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含答案)

2024-11-21 · 11页 · 431.8 K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名校联盟部分中学2025届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地理试题2024.11本试卷共6页,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研究小组发现,南极半岛上的植被覆盖面积从1986年的不到1平方千米增加到2021年的近12平方千米。与该研究跨越35年的整体情况相比,2016年至2021年的植被扩张速度大约高出33%。图示意南极半岛某地区景观。据此回答1~3题。1.研究小组获取植物覆盖面积应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A.GPSB.GISC.BDSD.RS2.植被扩张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降水量增加,水分条件变好B.地表接收辐射增加C.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增强D.大气逆辐射增强3.下列关于南极半岛新增植被特征说法不正确的是A.个体矮小匍匐贴地B.多呈丛生或莲座状C.耐寒性、耐旱性强D.生长缓慢生长期长“烧芭”指在山林放火烧出一片空地以便种植的农耕方式,是印尼的传统农业文化。每年“烧芭”时期,烟雾随风扩散会造成大面积的大气污染。下图示意2017年某日区域风场及当天烧芭主要区域。据此回答4~5题。4.图示区域风场最可能出现的月份是A.12-1-2月B.3-4-5月C.6-7-8月D.9-10-11月5.“烧芭”时段如果恰逢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会使烧芭主要区域A.对流减弱,污染减轻B.林火易发,污染加剧C.降水减少,污染减轻D.台风减少,污染加剧近地面大气中的臭氧是在静稳大气环境下,人类排放的氮氧化物受阳光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对人体有危害。某市地处华北平原,城区是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下图示意某次冷锋锋线过境前后该市城郊M气象站测得的臭氧体积分数、气温、风向和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6~8题。 6.M气象站可能位于该市A.东郊B.西郊C.南郊D.北郊7.此次冷锋锋线经过M气象站的时段出现在A.22日13—14时B.22日16-17时C.22日21—22时D.23日0-1时8.13—16时臭氧体积分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A.上升对流运动增强B.风向风力变幅减小C.太阳辐射强度增强D.氮氧化物排放减少蒸降比是指一个降雨一蒸发过程内土壤水分蒸发量与降雨量的比值,反映在这一时段内土壤蒸发占降雨的比例。下图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某小区域内测定的不同质地土壤在不同月份的蒸降比和累积降雨量,采样点均无植被生长,仅丘间沙地发育地衣为主的生物结皮。据此完成9~11题。 9.三个测定点月蒸发量最高的是A.5月B.6月C.7月D.8月10.下列土壤类型,按照降水转化为有效土壤水的效率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A.荒漠盐碱土丘间低地风沙土裸露沙丘风沙土B.荒漠盐碱土裸露沙丘风沙土丘间低地风沙土C.裸露沙丘风沙土丘间低地风沙土荒漠盐碱土D.裸露沙丘风沙土荒漠盐碱土丘间低地风沙土11.降雨量小的6月份,土壤的蒸降比最大,其原因是A.降雨少,仅湿润表层土壤,迅速被蒸发B.气流下沉,增温快,土壤水分迅速蒸发C.降雨频次少,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蒸发强烈D.正午太阳高度角持续增大,地面升温,蒸发强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和溯源侵蚀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下图)。据此回答12~13题。12.图中水系形成与演化过程为①板块挤压,形成大分水岭②溯源侵蚀,形成雅斯河新源③洼地积水,形成乔治湖④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①④③②D.④②①③ 13.判断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的证据可能是A.甲处和戊处古沉积物相似B.乙处为构造断层线C.丙处沉积物粒径大于甲处D.丁处沉积物分选好北斗七星勺口两星连线延长5倍距离即是北极星。北斗七星以北极星为中心做视运动,古人将勺口两星延长线当作天空中一根巨大的指针,使用星晷等仪器,让仪器指针对齐天上虚拟的指针,可确定大致的时间。图a示意每年4月份北斗七星周日视运动,图b示意每天20时北斗七星周年视运动。据此完成14~16题。图a图b14.图6a中X时对应时刻大约为A.16:00B.18:00C.22:00D.24:0015.图6b示意的北斗七星周年视运动轨迹的主要成因是A.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B.太阳日和恒星日不同步C.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D.回归年和恒星年不同步16.推测图6b中Y月对应的月份约为A.6月B.8月C.12月D.2月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某科研团队以南方小流域上游为研究区,通过采集与分析土壤样品发现,研究区内土壤中硒元素以自然来源为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土壤中的硒含量与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有关。为了确保实验数据的精确性,制定了采集土壤标本的四项原则:①兼顾采样位置的典型性和均匀性;②采集前清理工具上的泥土;③雨天采样,采集深层土壤;④封装标本前剔除根系、石块等杂物。图1示意研究区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硒含量剖面分布,图2示意森林土壤和耕作土壤的剖面构造。图1图2(1)指出一项土壤采样的不合理原则,并说明理由。(4分)(2)推测研究区土壤中硒元素的主要来源,并分析硒元素相对富集于土壤表层的过程。(6分)18.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6分)西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的澜沧江河谷,地处三叠系含盐地层断裂构造带,河谷低处分布着众多泉眼。唐朝开始,当地百姓就在江畔围栏筑井,获取卤水,在岸坡上层层架木、敷泥(木板上涂一层平滑的红土)浇卤,形成盐田,至今仍“山上取土,山下取卤”,以最原始的手工方式晒盐。盐田每隔一、两年需一次冬修。从浇卤到析盐,平均约需10天,盐田可收获不同用途的三种粒盐和钟乳晶盐:表层白盐可食用;中层红盐能打出藏民喜爱的红亮酥油茶;下层糙盐喂养的牛羊强壮,膻味小;盐田下方(木板下表面)沉淀的钟乳晶盐是值钱的工艺品。2008年,芒康的井盐晒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芒康盐井古盐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图示意盐井古盐田位置、景观及附近区域相关地理要素。(1)推测当地卤泉形成的过程。(6分)(2)从地形的角度,分析当地盐田有利于晾晒的条件。(6分)(3)与海盐生产相比,简析当地井盐生产成本较高的原因。(6分)(4)在推广加碘海盐进入藏区的市场背景下,当地依然维持井盐生产。说明其原因(8分)19.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6分)南海诸岛自古为中国领土。1996年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考队对南海岛礁的考察发现,在某些珊瑚礁岛上几乎不存在地表水资源,但地表以下全新世珊瑚贝壳砂层(未发生成岩作用,呈松散状态)和更新世海相石灰岩顶部(溶洞体系发育并存在不整合面)的地层中,发育一种浮在咸水之上,呈现透镜状的地下淡水体,即“淡水透镜体”(下图)。 (1)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南海珊瑚礁岛屿地表水资源缺乏的原因。(6分)(2)据考察,图示岛屿所在海域海平面先降后升再降,请据图写出判断依据。(6分)(3)分别说明岛屿珊瑚贝壳砂层和石灰岩地层在淡水透镜体形成中的不同影响。(4分) 部分中学2025届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一、选择题:DBDCBDBACCACADBA二、非选择题:地理试题答案 17.(1)第③项。(2分)雨天采样,可能导致地表径流携带外来土壤进入采样点,干扰样本的精确性。(2分)(2)成土母质(母岩)(2分)成土母质风化,释放硒元素(2分);生物循环使硒元素富集于土壤表层(2分)。18(1)地表水下渗(1分),沿断裂构造带的缝隙进入含盐地层(1分),并受地热加温(1分),溶解大量岩盐(1分),成为卤水(1分),从断层线出露于河谷低处(地表)(1分)。(2)干热河谷,晴天多,光照足,空气湿度小(2分);多山谷风,狭管效应加大风速(2分);盐田建于陡坡,盐棚底部通风透气(2分)。(3)与海盐生产相比,当地:建造盐田耗材(木材和红土)多(2分);盐田维护、保养频次高(2分);卤水获取难度大且数量有限(2分);晒盐周期长,生产效率低(替代得分点)。(4)①藏区人口稀少,加碘海盐(食用盐)的市场份额小(2分);②牛羊众多,井盐(糙盐)的市场需求大(2分);藏民喜食红盐制作的酥油茶,钟乳晶盐可做工艺品,市场价值高(可替代得分点②);③加碘海盐进入藏区的运费高,竞争力弱(2分);④维持井盐生产利于井盐晒制技艺的传承和古盐田的保护(2分);保障就业(可替代得分点④)。19(1)位于热带,气温高,蒸发强(2分);地表物质松散,降水入渗快(2分);岛屿面积小,地表径流很快流入海洋(2分),地表水赋存条件差。(2)更新世海相石灰岩顶部存在不整合面,溶洞体系发育,说明其成岩之后海平面下降(2分);不整合面上覆全新世珊瑚贝壳砂层,说明海平面又上升(2分);珊瑚贝壳砂层部分出露海面,形成岛屿,说明海平面再次下降(2分)。(3)珊瑚贝壳砂层结构松散,便于降水在短时间内渗透补给,有利于岛礁淡水透镜体的形成(2分);石灰岩地层裂隙广布,并与海水相通,利于淡咸水混合,使过渡区变厚,限制淡水透镜体发育(2分)。部分中学2025届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参考答案解析1.D【解析】植物覆盖的地方与冰雪覆盖地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遥感技术可运用各种传感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故选择D项。2.B【解析】由题干可知,2016年至2021年植被扩张速度加快,短时间内速度加快主要与“极地放大效应”密切相关,即极地冰雪消融,地表反射率下降,接收太阳辐射增多。故选B项。3.D【解析】南极半岛的气候特征主要有酷寒、干燥、烈风。该地新增植被对环境有适应性,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植被生长期短,生长快速。故D项符合题意。4.C【解析】如图所示,马六甲海峡两侧、加里曼丹岛等地此时盛行西南风,即南半球低纬度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形成了西南季风。说明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导致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故选C项。5.B【解析】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流向太平洋西岸的温暖海水减少,导致图示烧芭主要区域对流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当地污染程度加剧,排除A项;同时该区域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导致森林火灾多发,加剧污染,B项正确;降水减少,雨水对空气中的烟尘的淋洗沉降作用减弱,污染加剧,排除C项;该区域位于赤道附近,台风本身就难以生成,排除D项。6.D【解析】根据图可知,22日13时臭氧体积分数最高,此时风向为偏南风,由于城区是氮氧化物的来源,可知M气象站位于城区的北部,故选D。7.B【解析】冷锋过境前后,风向、气温、气压、天气状况会发生明显变化。根据图可知,在22日16-17时之前,气温较高,风向为南风,风速较小;22日16-17时之后,气温下降,风向变为北风,风速增大。综合上述分析可知,22日16-17时是冷锋锋线经过M气象站的时刻,故选B。8.A【解析】风力变化幅度减小,不利于臭氧扩散,B错误;此时段是下午,太阳辐射减弱,C错误;该时段是白天,人类活动排放的氮氧化物没有明显减少,D错误。13-16时气温较高,对流运动显著,有利于臭氧等污染物的扩散,因此臭氧体积分数降低,A正确。9.C【解析】如图所示,三个测定点累积降雨量最高的月份均为7月份,且7月份的蒸降比均最低,故7月蒸发量最高。故选C项。10.C【解析】如图,荒漠盐碱土各月蒸降比均最高,即该时段内土壤蒸发占降雨的比例最高,则降水转化为有效土壤水的效率最低;而裸露沙丘风沙土各月蒸降比均最低,则降水转化为有效土壤水的效率最高。故选C项。11.A【解析】6月份土壤蒸降比最大,说明分母(降水少)小而分子(蒸发量)大,A项正确;B项,干旱地区降雨频次虽少,但单次降雨有可能以暴雨形式出现,降水量较大,分母较大,这不能成为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