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二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16题共计48分)1.西周统治者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实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以新的国家政体取代了方国联盟体制。周人认为,天子作为天之“元子”,是代表唯一的天而统治唯一的天下的唯一的人,天下的疆土与万民皆在天子的统治之下。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天人感应理论得以确立 B.文明范围较商朝有所扩大C.政治的聚合性有所增强 D.诸侯国具备了世袭统治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西周时期实施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这种制度取代了方国联盟体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使得政治的聚合性有所增强,C项正确;天人感应理论得以确立于秦汉时期,不是西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西周文明的影响范围,无法得出“文明范围较商朝有所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题目中没有提到诸侯国的世袭制度,无法得出“诸侯国具备了世袭统治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下面是春秋时期三位思想家的部分经济思想观点。据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人物观点子产主张官府采取“市不豫(干预)价”的政策,反对西周以来官府设“贾师”监管价格的做法计然提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的观点子贡“何以玉贵而石贱,因为玉少而石多”,提出了“物以稀为贵”的观点A.官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B.商品价值的调节具有自觉性C.应避免物价的长期涨跌波动 D.“工商食官”的制度应被废止【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子产主张官府不干预价格,反对西周官府设“贾师”监管价格的做法,体现了他认可市场自身对价格的调节作用。计然主张分析市场之供需情况,则可知物价之高低。子贡提出物以稀为贵的观点,强调了物品的稀缺性对价格的影响,从侧面反映了他认为市场供需决定商品价格。由此可见,他们都认为商品价值的调节具有自觉性,B项正确;子产强调官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避免物价的长期涨跌波动”与题干中三人的观点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工商食官制度的存废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3.西汉初年,全国共有60多个郡,受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其余均为异姓诸侯王占据。汉高祖剪除异姓王、大封同姓王后,同姓王占据35个郡。到汉武帝时期,通过开疆拓土、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等举措,全国达到110个郡国,均处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上述变化()A.提高了地方郡守的权威性 B.增强了西汉政权的合法性C.加强了行政运作的合理性 D.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开放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至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控制的郡国数量急剧扩大,世袭官僚大量减少,官员流动性增强,扩大了中央政府选官的范围和方式,推动了察举制的发展,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开放性,D项正确;增加了地方郡守的数量,不等于提高了其权威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不是强调西汉政权的合法性,排除B项;郡国数量的变化无法说明行政运作是否合理,排除C项。故选D项。4.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战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这一变化()A.客观上减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 B.推动了雇佣关系的逐步普及和发展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D.促使均田制度渐趋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并结合所学“首先除了分清楚府兵制和募兵制外,也不要把募兵制与征兵制混淆,征兵制是强制征召,募兵制主要依靠招募志愿者。在募兵制下,国家往往会设立军队招募机构,通过广告、宣传、福利和奖励等方式来吸引志愿者。募兵制减少了对农民的征调兵役”可得出,材料中的变化客观上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A项正确;雇佣关系产生于明代,排除B项;结合所学,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会导致军阀的形成,这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一个条件,但不能直接说是募兵制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另外唐代之后的宋、明等朝代也采用募兵制,却没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C项;均田制度渐趋瓦解是材料中变化的原因,不是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5.汉晋时期流行数百年的单名传统,在东晋以后双名逐渐增多,“单名+之”是一种常见的姓名构成方式,如数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等。“之”字入名是天师道徒的习惯,同样带有宗教性质的“昙”、“灵”、“僧”等虚字也大量成为人名的用字。这一现象()A.受到南北民族交融的影响 B.证明道教的社会基础广泛C.反映出正统观念受到冲击 D.体现佛教盛行后的本土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晋时期(中国)。据题干可知,在东晋时期,带有宗教(道教、佛教)性的“之”“道”“灵”“僧”等字经常出现在人名中,结合魏晋时期三教并存发展可知,之所以出现题干所述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据此可知,题中现象反映出传统儒学正统观念受到冲击,C项正确;题干主旨并非民族交融,排除A项;题干仅部分人名受到道教的影响,而“昙”、“灵”、“僧”等字是受到佛教的影响,排除B项;佛教本土化是指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等,题干仅部分人名受佛教影响,并非佛教本土化,排除D项。故选C项。6.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开始到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废止三司使,共有89人担任三司使,任命96次,任期情况如下图所示。据此可推知,北宋时期()A.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B.官僚机构较为庞杂C.财权仍由皇帝掌控 D.宰相权力日益分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三司使的任命频繁,说明三司使的权力较大,涉及到国家的财政管理,频繁更换三司使,表明皇帝对财政权力的高度重视和控制,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在某一官员手中。因此,北宋时期财权仍由皇帝掌控,C项正确;频繁更换三司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并非经济状况不断恶化的反映,排除A项;官僚机构较为庞杂和频繁更换三司使无关,排除B项;三司使更换和宰相权力日益分散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A.关注自然科学成为风尚 B.重文轻武远离政治险恶C.经世致用思潮惠及生灵 D.格物致知时代精神探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据材料“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和所学可知,宋代出现大量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儒学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倡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获得真理,D项正确;宋代关注自然科学成为风尚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战略使士大夫积极参与政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能反映以务实践行为重的经世致用思潮,排除C项。故选D项。8.雍正年间,有秘密奏事权的官员增加到一千多人,不限品秩而且奏事官员相互不知,“一切听闻皆可上报”,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批答。材料表明,“秘密奏事权”的实行()①提高政府行政效率②强化对官僚机构控制③提升决策的科学性④加强皇权专制统治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官员可直接将各种事务快速上报给皇帝,减少了中间层层传递信息的繁琐流程和时间损耗,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①正确;不限品秩的众多官员拥有此权且相互不知彼此奏事情况,使得皇帝能够广泛地收集来自不同层级官员的信息,对官僚群体的行为、工作情况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便于皇帝对官僚机构进行更严格的管控和监督,②正确;一切奏事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使得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能够直接掌握各种信息并独立做出决策,减少了其他势力对决策的干扰和影响,极大地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④正确;①②④正确,C项正确;仅依靠皇帝一人批答所有奏事,缺乏有效的集体商议和专业论证机制,难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9.徐光启指出,对待西学“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但又认为“会通西学”“岂非礼失而求之野乎”。康熙是“西学东源”说的滥觞者,其逻辑起点是“中学优胜论”,这成为中国士人观察西学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上述对西学的认识()A.为中体西用埋下了伏笔 B.开阔了士人群体的视野C.增强了民族自尊与自信 D.加快了传统文化的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据材料“岂非礼失而求之野乎”、“中学优胜论”和所学可知,坚持中国传统伦理纲常思想为根本,甚至认为西学来源于中国,这种对西学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不能正确全面了解世界潮流,顽固地相信中国是“天朝上国”,为中体西用埋下了伏笔,A项正确。上述对西学的片面认识未开阔了士人群体的视野,排除B项;这样的“自尊与自信”是盲目自大和错误的,排除C项;当时传统文化根深蒂固,鸦片战争后统文化开始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10.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关于西北边疆的研究蔚然成风,相关史地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如魏源的《西北边域考》、沈垚的《钦定回疆则例》等,并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了西北的边防和疆域,这一现象()A.说明列强侵略渗透内陆地区 B.推动中国史地学的近代化发展C.反映了国人对时局忧患意识 D.受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直接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了西北的边防和疆域”可知,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鸦片战争,列强侵华,关于西北边疆的研究体现了士人对边疆地区的关注,也有防范于未然的想法,体现了国人对时局的忧患意识,C项正确;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列强的侵略尚未渗透到内陆地区,排除A项;材料强调士人对边疆地区的关注,未说明史地学的近代化,排除B项;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光绪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1.1863年,曾国藩从安庆沿江东下到南京,沿途做了一番考察,在其《沿途察看军情贼势片》中记载道:“今则民闻贼至,痛憾椎心,男妇逃避,烟火断绝,……贼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实处必穷之道,岂有能久之理。”这从侧面反映出()A.清军劫掠致使民众困顿 B.太平天国面临经济困局C.江南经济重心地位动摇 D.民众迁徙影响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3年(中国)。据材料“男妇逃避,烟火断绝,……贼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实处必穷之道,岂有能久之理”和所学可知,江浙一带杀戮百姓逃亡或者遭到掳掠杀戮,经济破坏严重,1863年太平天国即将失败,
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答案
2024-10-25
·
13页
·
144.6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