的人物“邂逅”以求“更深刻地理解熟悉的文本”。这表明英国()A.文学热衷描述社会现实 B.民众文化素养普遍提高C.社会发展影响审美情趣 D.中间阶层精神需求增强第Ⅱ卷本卷包括4道必答题,共52分。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隋代义仓的本义系民间应对天灾人祸而互助自救的一种形式,后来,地方政府发现这是民间应对自然灾害而自发救世扶难的有效途径,对其给予充分肯定。长孙平在隋文帝的支持下,采取强有力措施,将民间自发兴起的义仓推广至全国。经过多年经营,隋代各地义仓无不充盈。这对于当时脆弱的自耕农经济和个体手工业生产应对自然灾害及社会动乱,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隋大业五年(609),全国有户8907536,人口达46019956。直到百余年后的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才达到这样的户口数据。——摘编自魏明孔《从义仓设置看隋代制度创新》材料二西方社会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保障措施始见于公元6世纪末的罗马城邦社会,城邦的市政当局用捐款和公款购买谷物,无偿地分发给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阵亡将士的家属,用以减缓社会冲突……到中世纪,封建贵族和教区主教也主办一些慈善事业,为丧失劳动能力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以维持再生产的需要。这种保障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贵族的好恶和年成的好坏,无法律保护,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李传柱《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义仓顺利推行的原因和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西方社会救济的目的及特点。(8分)18.中国和非洲交往源远流长,以下是古代中非交往的情况。(10分)时间古代中非交往概况公元前6-前2世纪中非间已有间接的民间交往,商品流通和信息传递沿古丝绸之路经过若干中转站进行。波斯帝国和代之而起的亚历山大帝国曾为中国与埃及之间的民间贸易起过重要的桥梁作用。公元前2世纪-公元6世纪汉武帝“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学者多认为“黎轩”一词语指埃及亚历山大城)”。由于安息国不愿失去对丝绸贸易的垄断地位,故极力阻挠中国使节与黎轩的直接交往,从而使这时期的中非官方交往只能是间接交往。公元7-11世纪中国唐朝的建立和兴盛、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与北非地区的阿拉伯化,为中非交往再次走向高潮创造了条件。阿拉伯商人直接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等运到北非,将非洲的香料、药材和珍奇物品运抵中国。公元11-14世纪中非交在范围扩大到黑非洲、并以水路为主要交通路线。宋朝重视海外贸易,元朝实行大一统,中非交往再现高潮。公元15-16世纪这一时期黑非洲国家有空前的发展,中国方面自明成祖继位后派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数十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历时29年,第五、六、七次远航均到达东非。(1)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古代中非交往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非交流的影响。(4分)1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中国是茶的发源地,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氏首先发现茶叶的饮用价值。把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活需要,是从唐朝陆羽开始的。他的《茶经》影响至今,根据《茶经》的记载,茶起源于巴蜀之地,之后茶叶朝东南西北各方向传播。朝东,日本、高丽有不少僧人和使者来到大唐学习,并携带茶种回国种植;往西,作为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和西亚;往南,到越南、缅甸、印度,大约始于9世纪开始饮用茶;至于北,则是五代和北宋时越过河套地区传到北方游牧民族区域。古代的中央政府利用茶来掌控和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因而就出现了“茶马互市”。来自中国的茶与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茶文化和饮茶习俗。——摘编自余锋《从茶与咖啡的普及历程看中西方文化及传播差异》材料二1664年,东印度公司进献查理二世2磅茶叶;1666年,又向进献王后22磅12盎司茶叶。此后,上流社会也仿照宫廷时尚开始饮茶。随着茶叶输入的增加,茶叶价格有所下跌,以至普通老百姓都能饮用。特别是18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降低了茶叶税后,茶叶价格迅速下降,到18世纪晚期,茶叶在英国几乎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了。19世纪,进入英国的中国茶叶和其他产茶国的茶叶数量继续增长,19世纪70年代中期,揉捻机,筛茶机与干燥机的发明、改进和推广,进一步满足了英国民众对茶叶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家庭茶会成为民众日常消闲的重要方式。1906年英国人均茶叶消费量达到6.5镑,平均每个家庭达到30-35磅,总消费达2.7亿磅。——摘编自李斌《近代英国民众休闲消费品的变化及其历史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从17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茶叶消费”在英国经历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