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学情调研测试试卷历史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都邑聚落遗址,出土的文物与河南殷墟妇好墓玉凤、四川三星堆面具出现“撞脸”现象,如图1、图2所示。这可用来说明A.早期中华文明在时空上的延续性B.湖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C.石家河文化是长江文化的起源地D.商代手工业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2.《左传》中记载,鲁国大夫臧文仲对鲁僖公说道:“臣闻之,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对齐景公说:“婴闻之,人君无礼,无以临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兄弟无礼,不能久同。”这表明A.封建等级秩序遭到破坏B.社会转型中礼制仍受重视C.儒家思想受到诸侯推崇D.士阶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3.秦及汉初,家庭继承严格实施亲子承爵制,无子则爵除;西汉末年,“同产子”(同父所生兄弟之子)获得合法承爵权;东汉,“同产子”逐渐成为无子家庭的优先继嗣对象。这一演变反映了秦至汉A.家庭继承制度的混乱 B.政府对基层管理日趋严密C.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快 D.儒家家庭伦理观念的强化4.据史书记载,唐玄宗后期“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赋敛之司)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这反映了当时A.户籍混乱影响国家税收 B.朝廷赋予了官员加征权C.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D.人身依附关系日益减弱5.明清时期,大量士人走出书斋,社会上逐渐形成了诸如著述行医的医生群体、操琴为业的琴人群体、以绘画写字为生的画家群体、以撰文为生的作家群体等。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群体间流动频繁B.商品经济的发展C.重农观念受到了冲击D.贫富分化的加剧6.《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半年后,由洪秀全批准,“照旧交粮纳税”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政策,承认了旧有的土地所有权。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江、浙、皖三省出现了小土地所有者增多、商品性农业发展的情景。这一变化表明A.太平天国面临现实的财政困境 B.地主土地所有制失去存在基础C.土地关系变化蕴含时代新气象 D.东南沿海的经济变动渐趋明显7.1897年,谭嗣同的夫人李闰等人建立中国女学会,该组织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份以妇女为对象的《女学报》,全力倡导兴办女学,争取女权。该报的主笔全由女性来担任,并突破了已婚妇女不再使用姓名的陈规,大胆地将自己的名字刊登在报头显要的位置。这表明当时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B.维新思潮助推社会风尚改革C.出版业中封建陋习被革除D.妇女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8.1923年10月,北洋军阀曹锟就任总统后,制定《中华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民主性质国家,政府体制为责任内阁制,且中央与地方权力有了较为明确的划分,“地方实行具有较大权力的自治”。该宪法反映出当时A.民主宪政符合时代发展B.北洋政府行政效率低下C.军阀割据阻碍社会进步D.国家治理体系渐趋完善9.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醒道:“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言论A.基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终结B.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完成C.是执政党的社会治理经验总结D.体现党的忧患意识和革命精神历史(A卷)试题第2页(共8页)10.图3为1950年张仃创作的《新中国的儿童》,借用“五子登科”年画形式,刻画陆海空小战士,一脚踩在陆地上,一脚跨过海峡,欲把美蒋势力赶出台湾。该作品图3A.是新中国成立后儿童生活真实写照 B.反映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正顺利进行 C.体现了传统艺术与政治宣传的结合D.彰显中国人民打赢解放战争的坚定决心11.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其意在强调A.党对文艺工作统一领导B.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C.“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D.文艺创作应适应时代变革需要12.1985年,上海市对占上市总量80%的22种大宗蔬菜实行计划种植、计划收购、计划价格其余20%放开搞活,由生产单位自行种植上市、价格随行就市。这一做法A.尚未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 B.体现了农村改革成就凸显C.适应了城市经济改革需要 D.促成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3.有学者认为,现代人是由高加索人种、刚果人种、开普人种、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平行演化而来的。也有学者提出了“非洲中心说”“中国中心说”等观点。在这些不同的观点中,赞同“非洲中心说”的学者较多,因为在非洲发现的人类化石最多,现代人类更可能来自非洲。这些论断反映出A.早期人类文明存在着优劣差异B.人类起源多中心学说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情况C.史料丰富程度决定了历史真相D.人类起源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考古和科技发展14.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描述希波战争时曾说:“亚细亚的哪个民族不曾给薛西斯(波斯皇帝)率领去打希腊呢?除去那些巨川大河之外,哪一条河的水不是给他的人喝得不够用了呢?有人把船只供应给他,有人参加了他的陆军,有人提供了骑兵,有人提供了随军运送马匹的船只。”这可用于说明A.战争增进了区域联系B.古希腊民主走向衰亡C.波斯帝国获胜的根源D.西亚地区的战争频繁15.10世纪,阿拉伯人向欧洲的扩张得到遏制,不断骚扰欧洲大陆的斯堪的纳维亚人退了回去,东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的入侵也被击退。到11世纪,西欧的商业与贸易再次兴盛起来。这反映了西欧A.封君封臣制度渐趋巩固B.局势稳定推动经济复苏C.城市兴起助力王权巩固D.封建庄园制度得到发展16.《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东和南亚民间传说,后在伊斯兰黄金时代(8—13世纪)被整理成书,书中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该书有多个版本,最早版本可能是在埃及编纂,后叙利亚、伊拉克等地也产生了自己的版本。据此可知,该作品A.展示了阿拉伯文化的独创性B.凸显了阿拉伯神话传说的广泛影响C.是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D.反映了中古时期亚洲社会生活全貌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流求”之名最早见于《隋书》,但具体指向并不清晰。唐宋时期,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流求”的指涉区域不断扩大,并开始具体指向台湾岛。与此同时,随着官方、士人、海商、海民等不同阶层共同参与东海的开发,海上航路不断拓展,沿海不同地区生成了各自的“流求”意象。元明时期,中国官方根据东海形势变化,强化对台湾岛和琉球群岛的经略,实现对台湾岛的行政管辖和对琉球海域的常态管控,“流求”在官方主导下统一指向今琉球群岛。明清之际,西班牙、荷兰等国殖民者侵扰中国东海海疆,明清王朝积极应对,文武协同,巩固了对东海疆域的统治。清朝进一步强化了对琉球的管控,推动国家统一,基本实现台湾与大陆的一体化进程。 商编自陈刚《“流求”指向演变所见古代中国东海疆域的形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至明清时期“流求”指向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至明清时期“流求”指向变化的原因。(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原有26784发展9347开除共计1257原由自首237天主教22逃439贪污171政治不清103赌博93哥老会152死40有现共计36131成分比工人2.82%富农1.15%雇农12.92%知识分子0.99%贫农66.98%商人0.3%中农14.9%地主0.03%(注:原有党员数据为1937年统计)——摘编自《边区党委文件汇集(一九三七年九三九年)》材料二全面抗战期间,党中央和边区党委制定了“先发展、后整顿、再巩固”的发展党员策略,在该策略指引下,共产党员总数增长30%左右,农民党员数量也增长约三分之一。边区党委将在国内战争时期边区组建的赤卫军改为抗日自卫军,由农村基层党组织号召动员广大群众踊跃参军,同时各农村党支部大力动员群众参加生产运动,组织群众积极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对生产中遇到的人力不足、生产工具不足等具体困难,从实际情况出发,组织群众成立了生产互助小组和变工队,进行集体化的合作生产。陕甘宁边区主要是通过选举出的乡参议会和乡政府委员会在农村地区实行基层民主管理。乡参议会发挥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选举乡政府委员上,而乡政府委员会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中发挥出更为具体的作用。 摘编自郭志成《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共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面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党员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面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发展党员的意义。(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表2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国内生产总值重要工农产品发展情况城乡居民存款比上年增长14%钢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28%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8868万吨,比上年增长9.6%45644万吨,比上年增长3.1%14764亿元4.7%19.9%12.1%——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材料二(1993年)这种经济增长的速度,不仅大大超过了世界各国增长的平均数,而且连续位居第一。中国经济的繁荣,同当时国际经济增长疲软乏力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已成为带动国际增长的新热点,充分显示出通过改革以自我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3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高僧昙曜奏请文成帝,于京城(今大同)西武州山开窟五所,即著名的云冈石窟的代表——“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明清时期,晋商活动范围起先以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为主,其后扩张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号称“足迹遍天下”。——据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史》等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国历史上的山西”,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且包含时间尺度,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5届山西天一大联考高三期中调研历史试题
2024-11-21
·
4页
·
715.4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